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背刺刘璋在先,孙权偷袭荆州在后
211年,刘璋主动派法正到荆州迎刘备入川,这对刘备而言,真可以说是天赐良机。刘璋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行动,概括地说,是受到张松和法正的影响,而这二人早已与刘备互通声气,所以,我们应该说这是一次政治战的成功运用,至于其中的细节今天人们已无法知道。
刘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受到曹操的威胁,换言之,他希望借重刘备去抵抗曹操。但这却是一个致命的决定,真是引狼人室。刘备入川带去的部队并不多(约二三万人),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希望用政治手段来达目的,而不准备使用武力。假使兵带得太多,反而会引起刘璋的猜疑。同时荆州是其立足之地,而且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所以必须留驻重兵。因此,他把他所有的老部下(包括诸葛亮)都留在荆州,而只带赤壁战后吸收的新部下前往益州。
这些安排都不错,但可惜入川之后并不像他所想像的那样顺利,结果还是不免使用武力,这也给予后世一个很有价值的启示:政治手段往往有其极限,想完全不用武力可能是一种一相情愿的想法。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想收获必须付出成本。事实上,刘备征服益州一共花了4年的时间,到214年,才算是终于达到了“跨有荆益”的目标。换言之,也就是勉强完成了《隆中对》所想像的第一个阶段。
不过,所付出的成本也很大,就战略而言,最大的牺牲就是不得不动用保留在荆州的总预备队。诸葛亮、张飞、赵云都奉调入川,在荆州只有关羽留守,这对于未来的战略发展构成严重的隐忧。
当刘备“取成都”这幕戏刚刚收场,孙权导演的“讨荆州”就紧跟着上了场。吴蜀之间的争论根本不是讲理的问题。双方的关系本来就是以利害为基础,从国际关系的理论来看,这也非常正常,古今中外都是一样。所以“借”和“讨”只是一种外交辞令,不必多花时间去研究。
孙权之所以要与刘备缔结同盟,主要是想对抗曹操。213年,曹操再度南征,至濡须口而还,此后孙曹关系遂趋于缓和,其暗示孙权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刘备的合作。同时,刘备的主力都已入川,荆州空虚,也授人以可乘之隙。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结果即为孙刘交恶,战祸一触即发。
吴将吕蒙袭取了长沙、桂阳二郡,关羽往救也为鲁肃所击败。荆州眼看危在旦夕,刘备只好亲率大军赶到公安,准备发动反攻。孙刘如此失和,无异给曹操制造机会,于是他开始进兵汉中。此时刘备才决定与孙权讲和,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关系又恢复正常。这次签订的和约很值得分析,结果是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东边属孙权,西边则属刘备。刘备牺牲了长沙、桂阳二郡的大部分,而换得了南郡的江北部分。从战略观点来看,刘备并未吃亏,因为刘备志在中原,南郡对他有特殊的重要性,可以作为跃出的跳板。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三国演义》对这次孙刘交战及其后果竟然一字不提。
这一事实对于研究者而言有很大的重要性,因为若不知道这段插曲,则对以后的若干变化就不易获得相当的了解。
对于刘备而言,危机虽然度过,但很明显,这是一次严重的警告,它至少已经暗示出下述四个问题,一位心灵够敏感的战略家,对此警告决不会忽视。
1.它暗示刘备新征服的荆益帝国,基础非常脆弱。对于他来说,显然扩张得太快。所以他迫切需要的就是时间,好让他能够用来巩固其新帝国,那也就是应该赶快推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建议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2.到了跨有荆益之后,东吴的合作对于刘备而言,其重要性也就日益明显。严格地说,若无孙权的合作,不要说是进攻中原,就连确保荆益都很困难。诸葛亮对此早有认识,但刘备是否有此共识则似有疑问。不过,想争取东吴的合作,必须付出重大的成本,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争天下者必须不惜成本,刘备的老祖宗刘邦在这方面有杰出的表现,可惜他的子孙远不如他那样有魄力。
3.荆州虽为“用武之国”,但就战略地理而言,它的形势暴露,夹在孙曹两方之间,的确是腹背受敌。所以除非后方的安全有足够的保障,否则贸然向北进攻,实无异于自取灭亡。欲求后方安全能有保障,则所依赖的有两个因素:(1)与东吴保持可靠的同盟关系;(2)当大军北上时,荆州仍有足够对抗奇袭的能力。
4.基于以上的分析,则刘备对于荆州不仅应留置适当的兵力,而且更应慎选留守的将领。这里就要谈到关羽的问题。当初刘备入蜀时,把诸葛亮留在荆州,这种安排是正确的,等到以后,诸葛亮不得不调走时,留下关羽守荆州,也算是合理的安排。有人曾指出,若能改派赵云,荆州也许不会丧失。这不仅是一种“后见之明”,而且依照当时的情况也不可能。关羽在刘备军中地位最高,根据人事制度当然非他莫属。还有一点最容易引起误解,那就是赵云的地位。大家都被小说骗了,以为赵云仅次于关张,实际上,赵云的官阶要低得多。
瓜分荆州之后,孙刘双方虽能暂时和平相处,但真正的合作关系并未建立。尤其是关羽不仅完全不懂外交,而且态度也非常恶劣。东吴方面,一向主张联刘抗曹的鲁肃又已病逝,接替他的人是吕蒙,正是上次危机的制造者。到217年,孙权与曹操恢复正常关系,所以实际上,孙刘的关系已经接近破裂的边缘。
就在同一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进兵汉中,而曹操在与孙权和解之后,遂于次年进兵长安,出斜谷,到汉中与刘备对抗。这次汉中战役打到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才结束。结果是曹操退回长安,放弃汉中。对于刘备而言,这是一次很大的胜利,同时,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单独击败曹操,但可惜这也是最后一次。
汉中战役胜利结束之后,刘备又接受法正的建议,在七月间自立为汉中王,并且大封功臣。从战略上来看,这一行动并非没有意义。汉朝的中央政府此时已经名存实亡,不绝如缕,曹操已在建安二十一年晋爵为魏王,这也是篡汉的先声。刘备素以复兴汉室为己任,此时重建一个政治中心可以发挥号召作用,而且汉中是当年高祖发祥之地,称汉中王,更可振奋人心。
刘备称王之后就回到成都,只留下魏延镇守汉中,表示战事已经完全结束。但非常奇怪,关羽却在八月从南郡向襄阳和樊城发动攻击。假使说这个攻击是在汉中战役尚在进行时发动,则在战略上具有牵制的作用,但到此时发动,简直是画蛇添足,毫无意义。我们也不能认为那是由于协调不佳,在行动的时机上缺乏密切的配合,因为汉中的战事在五月即已结束,到八月中间隔了三个月,足以证明二者之间不可能有任何关联。
关羽这次行动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任何思想上的联系。因为诸葛亮所假想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是总体计划中的一部分,绝非单独行动,而且更有其必要的先决条件。
第一,必须“外结好孙权”。很明显,仅凭荆益之众还是不能收复中原,要想打倒曹操必须孙刘协力。所以对于孙权的要求不仅为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的合作。
第二,必须“天下有变”。除非曹魏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否则即令是孙刘合作,也还是胜算很少。
第三,荆州方面的攻击只是钳形攻势中的一面,而且也不是主攻,刘备在结束汉中战役之后,很显然需要休息,自无“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可能,所以关羽的行动更是荒谬。
关羽的行动很可能是出于他自己的决定,事先甚至不曾报告刘备,因为照当时的情形来看,他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动机可能是看到他人在汉中立有战功,所以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表现。不管如何解释,他的战略却是完全错误的。结果在初期虽能获得若干战术性的胜利,但等到攻城不下,曹军来援助时,吕蒙从后面发动奇袭,攻占江陵,使其进退失据。关羽此时腹背受敌,其毁败已成定局,到十月间由樊城退走时,中途遇伏击被杀。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吴更违盟,关羽毁败。”就逻辑而言,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吴若不违盟,则关羽北进不利时还可以退回荆州。但就战略而言,关羽发动攻击时,孙刘之间的同盟关系早已不存在(至少是名存实亡),所以当时关羽要想守住荆州都已不易,如何还可以轻举妄动?
有人指出,当关羽受到魏吴两面夹攻时,刘备为什么不赶紧援救,而坐视关羽毁败呢?从时间上来分析,似乎可以获得一种解释。关羽是八月出师,到十月全军覆没,前后不过两个月,而在最初阶段他还打得很好,所以情况的逆转来得太快,从成都到荆州距离相当遥远,以当时的通信和运输条件而言,刘备很难采取适当的措施。
总而言之,问题的关键还是孙刘不能合作。本来在国际事务中,总是和比战难,双方不能合作,不一定是哪一方面错,甚至都没有错。不过,从战略的观点来看,刘备若欲进窥中原,甚或只想确保荆益,都有赖于孙权的合作,则实属毫无疑问。
听说这里是饭圈篮球
· 浙江关羽不可能擅自发动战争,218年就在恶心曹魏了,而且219年刘大耳给了关羽假节,然后刘封打了东三郡,你看看东三郡的地图,就知道关羽是配合刘备在汉中以及刘封的东三郡才出兵的,至于孙刘联盟,你看得起我这个评论,我再说说个人观点
萧萧朱
· 上海关羽打襄樊战役那么长那么长时间 刘备都不知道 和没事人一样 忙着称帝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