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众测】好跑且Q弹~ 李宁超轻2025实战测评

avatar
关注

引言:

在球鞋科技与实战表现内卷的当下,“轻量化”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竞争赛道。然而李宁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超轻10”这样的开山之作,在2022年至今,该系列重回大众视野后,又陆续迭代至了我们今天的主角:“ULTRALIGHT 2025”,超轻2025。测评开始前非常感谢虎扑体育给予我这次参与超轻2025众测的机会,那咱们就直奔主题吧!

正文:

球鞋的本质始终需要回归到实战,所以下面由我着重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实战与穿着体验。以下分享内容皆为主观感受,如有个体差异所带来的体验不同,皆以你的感受为准!本人身高176  65kg 脚型偏瘦

先说结论我认为这是一双创新性拉满的实战好鞋但并非是神鞋。因为它存在几个较为明显的短板。认为好的理由一是找到了强度与轻量化二者的一个平衡点。二是超䨻为其带来了之前我所穿过的李宁篮球鞋前所未有的脚感。具体请看以下几个方面:

重量我的尺码是41.5码,US8.5,可以看到显示重量单只为263g。这个数据已经无需阐述太多,鞋如其名!我手头上的超轻2022在同样码数下为337g已经是过往两年轻质球鞋的代表了。在此基础上还能再做减法,属实不易。

尺码选择:我个人90%李宁的球鞋码数皆为41.5码,耐克、阿迪达斯安踏为42码。因此此次超轻2025选择的也是41.5码。

鞋楦与包裹:我认为这双鞋的鞋楦是略长一丢丢且偏窄的。相比我过往的李宁球鞋,鞋头处由于整个鞋身内舱都没有内靴与填充物,导致脚趾头部分有略微的空旷,然而鞋子中间部分包裹又相当紧致。因此我认为这鞋只要不是大宽脚和超高脚背都可以尝试一下。

鞋面与材质:顶级的鞋面强度与需要磨合的贴合度。鞋面0填充造成的舒适性较为一般,建议上脚初期通过1-2场低强度球局或者训练磨合一下,我个人认为这双鞋的舒适度并没有那么的糟糕,磨合1-2场后我感觉就没啥影响了。

中底反馈与缓震:这双鞋中底搭载了全掌light foam ultra作为外框架,以及前3/4掌的新科技超䨻。上脚的第一体感就是轻盈+软弹。这是弹以往䨻材料没有的感觉,以前的䨻感觉只有吸震的效果,但这次的超䨻有一点点助推的感觉,很Q弹。但这双鞋的重心绝对不算是贴地的那一档,由于回馈感不错,因此启动也很迅速。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感觉只有左脚有特别明显的感觉,右脚的脚感相比左脚起码减少25%。中底总结:优秀的缓震效果,顶级的回馈能力带来了指哪打哪的启动反应。不足是两只脚材料回馈一致性不太统一。

外底表现:拿到手以前我以为是全掌gcu的外底配置,后面看了一下其他资料,才得知是前gcu+后tuff of的搭配。抓地我在广东多灰的油漆地实战3次,并无出现过打滑。我觉得这方面还算比较稳妥的。耐磨情况仅掉了一些细小纹路,并无大碍。耐磨属性算较耐磨那档。

短板与不足:一是tpu耐用性存疑。因为第一次打的时候,场地颇为干净,没有石头等类似杂物,但tpu还是与地面直接接触造成磨损了。待纹路没这么深时,也许更容易磨损到tpu,因此建议专鞋专用,务必不要穿这鞋压马路。二是light foam ultra框架调教较软。鞋前侧左右上角中底处无包边,做前刺动作有侧翻风险。对脚踝力量有一定的要求才能更好的驾驭。三是鞋面舒适度较为一般。需要通过磨合1-2场逐渐适应,磨合过后舒适度问题不大。

总结:最后总结一下这双鞋的穿着感受,我认为这双鞋算是李宁近期在探索球鞋未来可行性上剑走偏锋的一个作品吧!堆料容易,做减法难。更难的是需要在轻质化的同时保证鞋身强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舒适的平衡点。顶级的重量控制与在没有碳板的情况下却能带来强烈的中底反馈是这双鞋最优秀的地方。不足之处当然也是存在的,如上文所说,耐用性着实需要打上一个问号。除此之外,这双鞋不失为一双优秀的作品。如果后期有v2版本,我认为是否可以适当放弃一些重量?尝试在耐用性与稳定性上做一些提升,兴许能让这双鞋更上一层楼!最后,我想把这双鞋推荐给1-3号位,170斤以下直线跑动较多且追求极致轻量化的选手。因为真的太轻了!

感谢阅读,谢谢!

发布于广东阅读 37616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邁克尔喬舟

· 广东

红色上脚挺帅啊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ospf14

· 北京

我觉得这双鞋没有缺点。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