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一哈一哈一哈
· 湖南并不是,这是在当时生产力下最优解。战术发展是受到武器的制约的。最开始打仗两边乱哄哄的冲,后来发现有组织的军队吊打无组织的,最终就变成了马其顿方阵那种阵型。想破方阵最好就是用弓箭手,远了弓箭手射,近了长矛兵穿葫芦。但是合格的弓箭手有缺点,一个是训练周期特别长,起码几年时间,另一个是体力有限,射个十来下就不行了,还有弓箭的杀伤力一般,遇到好点的盔甲就没法破防。后来慢慢发展出了火绳枪,训练周期很短,随便抓一个人训练俩月就行,而且不受体力限制,可以一直打,威力也大,不管啥盔甲全能干废。但是火绳枪问题太多了,一是命中率太差了,超过二三十米基本打不中,二是射速太慢,一分钟两发(后期三发),三是靠火绳引燃太危险,四是装填步奏复杂,导致很多人后面的打不响。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阵型尽量密集,大家一起开枪,一下子几百个弹丸飞过去,总有能打到的。但是火绳枪手间距不能小于一米,因为会互相引燃,这就十分头疼,没办法生产力在这里,对付用了。后来发明了燧发枪,不用火绳了,士兵之间的距离可以非常密集,极大的提高了火力密度,但是别的问题仍旧存在。直到这个时候,火枪手仍旧是辅助角色,战场主力仍旧是长矛手。这样的问题是军队中始终一半人没用,远了长矛手没用,近了火枪手(弓箭手)又没用。直到天才发明了刺刀(其实是生产力发展材料学进步,可以生产出合格的刺刀了)。现在火枪可以离远了打,离近了刺刀刺。对付这种队伍传统的武器全部不行了(包括骑兵),唯一办法就是火枪对火枪。直到这时战场思路发生了极大变化,火枪对火枪,第一枪一定要给敌人尽可能多的杀伤,而因为火枪的特点,离远了命中率下降的厉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第一枪贴近对手。同时,开枪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阵型,同时开枪加大火力密度,所以就出现了排队走向对面的情景(为啥不跑?跑步保持不了阵型)。这个战术最极端的是英国龙虾兵,排队走到距离对手二十五米附近一轮射击,然后直接刺刀捅,一波打崩对面。英国靠着这套战术纵横了上百年。破解这套战术是后来膛线的发明和野战炮大规模应用(仍旧是生产力发展),拿破仑大名鼎鼎的七五小姐,不过是后话了
昵称被人取光了
· 上海因为没有膛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