一天奇谈一位历史人物之老子

avatar
关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又被尊称为谥伯阳,他的生卒年虽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在春秋末期的陈国留下的足迹却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他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为“老庄”,为后世道家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在道教中,他被尊为始祖,享有“太上老君”的崇高称号。

老子的代表作品《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智慧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

在周灵王二十一年,老子被举荐入周王室,担任守藏室史,负责管理周朝的典籍。在此之前,他跟随常机(商容)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然而,周景王十年,老子因受到权贵的排挤,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职,他选择离开周朝,前往鲁国游历。在鲁国,他主持了一场友人的葬礼,年轻的孔子也前来助葬,并向老子请教礼仪之道。

几年后,老子又被召回周朝,继续担任守藏室史。周景王十九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特地拜访了老子,向他请教学问。两人的交流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然而,周朝的衰败让老子深感痛心。周敬王四年,他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再次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他选择回到故里居住,后来更是前往秦国,虽然具体的年代已不可考。

在周敬王三十五年左右,老子看到周王朝的衰败已经无法挽回,于是他决定离开故土,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对老子非常敬佩,听说他要出关云游,虽然感到惋惜,但还是尊重他的选择。他请求老子留下一部著作作为纪念。老子在函谷关住了几日,最终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这便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骑着大青牛,飘然而去,他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远方的天际,只留下那部深邃的《道德经》在世间流传。

深藏于历史长河中的景室山,后来更名为“老君山”,这里曾是道家先贤老子归隐修炼之地。据史书记载,老子以其超凡的养生之道,享尽天年,大约在周元王五年,即公元前471年,他在秦国安详离世,享年一百零一岁,这一长寿的传奇在后世传为佳话。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了一段引人深思的故事:“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位道家大师离世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子逝去的哀悼。尽管胡适等学者对老子的寿命有所质疑,认为他可能并未活到百岁高龄,但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其深远的影响却是无可争议的。

唐高宗乾封元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这一荣誉彰显了他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他的尊号又进一步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足见历代帝王对老子及其思想的推崇。

老子的智慧与成就,主要凝聚在《老子》这部著作中。这部作品,又称《道德经》或《德道经》,与《易经》《论语》并列为影响中国人最为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关于其成书年代,尽管学界曾有过诸多争议,但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推算,至少可确定其成书于战国中前期。

《老子》全书五千言,初时仅称《老子》,并无《道德经》之名。后来,这部经典被分为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阐述天地宇宙之道;下篇德经四十四章,探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德。全书的思想结构精妙绝伦,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老子深邃而博大的哲学体系。

在道教信仰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著作《老子》也被改名为《道德真经》,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在许多道观的三清殿中,都可以看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塑像。其中,太上老君(即老子)的塑像通常居于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端坐大罗天上太清仙境,作为“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受到信徒的虔诚供奉。

道教认为,老子即是老君的化身,他传下的道家经典《道德经》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更使得老君被尊称为太清道德天尊,永远被道教信徒奉为道祖。

历史区老子
发布于广东阅读 703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