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杰出的增城客家人赖际熙

avatar
关注

赖际熙(1865~1937),字焕文,号荔�,今增江街光辉湖塘埔村人。际熙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籍。在县中秀才后,即往广州广雅书院攻读,深得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随后派往进士馆学习三年法政,结业授予翰林院编修,任国史馆纂修,后晋升为总纂。赖际熙早期思想,主要表现在《应殿试策》中,认为“不法前王,则无以为守经;不法后王,则无以为变通。”他曾对清朝皇帝恳切陈词:“无日不以振兴庶务变法自强为事。”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革新思想。

际熙尊崇孔孟之道,每逢孔子诞辰,都亲自主持纪念大会,宣讲孔孟理论。又常眷念清室,曾写诗道:“我亦当年谢皋羽,西台恸哭只编诗。”对清朝的灭亡寄以哀思。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赖际熙与东莞陈伯陶、番禺吴道�等清朝遗臣移居香港定居,谢绝国事,专心从事教育和国学研究。民国二年(1913),任香港大学中文总教习兼教授,并参与创办港大中文系,随后晋升为文学院院长。

民国初,际熙参与纂修《广东通志》,又与邑人陈念典、湛�总纂断限于宣统三年(1911)的《增城县志》(又称民国十年版)。该志为增城保存清末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供后人阅读和研究。随后著有《清史大臣传》、《崇正同人系谱》、《赤溪县志》等。尤其是《崇正同人系谱》是一部客家文化宝库。数年间,际熙在旅港客籍社会中已享有崇高的威望。1921年,香港崇正总会创办期间,被公推为临时会长,负责筹备工作。并连续担任第一至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是香港崇正总会草创立足期主持会务十多年的杰出领袖,是一位建树丰伟的学者和杰出的客家文化活动家,以及新兴客家学的典基人。

参与创办港大中文系

1911年港英当局创建香港大学,由香港总督亲任校长。初仅设医、工两科,第二年增设文科,校方聘请赖际熙为汉语讲师,中文总教习兼教授。际熙胜任中文教学,“其讲学声如洪钟,讲堂虽设二楼,路上行人亦得清楚听闻。”随后,际熙参与策划创建香港大学中文系(中文学院)。其主要贡献:其一。筹办课程。际熙策划编写了《香港大学文科华文课程表》,指出华文部成立的目的是“保存国学,融通新知,举凡经学、史学、哲学、法学、文学、美学,参会中西,出博反约”,后确定为经学、史学、哲学、文词、翻译五部分,为后来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1936年,全系课程改革,设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三组)。其二,筹办经费。1926年,际熙与副校长韩惠和带着计划书,前往南洋各地,向华商募捐四万多港元。际熙又向大学当局建议设立中文系,经当局同意,1927年港大正式成立中文系。当时系里没有教学和办公大楼,际熙动员富商邓志昂捐建中文学院大楼作教学与办公之用。其三,组织教师队伍。中文系成立后,际熙为系主任。际熙又推荐聘请翰林温肃、朱汝珍兼任哲学与文学讲师,充实教师队伍。其四,建立中文图书馆。港大原本没有图书馆,际熙发动社会贤人捐赠中文图书,至1915年,捐有图书9000余册,藏于香港大学图书馆。际熙亲自编有《香港大学藏书目录》,记录了香港大学第一批图书。中文系成立后,际熙又动员冯平山捐建港大冯平山图书馆。

创办学海书楼

自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定南京条约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际熙在港大授课期间,“目睹社会风气日趋败坏,道德沦亡,崇夷鄙夏之风,蔚为时尚,戚然忧之。遂与热心爱护国粹人士倡议保存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聚书讲学,转移社会风气,挽救世道人心。”于是在1920年,先租赁香港中环半山坚道27号楼下,设坛讲学。聘请顺德何�高先生主讲国学,每周二节。听课者日众,座为之满。至1923年,际熙有感听众踊跃,建议成立学海书楼,得到海内外热心人士的支持。殷商名流踊跃捐资,逐购买香港中区般含道20号房屋作为书楼藏书及讲学之用。当时所藏书籍,除绅商何东等捐资购置,还有各方人士赠与。不断购置,日积月累,蔚为大观。当时香港尚没有公共图书馆,书楼成为香港首家民间图书馆。书楼藏书数十万册,珍藏古籍,同时在书楼开设国学讲座。际熙在书楼讲学,文采风流,听者甚众。每当赖太史(际熙)登台讲课,“全场肃静,鸦雀无声,必恭必敬,际熙身穿长衫布履,雍容端坐,听者起立致敬,然后坐下,讲课既毕,致敬如仪。”际熙除自己亲自讲学外,还聘请陈伯陶、朱汝珍等7名清朝太史及进士讲学。际熙与各位主讲人,“身体力行,诲人为倦,其精湛的学识与言行一致的风范令学生们望而神往,更渐令研究经典蔚然成风。”

参与创建香港崇正总会

1905年,顺德人黄节编了本《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第二课称:“广东种族有曰客家、福老族,非粤种,亦非汉种。”客家人士见之大为不满,逐联络各地客属发起成立“客家源流研究会”、“客家源流调查会”,起而论证客家源流。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英文版《世界地理》,在“广东”条目下记载:“其山地多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等便是。”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客家人闻讯组织起“客系大同会”,发行会刊,宣传客家文化,讨论对策,推举代表,出面交涉。正是这一波又一波的诋毁侮蔑客家人的事件,迫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应对。

广东的客家人考虑得比较深远。广州方面于1921年夏,委派代表抵港,与香港客属人士赖际熙、廖新基、黄茂林、李瑞琴等联络,在香港西环大白楼游乐场召开旅港客属代表大会,组织客属团体,以便与国内各地客属大同会,互通声气,共策行动。当时出席大会有广州及香港客属代表赖际熙、廖新基、黄茂林等136人。大会推选黄茂林为大会主席。会议决定“响应北京、上海、广州三处客属大同会,向上海商务印书馆严重交涉。”会上黄茂林建言:“吾系人士,侨居香港者甚众,似宜设立永久团体,俾同系人,编纂专书,以阐扬我客家源流与历史语言文化人物等,用光前代,永资昌明。”黄的主张道出与会者的心声,因而获得一致赞同。会上决议以旅港崇正工商总会的本会名称,公推赖际熙、黄茂林、江瑞英等28人为组织总会筹备员,分工负责各项筹备工作。1921年6月,审查通过会章,筹备员第四次总聚会公推赖际熙为临时会长。各项筹备工作顺利进展,10月16日选举第一届理值、董会;10月30日,召开第一届理值会议,选举赖际熙为第一届会长(以后连任五届,历时13年之久)黄茂林、李瑞琴为副会长。从此,香港崇正总会正式成立。它的诞生成就了世界级的客家组织总部。

“崇正”,意为崇本正源,志在崇尚正义。香港崇正总会素事兴学育贤,救难赈灾,联系与扶掖各地客属团体,共谋客家人和谐幸福,并以御寇报国,振兴中华民族为会务核心,两岸分治后,为免兄弟阋墙,致遭外侮,逐致力民间交流,促进两岸三地和谐共处,冀能达致和平统一,以利国族福祉,以利世界大同。

香港崇正总会,是旅港客家人士创建的第一个客家社会团体。经历80多年的风雨,而今已是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客家团体。由它倡导的每两年一届(由2010年起为每年一届)“世界客属垦亲大会”,到2013年已举行第25届。2014年10月将于河南开封市举行第26届“世界客属垦亲大会。”“世客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谊和开展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对弘扬客家文化、振奋客家精神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建客家文化宝库――《崇正同人系谱》

早在香港崇正总会成立之初,黄茂林先生明确提出:“推举博学之士,编纂专书,以阐扬我客家源流与历史语言文化人物等”的主张。1922年9月11日,在崇正总会汇报会上,副会长李瑞琴再次提议:“编纂客家源流、文化及人物专书。”大家一致同意提议,并酝酿编纂人员。由于赖际熙研究历史出身,抱道自贞,有历史眼光,是个“博学之士。”为此,会上一致推定赖际熙为客族考源编纂主任。并决定程乡李佐夫、增城郭炯彤和李友梅为助理,负责崇正同人系谱的编辑工作。赖际熙抱着强烈的使命感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编纂前,际熙再次奔赴南洋筹款,回到香港后即致力于《崇正同人系谱》考源编纂工作。他首先致函国内外有关人士,征求资料,旁征正引,不厌评考。1924年几经修改完成初稿,1925年脱稿付印。赖际熙不负众望,用时五年纂成鸿篇巨著《崇正同人系谱》。此乃崇正总会精神栋梁,更是现代客家研究经典之作,在海内外影响巨大。《崇正同人系谱》全书15卷,约30万字,内分八类:一源流、二氏族、三语言、四礼俗、五选举、六人物、七艺文、八丛谈。客家人以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积淀为依托,愿意首先为自己做起,振奋自家,团结友邻,和眭相处,共谋发展。这是《崇正同人系谱》的本意,是崇正总会宗旨与目标。《崇正同人系谱》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作,顺理成章成为客家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量级奠基文献,为新兴客家学奠定史学理论基础。香港崇正总会的诞生,《崇正同人系谱》的编纂,可以看作是客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代表着客家人,尤其是香港客家人已经步入自觉发展的道路。

赖际熙编纂的《崇正同人系谱》主要贡献有:1.论证中原先民南迁而渐成客家的史实。2.肯定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源流关系。3.对客家迁徒的动因作出全面分析。4.对“客家”的称谓作出详细分析。5.利用谱牒整理出客家史脉络。6.论证今客语与原古汉语溯源关系。7.对古循州(今惠州)客家源流(包括东莞、博罗、增城)作较透彻的分析。8.对中原先民第四、五次大迁徒作出翔实的说明和记述。

赖际熙为香港崇正总会的成立和编纂《崇正同人系谱》作出一生的贡献。他是一位客家文化的奠基人和杰出的客家文化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增城客家人。

发布于广东阅读 814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