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客家彭云鹏:把债主当成真正的生意伙伴
彭云鹏,民族工商业家、广东著名商人、印尼巴里多太平洋集团的创办人。1977年自行创业,开设巴里多太平洋公司,经过10多年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商及出口商,拥有68条生产线、6家子公司、20家木材分公司。集团在印尼拥有的特许伐木区,超过500万顷,另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拥有10万公顷的特许伐木区。到1995年,整个巴里多太平洋集团共拥有180多家公司,业务范围除伐木业、夹板业、造纸业、还包括银行业、酒店业及房地产投资。他是印尼财经、工商界的三巨头之一,与三林集团林绍良、金光集团黄奕聪齐名,被印尼经济界公认为新一代“林业大王”和“胶合板大王”。
彭云鹏
粤商
出身贫寒,勤奋创业
彭云鹏,1944年出生于印尼,祖籍广东陆河县,是客家人。他的祖父是贫苦的农民,早年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印尼谋生,后来落地生根。彭云鹏的父母都是印尼本地的侨民,父亲是一名割胶工人兼裁缝,家境十分贫寒。虽然家境不济,彭云鹏却从小有着强烈的上学读书的愿望,父亲认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于是省吃俭用,攒钱送小云鹏到孟加影唯一的中华小学念书,小云鹏果然不负众望,用三年时间就读完了小学所有课程。
受到父亲的影响,彭云鹏认为孟加影是个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地方,因而他幼小的心里萌发了到外面去闯世界,谋求发展的想法,这也成为日后驱使他走出山村,摆脱贫困,谋求新生的不懈动力。
中学毕业后,彭云鹏选择弃学经商,来到叔父在孟加影镇开设的小金铺当小店员,早早的踏入社会,并由此逐渐摸索出了经商的门道。后来在堂兄的支持下,彭云鹏与一位同乡合作开了一间小杂货店,由于勤奋经营,略有盈利,1965年他结束了杂货店的生意,到雅加达帮助堂兄做黄金生意。起初,因为彭云鹏精心经营,黄金铺的生意发展的还比较顺利,但后来因堂兄管理不善,遭受了重大损失,难以为继。这个巨大的打击,让彭云鹏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有立足之地,必须摆脱对亲人的依靠,独立开创事业,才是最好的选择。
印尼是个岛国,首都雅加达和爪哇岛是印尼的经济中心,比较发达,且同其他岛屿的商品贸易频密,发展潜力巨大,有利可图。于是,彭云鹏决定自力更生,利用多年积蓄的资金和经商经验,他决定从事雅加达、爪哇同加里曼丹岛际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
1967年,彭云鹏结识了祖籍福建福州的黄双安,当时,黄双安的材源帝公司刚成立不久,急需一批有才干和经验的管理人才,他很欣赏彭云鹏的才干,所以极力邀请彭云鹏加盟,共同发展。因为彭云鹏刚离开堂兄的公司,独自经营岛际贸易生意不久,而且自己的生意也没有很快站稳脚跟,于是彭云鹏接受了黄双安的诚意邀请,到了材源帝公司任职,这一干就是7年。期间,他得到了黄双安的充分信任和栽培,先后担任公司财务经理、销售经理,负责整个公司的财务收支、银行信贷、木材的国内购销和对外特别是对日本的出口。彭云鹏也积极勤奋,努力开拓,为黄双安的公司发展竭尽全力,并多方联络,顺利地从印尼国营银行取得了公司业务发展亟需的资金和贷款。
积累经验 ,独立发展
在黄双安公司任职的7年,是彭云鹏在商业实践上得到巨大锻炼和人生经验逐步走向成熟的7年,让他从初出茅庐的个体小商人成长为管理拥有数千职工的现代木业集团的高级经理。在黄双安公司的工作机会是难得的,而他也遇到了一位肯放手让他去大胆经营的伯乐,然而在公司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彭云鹏却决定离开这个职位,因为从幼年起就立志要独立创业,做一番自己的实业的强烈志向,促使他想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公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商业实践阅历的增多,这种志向更加坚定不移。
1977年,彭云鹏离开了黄双安的公司,开办起了自己的木材加工企业。他首先在南加里曼丹地区经营自己熟悉的木材采伐和加工业。创业初期,彭云鹏就已经有了远大的商业抱负和设想,他给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巴里多太平洋公司”,寓意其事业始于加里曼丹岛上的大河巴里多河流域,将来要向太平洋地区和世界发展。
彭云鹏善于用人,他团结信用萧锦安等来自山口洋地区且志趣相投的同乡密友,积极研究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当彭云鹏踌躇满志地大力开发森林时,印尼政府自1979年起开始逐步限制圆木出口,善于运筹帷幄的彭云鹏立即决定改变单纯伐木和出口原木的做法,集资收购和建设现代化的胶合板工厂,苦干加巧干,大胆开拓进取,并向森林资源丰富经济十分落后的广袤东部地区发展,于是在马鲁古群岛的芒格勒岛建立了大规模木材加工厂。在此基础上,彭云鹏的木业公司迅速腾飞,80年代后期发展成为了规模庞大的现代化木材加工集团公司,拥有650万公顷(相当于瑞士全国国土面积)的森林开发权,68条胶合板生产线,直接员工4万多人,年产胶合板160万立方米,其产量占印尼胶合板总产量的21%。
上世纪90年代初,彭云鹏以其敏锐的眼光,高瞻远瞩,根据对印尼工业发展状况和天时地利等特点,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前景的分析,决定同国内外资本合作,进军造纸业和石油化工业,在南苏门答腊地区建设年产50万吨的纸浆厂,开垦近40万公顷荒地种植速生纸浆林,保障纸浆厂的原料供应,在印尼开创了大规模种植工业林的先河。同时,还在西爪哇芝勒贡地区建设了年总产量超过百万吨的先进石化厂,填补了印尼石化业的空白。彭云鹏没有在事业成功面前满足和停步,在同行还在犹豫不决之际,他充分运用政府的优惠政策,率先开辟和占领市场,在东加里曼丹省获得林业种植权,开始植树育林事业。试点成功后,他不满足于木材行业,由单一的木材林扩展到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甘蔗并建起油棕榈、橡胶园,开办白糖提炼厂。1993年,彭云鹏乘胜追击,将公司股票公开发售上市,一跃成为印尼的最大挂牌公司,他也曾一度坐拥印尼的最大上市公司。这几个宏大的项目是彭云鹏迄今为止最具胆略和商业眼光的“大手笔“。利用自有资金和国际资本在短短的几年内投入几十亿美元建设高新技术的石油化工业和现代纸浆业,这在当时的东南亚企业家中有此能力和决心的可谓是屈指可数,因而他也被人们誉为“印尼木材大王”。
泰山崩前,面不改色
1997至1998年,印尼经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致使当时印尼盾币值大幅贬值,彭云鹏的公司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害。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彭云鹏的集团向印尼国内外几家银行借了一笔为数不小的外汇贷款,印尼币的大幅贬值,致使彭云鹏花费几十年心血创建起来的价值近百亿美元的资产,在短短的时间内,大大的缩小。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浩劫,彭云鹏采取了冷静应对、果断处理的决策;本着耐心、诚心的态度面对国内外债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进行债务重组。由于公司所经营的木材加工、石化和纸浆业都是实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大有销路。彭云鹏根据实际情况同债主讲道理,充分得到债权人的理解和通融,把债务延到15或20年。他认为,作为当事的企业家,不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而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清醒地面对现实,分清轻重缓急,从容不迫处理各种是非矛盾,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准备应付最不利的局面,同时力争最好的结果。债务重组谈判取得了良好结果,彭云鹏对公司业务进行了重要调整,采取更稳健的发展方针,逐步摆脱困境,走向新的发展。
彭云鹏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成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努力,也是他身边的家人、师傅们、还有很多支持他、帮助他的朋友得来的。彭云鹏的成功“秘诀”在于认真工作、努力学习,他对自己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一贯保持低调。有朋友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谦虚地表示,在商场上取得成就的最主要“秘诀”是诚恳待人,勤奋认真工作,刻苦努力学习,再加上朋友对他的厚爱,他不追求完美的工作和事物,但要求把工作做得最好,凡是已决定要做的事情,就要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全力以赴,尽量去做好。
彭云鹏能白手起家,领导其公司迅速发展,成长为成就卓著的大企业家,同他一贯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的精神密不可分。彭云鹏除了在百忙中挤时间,刻苦自修印尼文、中文、英文、国际财经和企业管理知识以外,还密切关注国内外商情发展变化,敏锐捕捉商机,制定公司开拓发展的方针和策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也成为精通印尼语、华语,较熟练地掌握工作英语,对国内、国际商情深有研究的企业家。彭云鹏以其约60亿美元的财富,荣登世界华人50位超级富豪榜中的第13位。印尼销数最大的日报《罗盘报》曾这样写道:“彭云鹏已成为了印尼民众公认的阿斯特达商业帝国的新主人。”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