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里最触动我的一个片段,让我想到我妈和我爸的婚姻

avatar
关注

看《十三邀》许知远采访曾孝濂妻子张赞英这个片段,有些意外,有些心酸。

本来嘛,采访主角家人或朋友,是要起到一个绿叶映衬红花的效果。通过家人和朋友提供一个更近的视角,凸显主角的优秀。

但没想到,张赞英女士十分耿直,完全不给自己丈夫一点面子。

许知远:曾老师身上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张赞英:他?(疑惑)他有什么能吸引我?我觉得除了他的画以外,他没有什么可以吸引我!

许知远:跟曾老师在一起,你觉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张赞英:(一脸疑惑)我觉得很少有开心的时候

许知远:那下辈子碰到曾老师,还跟他过吗?

张赞英:(斩钉截铁)不过,不过,绝对不过!

张老师短短几分钟的叙述,从哈哈大笑到掩面痛哭,勾勒出了自己无奈和遗憾的一生。

我们需要意识到,在过去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待女性的观念都处在传统和现代的切换过程中。

这句话听着很拗口,但可以这么解释,就是男人既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传统的,顾好家庭,又希望自己的女儿是现代的,搞好事业。

就像张赞英,当她年轻的时候选择离开北京,她的父亲告诉她:“如果你做不出成绩来,不准回家,不准登门。”

她的父亲给了她这样在事业上的压力,但却从小到大却从没给过她包容女性追求事业的示范。

按张老师自己的话说:家里只有父亲赚钱,母亲没什么文化,所以母亲事事第一考虑父亲,其次考虑孩子,最后才会考虑自己。

所以当张赞英遇到曾孝濂这个参与国家大项目的工作狂时,她没有摆脱原生家庭的惯性,成为了和她母亲一样的人,一切都以丈夫为先,按她自己的话说:他不吃的我吃,他吃剩的我吃。

很多网友问:张老师为什么不选择出走,结束这种不开心的生活,把时间都用在自己身上。事实上,综合来看,张老师不具备“出走的决心”。

一方面

张老师和曾老师两人,结识于苦难年代,在大运动中,两人在边缘地带互相鼓励,互相取暖。过去艰难的岁月给予了两人坚定的感情基础,也大大降低了那一代人对生活的期盼。

老一辈的人从苦难走来,能活下来已经不容易,很少会去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张老师不开心、有遗憾,但她依旧选择为曾老师做好后勤保障,事无巨细像保姆般照顾老伴,几十年如一日,这说明,她能接受这一切。

另一方面

张老师并不是从没有追求自我价值的机会,1970年代,她曾离开丈夫和孩子回到北京在林业大学读了四年书,面对可以留校做科研的机会,她思考再三,选择回到昆明,回到丈夫和孩子的身旁。

这个选择,自然是一个在以家庭为整体,权衡利弊后做出的选择。从效益上来看,这个选择造就了丈夫曾孝濂,同时也造就了事业有成的孩子。

所以生活之于张老师,就像一根冰淇淋,张老师真正喜欢的是草莓味的,但是当她拿到手的是巧克力味的时候,虽然不那么喜欢,但是她也能接受。

既如此,消除张老师的遗憾与不甘其实并不太难!

消除张老师的遗憾,全在曾老师身上

节目播出以后,很多媒体都从“女性很苦”的角度做文章,表达很多女性在自我和家庭的抉择中,选择放弃自我,维护家庭。

而我一直在想:张老师怎么才能在自己晚年消除掉一些遗憾,过得开心和自在一些。

其实,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赚钱多的那个人去赚钱,赚钱少的留在家里顾家照顾孩子,这种模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很普遍。

婚姻的本质本来就是男女双方资源的重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夫妻间要配合找到最高产出的方案。

很大概率来说,张老师和曾老师的模式就是他们之间产出最高的方案。所以其实张老师的遗憾和不甘,我觉得并不一定是基于自己事业上一事无成的遗憾,而是:

1.我在背后默默付出了一辈子,但是曾老师似乎没有意识到

2.我在背后默默付出了一辈子,但是名誉和好处都是曾老师的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自己默默付出了一辈子,但是没有获得感,也没有收获感。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觉得最简单的一点,是曾老师必须意识并且在功成身就的当下,给予老伴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1.画了一辈子画了,现在可以停下手里的画笔,多和老伴聊聊天,多帮老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媒体采访,自己的画咱不多说,开口先夸老婆,先感谢老婆。

2.张老师在采访里说了:你说我这辈子,捆在这个地方,我想走哪,走不了,就真的是困死在这个地方了,我也想出去看看啊,我也想出去走走啊,但是我走不了的,走不动的。我的时间和精力全耗在这边,他的身上了。

所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曾老师不妨带着张老师,四处走走看看,张老师想去哪就去哪。

3.张老师爱曾老师的画,咱画了一辈子植物了,晚年是不是可以画画张老师,想想过去并肩同行的岁月,画过去的张老师,画现在的张老师,画欢笑的张老师,画哭泣的张老师。

其实,让张老师快乐起来,真的很简单,曾老师,你get到了吗?

恋爱区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结婚了
发布于广东阅读 6911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木叶的旗木卡卡西

· 浙江

如何能平衡确实非常难,我不知道怎么能说清楚,是不是既要实现俩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又不能抛弃家庭生活。从平凡的人家很难实现。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gegegugu

· 江西

婚姻本来就是复杂的,两个成年人在一起,总有人需要牺牲,有时候两个人都要牺牲,有时候一个人牺牲。如果一段婚姻的本质是爱,当爱能战胜一切的时候,我觉得没必要放在这个层面的平台抱怨。爱不再能战胜一切的时候,那就放自己一条生路。如果一段婚姻的本质是各取所需,那也是同理。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