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在物理学研究开启之前,人类只能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光的本质,人真的看见了光吗?光是连接人类意识和物自身(自在之物)的桥梁,光在人的意识中产生了映射,但这个映射不是光本身,而是各种各样的物体。这导致有的人怀疑光的真实性,倘若光并不存在,那么物自身也不存在,客观世界只是主观世界唯心的产物。
牛顿相信光是一种物质,既然是物质,那它就必须有实体,因此光是一种微粒,撞击到镜面后会反射。但这样就无法解释光的衍射、干涉和偏振。为了堵住漏洞,牛顿提出,光的微粒在以太中传播,光在以太中的移动会造成一个局域波,由此会形成衍射。
反对者们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机械波需要介质,因此以太这种介质在宇宙中无处不在,真空中也有。那么,以太是什么?人类尚未完全认知光的本质,又被迫要和以太打交道(违背了剃刀原则)。
假设以太是一种整体静止的参考系,当它移动时,光速就会在以太中改变。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方程组问世,光作为一种电磁波,似乎不需要绝对静止的以太参考系,因为方程组有两个参数都是无方向的标量。依据方程组,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中都是不变的,但是麦克斯韦本人也没有否定以太。
1880年,迈克尔逊在仪器制造商的帮助下,设计并组装了一种干涉仪,用来检测地球和以太的相对运动。1885年,他和莫雷合作,以更高的精度重复1881年的实验。1887年7月,实验精度达到了10的负10次方。
实验地点:凯斯西方预备大学。
光源:钠。
整个仪器漂浮在水银上,以实现平稳的转动。关键部件是一个半镀银镜,出自同一光源的一束光经过这个镜面时,一半穿透而过,一半反射回去,由于路径上花费时间不同,两束返回的光产生干涉。由于以太和地球的运动,光速变化,因此把仪器旋转90度时,将观测到0.4的干涉条纹位移。但这个0.4并未出现,更为精确的实验指出,地球相对以太是静止的,光速不变。
世上怎么会有绝对静止、绝对速度不变的东西?直到1900年,开尔文还在敦促两人重复实验,希望能找到不一样的东西。
这朵飘荡在古典物理学上空的乌云,最终带来了狭义相对论。
光速不变,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就是在熟悉的领域里诞生的全新的知识。光速等于光经过的空间长度除以时间,既然光速不变,那么当空间改变时,时间也必须相应改变,绝对时空观变成了相对时空观。
后来的量子理论说,光子是负责传递电磁力的传播子,光在两个粒子之间以光速交换维持电磁力的存在。“量子场论”认为光子的本质是光子场,光子场可以延伸到宇宙的各个角落,是一种模糊、没有边界的存在,因此光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光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原理和量子叠加特性的量子场。
本人路过而已
· 辽宁好文章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