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和荒诞力拉满!暑期最佳!《抓娃娃》影评

avatar
关注

最近去看完沈腾和马丽主演的新电影《抓娃娃》,综合体验非常非常棒,基本可以锁定暑期档最佳,乃至喜剧类的年度最佳之一了。而要说到上次给我如此印象深刻的国产喜剧,那还得是半年前上映的《年会不能停》。

当然,《年会》讽刺的是当代的职场文化,而《抓娃娃》批判的则是教育现象,以及它的批判力度也是前者不能媲美的。

这部新作聚焦在最近几年最为热议的教育内卷问题上,但区别于我们看过的几乎所有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无论国内国外),新电影将内卷程度拽拉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关联的内卷方式也是同题材电影中前所未见的,而这就给这部电影提供了新颖性的看点。

新电影的主人公们没有所谓的学区房困境,也没有父母辈的强权压制,所以我们也就看不到类似《学爸》那般为了让孩子入读好学校而砸锅卖铁的学区房购置,也没有《年少日记》里父亲用暴力强迫孩子好好学习而酿成的自杀悲剧。

还有还有,这部新电影也没有安排让父母用各种补习班来挤满孩子的时间...这一切常见在教育类影视剧的内卷手段都没有出现。

那为什么常见的那套内卷表现方式就能不在新电影出现呢?答案是《抓娃娃》的主人公家庭非常非常有钱,他们根本不用为房子忧愁。同时新电影的父母又是非常非常良善的存在,他们会痛心孩子遭受的伤痛,也会为孩子带来的礼物和获得的成长欣喜若狂,而这种情感是和现实中绝大多数父母无异的。

那问题又来了,一个家境丰厚,父母同情心高涨的家庭,他们又为何能让孩子遭受内卷之苦呢?这样的编排是真合理吗?

答案当然是合理的,而他们的动机同样出自和绝大多数父母无异的“为你好”情结---他们不想孩子躺平堕落,他们想让孩子成为能接班家族企业的人才,他们觉得眼前的痛苦是通往幸福未来的船票。

基于此,这部电影最有意思,同时也是同题材作品中最夸张的内卷方式就出现了,那就是父亲信奉的“穷养计划”。

《抓娃娃》顾名思义就是要从娃娃抓起,而作为主人公家孩子的马继业也就在认知尚未建立的年纪,就被父母带到破房子居住,同时整个童年都是在家庭极端贫困(一家四口一天的伙食费也就几块钱)的条件下度过的,所以什么补习班那就想都别想。

那没有补习班的支撑又如何赢在起跑线上呢?电影给出了一个夸张的回答---将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而为了无缝做到这一点,沈腾饰演的父亲也就打造了一整个“楚门世界”,包括奶奶、邻居、路上遭遇的外国友人等等都是演员,都是在父亲的剧本安排下推动马继业学习的“补习老师”。

同时补习只是培养计划中的一环,这个豪华团队还肩负起马继业的营养和身心健康,出行安全,乃至积极价值观树立等等重责,而这种方式已经可以算是重新定义富养和赢在起跑线上了。

但还没完,豪华团队只是外部条件的加持,同时也是培养计划中相对次要的因素,而这项计划最最最关键的一点是:自主性建立!

马继业的父母几乎不会当面打骂孩子,甚至连直接要求孩子去学习,去孝顺家人的事情都几乎没有发生过。没有“直接”和“当面”,所有要求都是用迂回方式先推动马继业的自主性,让他先萌生出“想要做”的念头后才发生的。

比如努力学习考上清北的目标就不是父母直接要求的,而是父母通过卖惨和信任建立等等操作后,让马继业自己奋发图强的。

“自主性”的教育方式自然要比“强迫性”高级出很多很多档次,毕竟这是“自己要学”和“人家要求你学”的本质区别。而从学习效率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也是“教育内卷”的终极形态,而该终极也是将电影的荒诞感发挥至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因为“自主性建立”的引入,故这部电影也就不会像类似题材电影那般只有父母对孩子的单向度操纵,以及充满压抑和恐惧,而是能腾出很大很大的互动空间,让马继业和他父母来上一场有来有往的智斗,而这部电影的笑点也就得以在智斗过程中密集出现。

不过要说到最大的亮点,那还得是“悲剧底色”。

“自主性”的激发确实是科学育儿最关键的一环,比如我们常说的“兴趣教育”便是最受追捧的自主性激发的教育方式。

但《抓娃娃》中的马继业的自主性绝非来自兴趣,而是来源于一种可怕的东西---情感绑架。

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在金钱花费上对父母的孝顺,亦或者改变命运的宏愿...这通通都是在父母那夸张式卖惨和惊吓下确立的,而这与其说是“想要做”,还不如说是“不得不做”---这两者的区别就体现在“压力大小”上,后者是直接将作用对象的精神绷紧,是让马继业自小时候开始就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家族命运的改变而奉献出人生的全部。

这种精神自然是伟大的,而由伟大迸发出来的斗志和韧性自然是他人不可媲美的。但《抓娃娃》中的马继业的命运终究只能导向悲剧,因为它自认为需要改变和奋斗的一切都是骗局,然后整部电影的另一大看点就是---看着马继业的精神如何被父母逐步紧绷,直到真相揭露之际,他的信念又是如何走向崩塌的。

虽然电影在结局阶段做了一个悲剧缓和的操作,即让马继业继续留在父母身边,只让他叛逆至不去打理家族企业,以及让他被童年养成的“阴影”所束缚。

但作为观众的我们都得清楚,这只是制作人在观众接受度上的操作,是一种商业上的妥协而已。

毕竟《抓娃娃》真正刻画的悲剧对象,还不是马继业担任的孩子,而是沈腾出演的父亲---他承受了十多年的贫穷和辛劳,为孩子的学业提升将自己熬成苍老,但最终迎来的却是计划破碎和孩子的病态获得。

但是,“一无所有”的下场还不是这位父亲最悲剧的地方,“病入膏肓”才是---他一直以来都从未质疑过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无论是最初力排众议对穷养计划的推进,还是后来安排奶奶死亡时的解释(认为马继业在毕业后能够迎来亲人复活,那是世界顶级的幸福),还是马继业揭露真相后的回应(强调这是自己给孩子准备的大礼包),亦或者是最后的最后和老婆提议的再生一个(指代重开一盘游戏)...

这通通都是在讽刺父亲的不知悔改,和对类似的教育悲剧将会永续不断的绝望诠释。当然,这种绝望便是建立在“为你好”的根源上的。

所以总的来说,《抓娃娃》就是一部要笑点有笑点,要热点有热点,要讽刺也是讽刺力满满的作品。

喜剧本来就非常难拍,但它在做到好笑之余还能掺入深刻的现实意义,属实是难得的佳作了。

影视区单休已成职场用工新要求
阅读 2518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BeStMe07

· 山东

最后的彩蛋,沈马不像演的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