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年轻人“纯恨战士”登上时代舞台。他们或平等或偏颇地憎恨所有自己想憎恨的人、事、物,

avatar
关注

在他们眼里,任何事都可能成为恨意的导火索。对他们来说,恨才是能觉知生命的真实的唯一途径。他们的宣言是:“爱可能是装的,但恨带来的刺痛是实打实的。”

(图/小红书截图)

“纯恨战士”们深信“恨比爱更长久”,而且恨意比爱意更加真实、更加难以忘怀。这种坚信看似偏执,却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一些伤痛的过往能让大脑更加深刻地记住,因为它们与生存的本能密切相关。因此,恨意等负面情绪可能比爱意等正面情绪更容易在记忆中保留下来。

而根据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效应”,人们通常对损失或负面事件的反应比对正面事件的反应更为强烈。当面临损失或伤害时,人们更可能产生的是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恨意,这种情绪往往比爱或喜悦等正面情绪更加持久,有时甚至会转化为一种心理阴影。

于是,“纯恨战士”们不仅恨的范围大、恨的时间长,而且恨的程度深,说恨就恨,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们‘纯恨战士’,什么都能恨”

起床恨闹钟。合格的“纯恨战士”,每天早上产生的第一种情绪就是恨。恨昨天追的无聊肥皂剧耽误了睡觉的时机,恨前一天与人吵架失势搞得夜半复盘辗转反侧,恨睁开眼睛的下一秒就要连滚带爬地开始一天的奔波,总之两眼一睁就是恨。

出门恨早餐。今天的咖啡又被多放了一泵糖浆,恨;早点摊的大姨没听见自己不要葱花的需求,恨;便利店里三明治的生产日期居然是三天前,恨;地铁太挤导致包里的早餐洒得到处都是,恨上加恨。

读书恨学科。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在招聘季被“打入贱籍”,文科生恨到磨碎后槽牙;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显得自己倒像个智障,理科生恨到想时光倒流重新投胎。流行审美越来越趋同,艺术生恨到想学梵高割掉全天下的耳朵。

步入社会恨工作。三百六十行,干一行恨一行;形形色色的人,见一个恨一个。领导、同事、客户、门卫和保洁阿姨,没有一个能逃得过“纯恨战士”发射出的恨意火焰,看谁都来气。作家胡安焉说:“完全为了谋生而工作,就像坐牢一样可悲。”写出了《我在北京送快递》的他暂时脱离苦海,留下仍在无意义的“狗屁工作”中苦苦挣扎的千千万万个你我。

(图/豆瓣《职场是个技术活》)

下班恨社交。健身房来了很会卖课的教练,而你只想安安静静地蹬会儿动感单车。随便逛逛碰到了八百年不联系的中学同学,邀请你参加下个月的婚礼。约会进行到一半,对方开始搞抽象,大谈特谈尼采和海德格尔,于是你打开微信将此人设置为“仅聊天”。平等地憎恨原本不该出现但偏偏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所有人。

独处恨一切。出门恨天气。晴天恨后羿射日留下最后一个太阳,雨天恨台风年年到访却不让地球直接毁灭。在家恨命运。加热昨天的剩菜烧糊了今天的锅,今天的外卖盒沾上油蹭脏了明天的衣服。终于恨到无力再恨,躺到床上开始进入下一个循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发布于安徽阅读 359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0479716242

· 陕西

倒垃圾罢了,这样的人总会瞄准某个群体挑挑三拣四的数落。

亮了(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