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说是有某大牌白酒想在这场戏高价植入,导演直接拒绝…所以酒瓶就是纯玻璃瓶,没有贴任何东西…
柯达koda:大众最初对周润发的黄四郎演技评价偏低,是狭隘的把标准定成,和姜文比气场,和葛优比喜感。对周润发黄四郎演技的欣赏也走偏到:周润发一人分饰两角多么不易,周润发一个香港演员融入极度风格化的内地气质的电影里拍戏多么难得。实际上这些都是没有了解到周润发演绎的真正精彩,真正可贵之处。黄四郎这个设定的复杂性,有冲突有反差,周润发表演时处理这么多面也很好先从最表面的一层,黄四郎作为老大的霸气威严阴险,贪婪,狡诈(黄四郎运筹帷幄,自以为一切皆在他掌握的状态时)这一层周润发演的非常极好,是制片人最初邀请他所预想的,观众看之前的期待,与实际成片里的表现都统一的那种好。比如出场隔着望远镜的交锋,又比如鸿门宴上,周润发的恶霸与姜文的侠匪之间这一正一邪的双雄会对峙,两人都是气场强大,再加上葛优左右摇摆,作为柔的一方去调停这俩位很刚性的对立方,三人各怀鬼胎,尔虞我诈,暗流涌动,戏剧张力一下拉满。姜文的特色拍摄手法,刻意放大展现三人的表演,将这一场戏推向巅峰正是因为黄四郎的气场能对的上张麻子,周润发的气场能hold住姜文,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均势,鸿门宴的基本逻辑才成立,才有这场戏极强的戏剧张力的基础。黄四郎的狡猾奸诈则隐藏在暗处。鸿门宴经得起拉片分析,蕴含的精彩无数,比如黄四郎听张麻子说一百八十万不用还,的那一瞬周润发那个嘴角在微笑但是眼神满含狠劲杀气的表情。又比如张麻子对师爷说,黄老爷忙前忙后,你才分人家三成,怎么也得对半分的那一瞬,周润发先是瞪一眼而又转为深邃的眼神。精准而又意味丰富。所以仅仅通过黄四郎出场与鸿门宴一场戏就足够体现周润发演的老大这最外显一层的优秀。其次除却老大之外,黄四郎从小环境造成的他性格带有一丝伪娘气质,又因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空虚。所以他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黄四郎虽是鹅城根深蒂固的霸主,但是在电影实际的落实中这个人物却有一种微妙的小丑感。这一层之前通常被认为周润发演的不好的地方 实则是姜文刻意安排的丰富,一种反传统反常规的表现。这一层其实周润发演的非常不错。姜文自负为英雄人物,他不可能看得上蝇营狗苟的小人。又不屑于只斗一个脸谱化的恶人。所以才有这个安排。到这里可以说周润发已经完全演出了姜文希望拥有的的“下把”。黄四郎这两层设置都有姜文想完全去塑造张麻子的必要性。最后,黄四郎这个角色有一种莫名的魅力,越看越有味道。正是周润发用荒诞诙谐、夸张的手法,营造出来的生动,滑稽与神经质让黄四郎这一角有了高级感,无论看多少遍都有品咋的余韵空间。黄四郎这一角的生命力越来越强。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马拉列车车尾站着一个模糊可以看见穿着汤师爷衣服的黄四郎。这里在很多解读很多阴谋论里,分析出一条黄四郎没死的暗线。其实没有必要。这里很明显是姜文的一种意向化表达。黄四郎肉身灭了,黄四郎灵魂上的鹰犬与后来者,还在源源不断的重生又重生。黄四郎代表着一群人,一些势力,一种意识形态。说虚一点象征着权力与恐惧的的虚幻性,说实一点就是旧有的霸权势力。这种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韧性,难以消除。姜文对黄四郎的设计是有很明确的表达这方面意思的,这种超出剧情内角色的象征性表达,其实很难演出效果来,分寸不好拿捏。有很多电影都是有这方面企图,包括姜文自己后面的电影,但是完全没演出此等效果,因为角色都没落地,自然很难令人信服。再谈什么意义更会显得很空泛,无意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演员是演不出这种效果的。《让子弹飞》里荒诞,浮夸带点漫画感的风格只是手段,浮夸下的生动,角色自然而然的神韵,对某些特性的极致演绎,这些才是重点,这些才是黄四郎这个角色越看越有魅力,可以一直去品析的原因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