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伤两个CBA体测揭下球员最后的遮羞布

avatar
关注

CBA取消了多年的球员体测,在中国男篮成绩全面下滑的大背景下,重新在今年回到了球迷的视线中,成为了CBA新赛季球员取得上岗证必须要过的一道关,但是随着在第一天体测中,两名球员受伤又再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浙江主力王奕博的跟腱伤势更是牵动了很多浙江球迷的心。于是乎舆论从CBA球员缺练瞬间转变为体测不科学不合理,不应该实施。同时举出张兆旭,李晓旭赛季报销,甚至易建联也在CBA体测中未达标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在笔者看来CBA体测如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CBA体测必须坚持下去,强化球员训练水平,让中国球员必须硬达标。看一看cba的体测项目,CBA体测分为四项内容:专项速度耐力(即折返跑)、2分钟强度投篮、负重深蹲、负重卧推。四项测试满分合计600分,要求运动员个人测试综合得分不得低于400分。

先说第一项:“专项速度耐力”便是俗称的折返跑,就是球员需要在球场两个边线之间进行折返跑,17次为一组,跑4组,每组间隔两分钟,根据不同的身高、体重、年龄互划分出了不同的达标标准,而这也是体测项目中的必过项目,没有通过的球员不能参加新赛季的比赛,只能等待补测。达标标准为:身高1米94以下,62秒达标,身高1米95-2米04,64秒达标,2米05以上,66秒达标,身高超过2米09,每增加1厘米,达标时间增加1秒,体重达到120公斤以上的,每增加一公斤,达标时间增加0.2秒,年龄超过30岁,每增加2岁达标时间增加一秒,CBA篮球场边线长度为15米,一次折返跑也就是30米,17次也就是510米,按照1米94以下球员62秒达标计算,平均下来就是12秒一次。众所周知任何的体育运动都要有充沛的体能作为依托,尤其像篮球这种强对抗项目,体能不充足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比赛时动作变形,容易受伤,同时思维能力减弱,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中国球员因为体能问题造成的最后被逆转的名场面最被球员意难平的莫过于08年奥运会惜败西班牙的那场,强如08奥运代表队尚且因为体能和世界一线劲旅有所差距,现如今的球员如果按当时的强度比赛,能否撑过半场都要画一个问号。

接来下看看2分钟强度投篮,2分钟强度投篮,也就是在2分钟内自投自枪,达标的标准就是外线球员必须满足23次-24次的出手,内线球员必须满足29次-30次的出手,其中2米10-2米14可减少1次,2米15以上以上的球员减少2次,拿方硕举例,方硕作为外线球员,他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23-24次出手,如果出手24次,命中16次,出手23次,命中17次可以得到97分的达标分。中国球员投篮水平下滑近年来尤为明显,尚且不说运动战中的投篮,单单拿出最基本的罚球来说,中国现在的包括国家队球员基本没有特别让人满意的,姚明职业生涯罚球命中率高达83.33%,再看看我们目前国家队的罚球,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毫不为过,国际赛场上周琦罚球竟然能出现三不沾,王哲林世界杯上更是贡献出了37.5%的罚球命中率,单看命中率还以为是谁的三分命中率呢,内线投篮不给力,我们的外线也没好到哪去,国内后卫球员除了姜伟泽和原帅能贡献出超过90%的罚球命中率,其他国字号后卫只能给出将将及格成绩。罚球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投篮和三分了。在国际赛场上,日本为何近年来全方位崛起,与他们精准的投篮不无关系,即使是在亚洲赛场上,韩国的外线投篮能力现在也比我们出色,当移动长城老去淡出后,我们新一代的球员内线无支柱,外线没篮子,被世界劲旅越甩越远,甚至现在在亚洲也只能勉强称得上二流球队也就说得通了。投篮命中率的提升只能依靠大量长期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试问我们的球员训练真的合格么?王哲林如同作秀似的投篮训练视频犹如一个笑话,这个笑话的巴掌抽在了每一个篮球人脸上火辣辣的疼,但可能这样的巴掌抽不醒我们的球员,巴掌印也被肤护品很快的盖掉了。

至于负重深蹲负重卧推这两项,更是看出我们的球员的力量水平,球迷们可能不会忘记周琦的小杠铃,我们现在不求球员有向当年大巴力扛奥尼尔或者战神刘玉栋那样即使身高不足但靠力量碾压的背打,但是最起码的对抗能力总归要有吧。 当年我们是怕澳大利亚的身体接触躲着打,现在面对菲律宾,日本这样的球队我们的对抗都是吃亏的。记得当年刘炜去参加国王试训的时候说过,当年看迈克毕比觉得他身材没怎样,但是真正到队了发现人家的胳膊比我粗一圈,对抗完全不是一个水平的。我们现在不用和毕比去做比较,仅仅让现在的后卫和刘炜做个对比,有哪个能说对抗能力比刘炜强的?面对西方球员我们可以说人家身高马大对抗足,但现在面对和村永辉这样的后卫,我们的后卫线胜算有几成呢?之前国足被戏称为白斩鸡,那我们的男篮如今又好到哪去了呢?近年来球员的待遇逐年提升,但是技术水平真的与这个收入成正比么?说到这相信会有人说,他们已经是这个行业里的佼佼者了其他人还不如他呢,这话说的没错,但整个行业的退步不是更可怕的么,什么时候我们只能向不如我们的比了,难不成男篮也要像男足一样最后沦落到看比赛犹如学世界地理的窘境中了么?

至于说体测不科学会造成球员伤病这类的评价,笔者更是嗤之以鼻,一个最基础的达标测验都不能达标都如此费劲,被淘汰不是应当的么?之前33岁的外援哈维被球迷称为水货,但就是这样的外援面对我们的体测是,轻松达标每项都能达到优秀标准,再看看我们的球员呢?丑态百出,各种叫苦不迭,一众媒体也甘当锣鼓手鼓吹体测无用论。但是现实是,CBA体测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一个保证下限的标准,它的存在本身就不是去提高联赛标准的,而是保证联赛的下限,但是如果连下限都达不到你何来提高?体测实际上揭下了CBA球员最后一块遮羞布,有着发微博,拍视频抱怨体测的功夫,不如多练练投篮,去强化下体能。当我们的球员把夏季特训和训练当作噱头,去证明自己多么刻苦,只能体现出球员已经把应该完成的工作当成了成绩,让人贻笑大方,因为检验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真正上场的表现!

CBA专区国足出线晋级概率仅0.3%CBA多人多队折戟体测
发布于纽约阅读 4653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砖瞎猪球

· 山东

我175,刚晨练试了一下,运动手表计时可能不大准,17次折返跑四组最快59秒最慢62,可能有个一两秒的差值,我只是个普通打打球跑跑步儿子,职业球员就真就这么好当吗??

亮了(15)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