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深原创|27个镜头:解析雷迪克如何重塑湖人进攻体系(下)

avatar
关注

文接上回,继续聊下季前赛湖人使用最多的几套招牌战术以及其变招,并以此为切入点解析雷迪克新的战术体系的理念,以及这套体系如何为詹眉提供帮助。

没有看上篇文章的朋友推荐先看上篇文章:

以五大招牌战术为切入点,解析雷迪克如何重塑湖人进攻体系

上篇,我们我们详细分析了为何哈姆的多持球体系在湖人存在上限问题,以及雷迪克新战术体系的“根基”战术:“Motion Offense”(动态进攻)。

如果说,“Motion Offense”比起一个战术更像一个“系统”或者理念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解析的这几种起手式则更加具体,打个比方:

动态进攻,就像是易筋经或者九阳神功之类的内功;而接下来的几种战术,则像是降龙十八掌或者六脉神剑这样的“招式”——在熟悉了这几种战术后,下回看比赛,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并告诉朋友:“看!他们用的是降龙十八掌!”

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正文,来解析下雷迪克执教下湖人季前赛最常见、也是效果最好的几个战术起手。


“Iverson Cut”艾佛森空切

“Iverson Cut”,以伟大的阿伦-艾佛森命名。在费城76人的巅峰岁月,”答案“总被对手严防死守,拉里布朗经常使用这一快速的切入动作来帮助艾佛森摆脱防守、获得投篮机会——这是一种无球切入动作,进攻球员最初在球场的一侧(通常靠近侧翼区域),然后借肘区的双掩护或单挡掩护切入到另一侧(通常是对面的侧翼区域),最终获得空位接球投篮机会。

战术示意图:

(此示意图为双掩护Iverson cut,去掉一个掩护,就是我们上面动图所看到的起手式)

如今,Iverson Cut已经成为了各队常用的战术起手式之一,因为这一动作不仅能帮助核心球员摆脱贴身防守、迅速进入攻击区域、形成接球投篮或一对一单打的机会,还可以调动对方的防守阵型、吸引对手的注意力,再通过融合其他战术动作,来使防守陷入混乱,从而为其他球员创造得分机会。

以上面的动图为例(这个战术我们上篇文章讲过):湖人以里夫斯的Iverson Cut起手,将球传到一侧后,配合另一侧的“Grende Action”,成功扰乱了森林狼的防守,八村垒获得空位三分。

讲过的回合不再详细展开(可以回看上篇),我们换一个回合分解:

这个回合是Iverson Cut的一个基础变招:

常规情况下,进攻球员(里夫斯)应该从掩护球员(海斯)的上方向另一侧45度借掩护空切——但对手(迪温琴佐)知道湖人要这样做,所以提前抢位置站在里夫斯的左上方,试图拒绝这次Iverson Cut——此时,里夫斯聪明的进行了变招:看到迪温琴佐的站位后,他放弃了跑Iverson Cut,而是一个折身改跑“Back Door”后门空切。

这一变招,一下就把站位靠上的迪温琴佐甩在了身后,拉塞尔也心领神会的将球精准给到,里夫斯吸引到多人收缩后,将球分给底角的克里斯蒂形成一记大空位三分。

“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继续:

在这个回合中,我们还能看到接下来要进行分析的另一起手式:“Horns”(牛角)——一种以两名球员肘区、两名球员底角,梯形站位为标志的起手式。具体我们下个部分再聊,先看后续的Iverson Cut变化:

牛角的常规发起方式,除了持球球员选择一边挡拆突破,也包含两名肘区之间的掩护空切——就是我们在这张动图中看到的——克内克特突然侧切,借八村垒的掩护跑Iverson Cut到另一侧。

这种“Horns Iverson Cut”比起普通的Iverson Cut发起方式,还多一层持球人的威胁——我们需要时刻谨记一个球场防守原则:防守球员或多或少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持球球员或者移动球员身上。

“Horns Iverson Cut”中,持球人的突破威胁,会吸引肘区两名防守人的部分注意力,从而让Iveson Cut的球员更容易摆脱防守获得机会,而同样,当空切球员开始移动,他也会带走一侧的防守人并且吸引对手整个中下线的注意力——这样一来,持球的球员也可能获得一对一突破或者单打的机会(如果他有足够强的撕裂防守能力的话)。

而这个回合,湖人的创新还在于:他们使用了两次连续的Iverson Cut。

在第一次Iverson Cut被对方较好的挤过掩护、拒绝了横传球之后,八村垒先是假装上提给里夫斯做掩护,但在掩护即将接触防守人的瞬间忽然折身,改为再为克内克特做一次Iverson Cut。

从一侧到另一侧,再从另一侧回到这一侧。三次连续的战术动作最终成功将防守人绕晕,克内克特获得投篮空间。

而这个“Horns Iverson Cut”战术还有其他进攻方式,比如下面这种:

上个回合得手,下个回合湖人继续打同一个战术。

相同的部分“Horns”和“Iverson Cut”我们就不重复了,来讲讲这次后续的战术延续:有了上个回合的教训,这次里德和麦克丹尼尔斯(里夫斯的对位人)提前做出预防,两人在肘区“关门”,拒绝了克内克特第二次Iverson Cut的切入,于是湖人延续战术:

八村垒在第二次替克内克特掩护后快速外拆——由于对位他的球员是戈贝尔,戈贝尔的防守习惯是不离开禁区,所以八村获得了一个很不错的三分空位。

克内克特这边进攻受阻后,将球回传八村,八村可能感觉节奏不好没有直接出手,但他的投篮动作依然吸引了戈贝尔Close Out(外扑封堵),同时,他观察到克内克特造成了森林狼的换防和阵型变化——现在是里德对位里夫斯、且戈贝尔被调出禁区,于是八村垒选择再和里夫斯做一次挡拆——里夫斯根据里德的防守选择了拒绝掩护直接突破,用速度过掉里德上篮得手。

这个回合,不仅体现了战术对不同情况的应对能力,球员所展现的即兴反应和阅读也很出色——湖人的球员们是有能力执行好战术的。

(而注意,在了解了下面一种名为“Ram”的战术后,你还会发现,这个回合克内克特的第二次Iverson Cut其实也可以变成“Ram”,那又是另一种变招)

先继续讲解Iverson Cut:

现代篮球体系。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位置开始变得模糊——一些原本专属小个子的战术,现在一些技术出色的大个子也可以执行:湖人就拥有这样一位大个子,安东尼-戴维斯。

这个回合,湖人颇具创意的反其道而行之,在戴维斯、克内克特同时站位肘区的情况下,不让戴维斯给克内克特做掩护,反而让克内克特给戴维斯做掩护——这一反向掩护因为其出其不意以及波蒂斯挤掩护能力较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而后续,文森特更是从底线过来,又给戴维斯做了一次“Rub”(U型盲点背掩护)——两重反向掩护,帮助戴维斯轻松甩开波蒂斯进入篮下造成犯规。

这种用小个子为大个子做各种反向掩护、帮助大个子去到自己甜点区的战术,我们在丹佛掘金的比赛中很常见——为何约基奇每场大量低位单打,体能却不容易出现问题?除了个人训练的努力和天赋之外,掘金始终在用动态低位战术,让他无需对抗、要位就能轻松进入禁区也是关键。

上赛季,我一直诟病哈姆给戴维斯设计的低位战术太单调,时常让戴维斯在手感火热的时候接不到球——这赛季,我们看到,雷迪克正借鉴掘金的战术,尝试改变这种情况。

再看Iverson Cut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先过一遍战术:

文森特跑Iverson Cut后,戴维斯在肘区接球——但文森特的Iverson Cut只是佯攻,他实际的意图是移动到低位给底角的克内克特做掩护——克内克特从弱侧借他的掩护和拉塞尔的掩护切出,形成“Stagger”(双掩护)战术,而与此同时,强侧的詹姆斯与克内克特在同一瞬间启动:

强侧詹姆斯切出和戴维斯打DHO(手递手),弱侧克内克特跑Stagger——两翼齐飞。

不过这个回合雄鹿的防守也很好,没有让湖人获得特别明显的空位机会,于是詹姆斯选择自己出手。

Iverson Cut,作为一种为快速、具备投射能力后卫准备的战术,既可以为跑战术的球员创造得分机会,也可以作为佯攻点,非常适合拥有拉塞尔、里夫斯、克内克特、文森特等众多射手的湖人。

我们已经了解了Iverson Cut的作用以及湖人在战术中对他的一些应用方式,接下来,Iverson Cut也还会在其他战术起手中出现,接下来让我们看下一种战术起手式。


“Ram Screen”

“Ram Screen”是一种三人掩护战术,解释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就是a球员持球,b球员给c球员掩护,c球员再给a球员掩护,来看战术示意图(1、2、4分别可对于a、b、c):

这种“给去掩护的球员掩护”的战术就叫“Ram”——通常是先由小个子球员给大个子球员做反向掩护,再由大个子球员去给持球球员做掩护。

Ram战术的巧妙之处在于,对位大个子的球员通常都是大个子,他们大都不擅于挤过掩护,那么当你先为大个子设置一次掩护,再让大个子去掩护时——原本负责防挡拆的大个子通常还在努力从第一个掩护中回位,从而无法准备好防守第二次掩护。防守阵型就会被破坏。

湖人季前赛常用的“Ram”与战术示意图稍有不同,他们通常会让掩护人直接在上线落位,而不是从低位开始启动。

以上面的回合为例:海斯借希菲诺的掩护横切,去为拉塞尔做掩护,海斯的防守人被希菲诺挂了一下,导致在海斯下顺时他被甩在身后,于是弱侧底角的球员被迫收缩护框——克里斯蒂就得到了大空位三分。

相当简洁有效的战术:

上个回合打成后,下个回合湖人再打同一战术。

这回拉塞尔上篮得手。

然后是连续第三次:

这一回,湖人在战术中增加了变化:除了上线的“Ram”之外,还增添了里夫斯的罚球线背掩护外弹战术——也就是“Stack”,这个动作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西班牙挡拆。(虽然实际它并不一定以挡拆形式发起)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再次增加了对手防守海斯顺下的难度——他们除了要应付Ram的掩护,还要应付Stack的掩护,森林狼无奈选择了换防,上线的拉塞尔也吸引了侧翼协防,为八村赢得了一个完美的切入篮下二打一机会,但八村没能做好二次处理和终结。(但想象一下假如这次切入的是勒布朗...)

我们继续看:

该战术屡试不爽,让森林狼犹如惊弓之鸟——于是又是聪明的里夫斯,展示了战术的另一种变招;

他先是借海斯的掩护跑向拉塞尔——但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又是个“Ram”战术的时候,他突然反跑内切,森林狼球员措手不及被造成犯规。

下半场,湖人也继续使用了这一战术:

这个回合又有变化——拉塞尔借掩护跑向里夫斯后,里夫斯竟然直接将球传给了他——随后,拉塞尔先是给里夫斯做了一个假手递手(Keep)后,向右侧突一步,再胯下拉回换左手和海斯打挡拆走左路,最终成功为自己制造出擅长的左路后撤三分机会。

“Ram Screen”是一种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能够发展出多种变化的战术。

而接下来两场比赛,当戴维斯和詹姆斯回归,湖人也继续大量在比赛中采用了“Ram”掩护战术:

由戴维斯代替海斯执行的“Ram”,掩护更扎实,只可惜持球人是克里斯蒂——他没能阅读到波蒂斯协防戴维斯后,底角克内克特空出的机会。

戴维斯假手递手为第一道掩护,克内克特为第二道掩护,为詹姆斯设计的“Ram”,这个回合,詹姆斯还结合了戴维斯的第二次手递手形成“Chicago”,最终突破造成犯规。

这个回合又是一种有变化的“Ram”——戴维斯为去掩护的文森特掩护,但这个回合因为是边线球战术,所以没有“持球人”,改为詹姆斯发给文森特后,和文森特进行手递手掩护,再和戴维斯挡拆造成换防。

詹姆斯面对波蒂斯,没有选择强攻,而是再交球底角的拉塞尔,和拉塞尔打挡拆后下顺,利用波蒂斯延误拉塞尔的空挡接球投篮。相当耐心。

我们继续看:

对阵太阳,湖人也使用了这一战术。这次是比较常规的展开,里夫斯为去掩护的八村垒掩护,拉塞尔借八村的掩护突破上篮

可以看到,这个回合对位八村的杜兰特在绕过第一重掩护后,就很难在参与到第二重掩护的防挡拆中了,这逼迫底线的球员过来补防——戴维斯实际上也获得了空位,即便拉塞尔上篮不中,身后还有戴维斯可以起飞补扣。

文森特为去掩护的戴维斯掩护——戴维斯作为掩护人是这个战术威力最强的打开方式。

继续:

拉塞尔替去掩护的戴维斯掩护——里夫斯持球,一样可以打出效果。

这个战术总能让对位掩护人防挡拆的球员顾此失彼。

其实,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我很期待看到,由詹姆斯、戴维斯、拉塞尔/里夫斯为组合来执行这一战术。

如果詹姆斯作为持球人,拉/里的掩护外拆能够放大詹眉挡拆的威胁并作为接应点,而詹眉挡拆原本就是湖人的杀招;

如果拉/里作为持球人,詹姆斯的掩护质量会让战术的执行效果再上一个档次,同时,他作为接应点的二次处理能力也会相当可怕。

这会不是是新赛季湖人的隐藏杀招呢?


“Horns”牛角

接下来,我们讲解本篇的最后一个战术:“Horns”,即牛角。

“Horns”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站位,以一名球员弧顶持球,两名球员肘区平行站位,两名球员底角拉开空间为标志,就像是两支“牛角”一样:

这个战术可以成为多种战术的起手,演化出很多种:持球人可以选择肘区两名球员任意一名挡拆;两名肘区球员可以相互掩护空切;可以交球给一侧肘区球员,和另一侧做交叉掩护空切等等......

Horns站位的核心逻辑是拉开球场的空间,尤其是拉开禁区还有球场两侧球员和底角的空间,从而为空切或持球进攻的球员消除协防。

来看上图湖人是怎么做的:

牛角落位后,克里斯蒂交球“左角”的八村垒,随后借希菲诺掩护空切到侧翼拉开空间,而希菲诺在掩护后,马上启动和八村打手递手中投得分。

球员在掩护人和持球人形态间的切换会迷惑防守,而当他们解决自己的对位人后,由于站位原因,通常不会遇到协防——两翼和底角的球员如果协防风险很大。

这回是一个变招:根据球员站位不同(上个回合控球后卫在左侧,这个回合控球后卫在右侧),这个回合克里斯蒂在交球后选择UCLA cut(借肘区掩护切入),带走可能的协防人清空左侧——随即拉塞尔和戴维斯打挡拆,想要造犯规但被破坏出界。

继续:

另一种牛角站位打法——拉塞尔交球后,先做一个要挂八村垒掩护到侧翼的假动作,然后突然反跑切入,接詹姆斯传球上篮。这个战术是在湖人训练营就出现过的。

这个回合,底角波蒂斯的纠结更有意思——在这样开阔的空间下,即便他对位的是毫无投射能力的海斯,他也不敢完全放掉对手去协防(否则海斯会轻松得到一次空中接力,当然,换成扬尼斯的话就是另一种说法了)。

继续:

起手站位相同,这个回合湖人变成了“Elbow Split”(肘区策应,弱侧交叉掩护)——同样是一个掘金的招牌战术。上赛季的一场比赛中,掘金曾在第三节连续六次用这一战术击败湖人的防守,将比分拉开,记忆力好的朋友应该还有印象。

只可惜克里斯蒂作为战术执行者的处理球能力实在差了些......反之,在另一个回合,湖人用文森特来执行这一战术,效果就很好: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本赛季湖人战术体系中一个非常有趣的部分,等再打几场比赛,积累更多素材后,我会再出一篇文章专门聊“Elbow Split”,先让我们回到正题,继续看看湖人的牛角战术打开方式:

这个回合,是雷迪克在《Mind The Game》中讲解过的“Horns Chest”或者叫“Horns Flare”——也就是牛角站位+“Flare”掩护。

Flare掩护(即克里斯蒂借戴维斯掩护向外空切的动作),是当今NBA最常见的战术动作之一:

(示意图虚线为移动路线,实线为传球路线,数字3的实线为掩护路线)

使用掩护的队友会从一侧快速向另一侧三分线外空切,利用掩护,为传球或投篮创造空位——掩护的妙处在于,它们发生在球场远端,通常在三分线附近。这让防守队员措手不及,因为通常来说,防守人的习惯是让对手远离篮筐,而一个主动向外的动作,通常会降低他们的警惕性。

上图的回合,Horns站位后,克里斯蒂的Flare Cut便成功创造了突破路线,随后撕开防守,回传戴维斯再分外线,形成一次大空位三分。

我们继续:

牛角站位,拉塞尔交球一侧后,和另一侧掩护员做肘区无球掩护切入(UCLA Cut)上篮得分——实际上,这是一个展示戴维斯高位策应进步的回合。

由詹姆斯来执行的“Horns UCLA”,更加势不可挡。

接下来还是看两种战术延续的变招:

“Horns+Iverson cut+Pindown”,牛角站位起手,先是布朗尼Iverson Cut到另一侧,接着海斯向下移动到低位,给克内克特做一次Pin down掩护——布朗尼佯攻,为真正的进攻点克内克特“打掩护”。

“Horns+UCLA+DHO”,牛角站位起手,里夫斯UCLA Cut被切断传球路线后,改为詹姆斯上提接球与海斯打手递手挡拆(DHO)。


总结

在湖人的前三场季前赛中,本文解析的三种战术取代了持球挡拆,成为了湖人出现频率最高的进攻发起手段。

这当然不是说持球挡拆不好——詹眉挡拆、Stack挡拆、反向挡拆、幽灵掩护等等依然是湖人的杀招,只是,融合更多的战术套路,能够避免招式用老,并且像我们前文所说那样——在为詹眉减负的同时,还能加强其他球员的战术参与感,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发挥以及寻找状态的机会。(而不是像上赛季那样,充满一种詹/眉抡完、拉/里抡的割裂感)

虽然目前而言,我们还不能给雷迪克的执教水准下结论(因为战术只是教练工作中的一部分,临场决策、平衡更衣室、帮助球员发展等等也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坦白来说,我喜欢雷迪克在季前赛中所展现的改革:

雷迪克的战术理念和体系,是符合现代篮球风潮的。并且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湖人成为一支”还可以“的球队,而是努力地想要提升球队的上限。

让我们继续期待新赛季湖人队的变化。


创作不易,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帮忙点点关注和推荐,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笔者会努力创作更高质量的篮球分析文章。

湖人专区NBA战术讨论雷迪克打趣助教建议换下克内克特
发布于广东阅读 2399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焱明

· 四川

好硬核的文章,喜欢

亮了(17)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