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剧透]稍微考据一点演武仪典受戒僧与禅宗
把我自己的米游社帖子在这儿也发一份。
不知道虎扑排版会不会有问题啊(
写点没人看的,但能体现文案功夫很深的。
新活动支线有一队远航而来求援的僧人,这段剧情整体思想来自禅宗,禅宗可以看作是中国化的佛学,简单说可以认为是佛学与儒学的结合。
禅宗的一大特征是认为”人皆是佛”,只不过人是未觉悟的佛,也就是“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在剧情中,善逝(智械)圆寂前吟了一首诗:
死战举烽火,受戒持金锁。身世生杀尽予夺,遍修恶缘结善果。
自性竟如何?缘起皆是我。本来虚妄尽无着,休道谁人性污浊。
简单说写的就是它的一生与感悟——
我曾屠戮星河,如今弃恶从善。我曾寻觅何为善心,如今才方觉我本具有。一切都是空的啊而我已觉悟,因此谁又能说人性污浊就不能成佛?
“自性竟如何?”,这里化用了王阳明的一段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所谓”自性“就是佛性。所以王阳明说“佛性这个本就是我们有(本自具足)的啊”。
所以菩萨(Buddha)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众生平等”的含义。
而能生万法也就意味着智慧和烦恼都是自“”本心“而生的,也就是——缘起皆是我(一切因果皆是由我自己而来。)
因此,人是不能被他人“度”的,因为姻缘万物都被人自己的“自性”纠缠,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
所以,所谓“自性自度”,就是说人只能自己度自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度自己呢?——本来虚妄尽无着。
这一句化用的《金刚经》:反有所相,皆是虚妄。所为”相“就是了可以在外表现的、能被认识到的东西,不实为“虚”,不真为“妄”。因此”智慧“与”烦恼“都是”虚妄的。
但人处于世界,便于世间万物纠缠不分,人是不可能不在”相“之中的。
所以所谓自己度自己,便是”处一切相,离一切相“——视一切为虚空幻想,不被束缚。
不被事物干扰自己就是“禅”,内心平和不乱就是“定”,这就是“禅定”。
所以禅宗有一言:“无心而为”,就是不牵挂目的的一切使然,如此就不会“着相”。
智械善逝察觉到世间万物不是牺牲与执着就一定能做到的,它离了“相”便觉悟(圆寂,成佛)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诸事无成、任人生死。相反它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而那之后的结果便是缘(因缘)了。
它劝说众人:休道谁人性污浊——
佛心(这里也我觉得可以当作善心)你我皆有(也暗示仙舟人、步离人、智械本平等,不分高低贵贱,也本不分善恶),我曾醉心屠戮恶孽缠身,如今也能弃恶扬善觉悟为佛,更何况罪孽不如我的你们呢?
看过水浒的话,也会对这个支线的成就名十分耳熟——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听到潮声来了以为是敌人兵戈交错,于是当即觉悟,便能立地成佛了。
正是因为他恍然意识到一切苦难都“缘起皆是我”。
“今日方知我是我”——今日方知佛就是众生你我。
最后补充一点考据,善逝其实就是“善断”的意思,断的是一切苦厄。
这部分和观世音菩萨有些许关联,《心经》中说观世音研究心经,突然发觉“五蕴皆空”于是便“度一切苦厄”。
也就是“离相成佛”的意思。
——
考据比较浅,也可能有理解错的地方,多多包涵啦。
微醺子楼主
确实,这段剧情对佛学的理解还是到位的,是一个很不错的支线。放下屠刀就是劝人不“着相”,所以不着相当然就成佛了。倒不是说金盆洗手就能成佛。
灰勒塔德医生
· 湖南做完这任务我只想说一句:南無賽博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