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进化论?
“达尔文学说”就是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现代进化论的核心是:一个生活在35亿多年前的原始物种(可能是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逐步进化出了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其规模随着时间而不断扩大,发散出许许多多新的不同物种,其中所发生的大多数(不是全部)进化改变的机制是自然选择。如果把这个表述拆分开来,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包括了六个方面:进化、渐进性、物种形成、共同祖先、自然选择,以及进化改变的非选择性机制。
物种随时间发生了遗传改变,一个物种在很多代之后可能进化成为极其不同的某种生物。这种不同之处的基础是DNA的改变,而后者则源于突变。
要产生一个进化上的改变,需要历经很多代。新特征的进化,不会只发生在一代或几代之间,而是通常需要成百上千代,甚至是上百万代。所有的生物享有某些共同的基础特征。其中包括我们用于产生能量的生化途径、我们标准的四字母DNA编码,以及这一编码被解读并翻译成为蛋白质的方式。所有物种都可以回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它拥有上述这些共同特征,并将其传递给了自己的后代。
生命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之所以能从一种祖先形式发展而来,这要涉及了进化的第三个方面:分化,或者物种形成。物种形成只不过意味着:进化出了不能彼此交配的两个物种,也就是这两个物种的个体之间不再能够彼此交换基因。
任意一对物种必定都有一个生存于过去某个时间点的共同祖先,共同祖先的概念是物种分化的另一面。其含义仅仅在于:我们总能通过DNA测序或研究化石的手段来回溯过去,发现任何两个后代物种都能汇合于某个祖先物种。
在达尔文之前,生物学家们就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它们始终可以按一种当时称之为“自然的”方式进行分类(嵌套式分类)。“自然的”分类方式本身就是进化论的强大佐证。通过DNA测序,我们可以检测生物基因序列的相似程度,从而判别其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这一方法的合理假设是,具有类似DNA的有机体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他们的共同祖先生活的年代更接近现在。
自然选择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物种之中的个体在基因上彼此有所差异,而其中一些差异还影响到个体在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那么在下一代中,能带来更高存活率和更高繁殖率的“好”基因将比“不那么好”的基因拥有更多的拷贝。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有益的突变出现并扩散到了种群中,有害的基因被消除了,种群将变得越来越适应其环境。
除自然选择之外,别的某些过程也能导致进化上的改变。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不同基因所占比例的随机变化,该现象由不同家庭的不同子代数量引起,结果会产生与适应性完全无关的随机进化改变。这种方式只能轻微地影响重要的进化改变,因为它不具有自然选择的塑造能力。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基于进化论的预测:既然存在着古生物的化石遗骸,我们就应该能够在化石记录中发现一些关于进化改变的证据。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一些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物种,它们所构成的种系展示了“发生着变化的子代”,体现了适应性。我们应该能够在化石记录中发现物种形成的现象:一个种系的后代一分为二,甚至更多。我们也应该能够在野外发现新的物种。我们应该能够发现这样的物种:它们将两个据推测有共同祖先的物种联系到一起。这些“缺失环节”(“过渡形态”)所出现的地层应该对应于推测中种群发生分化的年代。我们应该能够预期,任何一个物种内部都在许多特征上存在基因的差异性,否则进化根本就没有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应该能够发现不完美适应的许多例证,其中的进化并没有达到设计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我们应该能够在野外观察到正在发挥作用的自然选择。
达尔文学说还能被“后证实”的证据所支持:这些事实或数据不一定是进化论预测得到的,但只有在进化论的框架下才能得以解释。支持进化论(反对神创论)的“后证实”包括:地球表面物种的分布情况、有机体从胚胎发育而来的奇怪方式,以及没有明显用途的退化特征的存在。
桥下刻章
· 湖北第一,进化论是一个成功的假说,对,确实只能算假说。第二,“需要成百上千代”这句话就很有问题,比如双髻鲨可能是在一代中突变出来的怪胎。第三,已经证实了种间基因转移,这个“种间”是包括植物转移给动物
总有清风明月在
· 山东不是很专业,听过这样一个质疑。如果地球上的生物是自然演变来的,那么从第一个氨基酸的形成就是奇迹。因为小到氨基酸,都是十分精密的构成。太难想象自然届能够无意识合成这种东西,遑论蛋白质、细胞。当然,这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