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封神之路!!!

avatar
关注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最早记载了关羽的事迹。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今山西运城人。

《三国志》评价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然建安二十四年(219),在吴军进攻荆州之战中,关羽因故被擒杀于湖北当阳,谥壮缪侯。

关羽生前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只是担任过蜀汉的“前将军”等职。关羽死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他在民间的影响也并不太大,只是流传着一些有关他的灵异故事。

大约到了隋代,南方一些受传统巫鬼信仰影响严重的地区才出现了专门祭祀关羽的祠。人们对关羽的祭祀最初可能不是求福,而是怕关羽的鬼魂报仇,祭祀他是为了免灾避祸。

从宋代开始,关羽声威大震。北宋面临内忧外患,社会需要一股“强心剂”,而关羽忠义勇武的品质恰恰契合了这一心理需求,于是在宋哲宗时期,关羽被封为“显烈王”,有了“王”的名号,地位大大提高。

宋徽宗即位后,为了突出关羽义勇的品格,敕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又因为宋徽宗好道,在这位“道君皇帝”的打造下,关羽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一位保护神。

到了南宋,面对其他政权的步步紧逼,偏居一隅的统治阶层就更需要像关羽一样的忠义和勇武精神了,而且关羽当年就是在南方独当一面的,因而人们就更崇拜关羽,认为他是正义,也是正统,在他身上有了更多的精神寄托。

这一时期,各地都开始修建祭祀关羽的祠庙,关羽成了民众心目中的典型英雄和神,民众祭祀他,主要是求其保护。

到了元代,关羽被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统治者对关羽的加封,主要还是为自己的统治寻找保护神,并将关羽作为一种道德典范以教化民众。

到了明代,官方继续打造关羽的形象。永乐皇帝建关帝庙于都城,将关羽视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祇;信奉道教的万历皇帝,在万历十八年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关羽彻底被神化且上升为帝;万历四十二年,关羽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地位极尊,民间妇孺皆拜关公。李贽《焚书》卷三《关王告文》说:

盖至于今日,虽男妇老少,有识无识,无不拜公之像,畏公之灵,而知公之为正直,俨然如在宇宙之间也。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也利用关羽信仰,宣扬其为大清保护神。“桃园结义”的故事,又被借以拉拢蒙、汉。为了宣扬的需要,顺治帝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帝将关羽尊为夫子,与孔夫子并列,所以民间有“山东一夫子,山西一夫子”之说。清代的关帝庙达到了最多,洪亮吉《天山客话》曰:“塞外虽二三家,必有关帝庙。”

总的来看,官方打造关羽为社会道德圣贤的同时,也不断神化了他,进而影响了民间信仰。

明清时期关羽信仰的扩大及其地位的提高,除了与帝王安定人心、稳定时局的需要有关,又与《三国演义》等民间文学作品的渲染与传播有着莫大的关系。

北宋时期,民间已有关羽大战蚩尤的故事,如元代胡琦《关王事迹》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蚩尤是邪神,忠而勇的关羽与其大战,并最终战胜了他,从而塑造出关羽主持正义、为民除害的形象。除此之外,当时还有《关大王大破蚩尤》《关云长单刀劈四寇》等相似故事话本在民间广泛传播,关羽因而得到了更多百姓的崇仰和爱戴。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们“争相誊录,以便观览”。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分水岭,文学中的关羽形象取代了历史中的关羽形象:

首先,关羽变成了儒将的打扮,呈现出“青史对青灯”的儒家风范。

其次,在《三国志》中,对关羽相貌的描写只提到“美须髯”,而《三国演义》中说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一描述使得关羽形象从此符号化了,后世关公画像基本都以此为蓝本,在戏曲中,关羽脸谱专用“卧蚕眉”,也是受此影响。

再次,关羽具备了忠、义、勇、信等多种人文精神,并通过故事完美体现出来,如“温酒斩华雄”显示了关羽的“勇”,但据《三国志》卷四十六记载,斩华雄本是孙坚之事;“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显示了关羽的“信”与“忠”,华容道放走曹操又显示了他的“义”,但这些都不见于历史记载,《三国演义》作者为了突出关羽的品质,将故事或嫁接或进行了虚构创作,从而使关羽成为忠义勇信的象征。

最后,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几乎变成了神人一体。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说关羽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关羽多次显灵,保护民众,这就奠定了被进一步神化的基础。

在儒家看来,关羽的事迹,当然主要是《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完全符合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再加上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故事的影响,关羽被士人尊称为“武圣人”,进入到了儒家的圣人行列。

据说关羽的用兵与忠义都学自《春秋》,而《春秋》是儒家的经典。《荆州府志》曰:“子作《春秋》以维周,关帝奉《春秋》以存汉,其义一也。”

孔子作《春秋》是为了维护周朝,关羽以《春秋》为典范是为了维护大汉朝。儒生们将关羽与孔子并称,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两位圣人的使命是相同的。

儒家推崇关羽,是因为关羽正是儒家倡导的人格典范,而借助这一符号即可进一步宣扬儒家的理念。古代常见的关羽像的造型往往就是儒将的打扮:头顶夫子盔,身着绿袍,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佛道祭祀的关公形象也都受到儒家的影响,也有很多是这样的造型。

佛道二家争相将关羽纳入自己的体系当中,主要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在宋元道教雷法中,关羽只列为雷部将帅之一。

但到明代,道教发扬了关羽辟邪的传说,关公进入到了道教神仙体系的高层,以伏魔大帝、荡魔真君、协天大帝、四大元帅之一等身份得到供奉。在佛教中,关羽是护法,称为“护法伽蓝”。许多佛寺都有伽蓝殿,里面往往供奉着关羽的塑像。

在藏传佛教中,关羽的地位也很高,被奉为八部神之一。北京雍和宫就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其中的关帝殿中就供奉着一尊关羽铜坐像。相辅相成,关羽为道观与寺院吸引了众多信徒,而进入佛道体系的关羽,其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扩大,深入到各个阶层。

明代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羽成为商人的保护神。《三国演义》写刘备、关羽和张飞最初都有经商经历,刘备卖过席,张飞杀过猪,关羽一出场推着一辆车子,逃难江湖,很可能是做一些长途运输生意。人们因关羽重信守约,渐渐就将其当作“财神”以及行业的保护神。

明清时期,同籍客商往往会在一地成立商会,建立会馆,作为相互联络的方式和地点。这些地方一般都会供奉关公,会馆的建筑模式也是仿照关帝庙,这最初大概得益于晋商对这位“老乡”的推举。此外,民间传说乾隆曾封关羽为“财神”,关帝庙内“汉为文武将,清封福禄神”的对联即印证了这一传说。

清代的统治者也曾利用关公的声势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乾隆曾将关羽原来的谥号“壮缪”改为“神勇”,并塑造了地安门外关帝庙里的红袍关公,以表示红袍加身的赏赐。

《符号里的中国》

作者: 赵运涛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1-7

原标题:《从凡人到圣人:关羽的千年升职记》

发布于浙江阅读 826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2096357632楼主

· 浙江

看来这位就是吹吹捧捧 被满清抬上去的教化之物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