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围棋世界一级大赛的门槛
作为围棋爱好者,不得不承认围棋是一个小众项目。不和足球篮球比,就算是电子竞技,都无法在受众数量上比肩。围棋的小众自然有其原因,从初学到入门再到产生愉悦感欲罢不能,门槛较高,过程较长,是一项“慢运动”。与能充分激发年轻人荷尔蒙的其它激烈运动相比,无法大规模地普及推广,投资回报率小,进而影响赞助商的热情,目前仅仅在东亚具备了一定群众基础。
因此,围棋也就这样在中日韩三国各自发展,缺乏一个具有权威性世界组织,来统一规则,组织赛事。规则不统一,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同样是个人色彩浓厚的主流运动网球,也分红土、草地、硬地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场地条件。那么围棋规则分成数子法、数目法、计点制则也都行的通,贴5半、6半或者7半也只要事先约定,无伤大雅。
但涉及到世界性赛事的举办,缺乏权威性世界组织的弊端则显露无疑了。同样以网球赛事为例,一律由ITF(国际网球联合会)统一组织认证,赛事级别大致分为大满贯、大师赛、黄金巡回赛、国际巡回赛四个级别,奖金分档,积分也分档,选手对阵则根据选手取得的积分消长所形成的世界排名,来设立种子蛇形自动排阵。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赛事的稳定,以及公平。
而围棋目前所谓的世界大赛,就是在国际权威组织缺席的情况下,由三国棋院轮流推出的,由赞助商出资的邀请赛或公开赛。不仅稳定性较差,动不动停办,而且赛制、规则和抽签等因素的随意性也较大。不过谁出钱谁说了算,谁让围棋小众而又让人欲罢不能呢。
接下来让我们简单回顾下围棋世界大赛的创办史:1988年,世界大赛元年,日本棋院和应氏基金会分别推出了富士通杯、应氏杯两项大赛,开创先河。之后,曹薰铉的夺冠,激发了韩国的办赛热情:1990年,韩国把国内赛事东洋证券杯的第三届升格为世界大赛,虽然磕磕绊绊,但好歹在1992年决出了冠军;到1996年,LG和三星两大集团,分别推出了奖金更高、参与人数更多的LG杯和三星杯,这2个赛事,又开创了公开赛的先河;之后几年,中国和日本又相继推出春兰杯和丰田杯;到了2009年,韩国又推出了64人制的公开赛事BC信用卡杯;2010年以后,随着中国棋手的崛起,百灵、梦百合、新奥、天府、南洋、北海新绎等新赛事此起彼伏,中国也终于成为了举办围棋世界大赛的主力军,上述比赛,基本属于棋界公认的无争议的世界大赛,获得冠军的棋手也被认准为围棋世界冠军。截止2024年底共计结束133项世界大赛,49位世界冠军。
问题来了,围棋世界大赛是如何认定的呢?是否具备了统一规格或者标准呢?
一般来说,参赛规模达到32人或者24人及以上参赛,淘汰轮次达到5轮次的,基本无争议。16人4轮的待定,参赛人次在8人左右的,则肯定不列入世界大赛行列。
那么参赛人次规模为16人,举行4轮淘汰赛的,则需要参考以下几项辅助指标,一一认定:
1、冠军棋手获得的奖金规格。早期的世界大赛冠军奖金,主要以富士通杯和东洋证券杯为准入门槛,通过盯住美元汇率换算,基本上高于10万美金。特例为韩国举办的首个世界大赛----第三届东洋证券杯(1992年)最低,仅为5000万韩元,以当时汇率换算约为6.6万美金;其次是第九届东洋证券杯(1997年)的1.2亿韩元,当时因韩元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大幅贬值,换成成美元为8.1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东洋证券杯和富士通杯的先后停办,世界大赛奖金的门槛,逐渐提高为春兰杯的15万美金,期间只有濒临停办的第四届百灵杯(100万人民币)接近这一标尺,其余均远高于这个门槛。也就是发展的看,冠军棋手奖金早期10万美金、目前15万美金基本是世界大赛的起平线。
2、参赛棋手数量及质量。世界大赛,一般需要当时大部分世界顶尖棋手参赛,如果你连参赛人数都不能保障,含金量不言而喻。这里边唯一的特例就是第二届应氏杯,当时中国基于特殊原因抵制参赛。但一些旅居海外棋手的如江芮夫妇、吴淞笙,还是以个人名义参赛了。
3、赛制及用时。赛制包括邀请赛和公开赛两种。公开的含义在于除种子外的预选名额,实行公开预选。公开选拔又分为早期的国际邀请预选,和后来的全公开预选。目前公开赛已经成为办赛主流。至于用时,一般每方保留时间2小时起步的慢棋更为严谨。
4、参赛年龄及性别限制。这个自然更明晰了,世界大赛,自然是全年龄段、无性别差异的参赛要求了。因此,一些女子比赛、青年比赛、元老赛及业余比赛,肯定不在列。
因此,世界大赛的门槛,逐渐明细:参赛规模32人及以上由世界大部分顶尖棋手棋手参加的赛事无争议;参赛规模在16人的,综合考虑冠军奖金、棋手质量、赛制用时等其他因素而定。
那么,依照这个标准,就让我们看看,那些离世界大赛一步之遥的比赛,究竟是哪些指标没达到准入标准呢?请看图表:
从Caroline到闪电河
· 北京你有所不知,网球ITF只是挂个名而已,实际上都是四大满贯主办方说了算的,围棋也有一个挂名组织世界围棋联盟
从Caroline到闪电河
· 北京不过楼主这个表做的真不错,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