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控季中随笔(5):从为萨林杰“减速”,到北控当前的局限性

avatar
关注

北控男篮的CBA第二阶段赛程已经结束。尽管凭借一波四连胜基本锁定了前12名的位置,但负于山东的比赛再一次暴露了他们的上限问题。今天的主题将再度回到核心外援萨林杰的身上,以与大家探讨球队如何才能让这名历经起伏的大外援在剩余的赛季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文章年前其实就断断续续写完了,不过前几天没法碰电脑,今天才有机会把图补上,有兴趣的各位欢迎讨论,并祝大家蛇年吉祥。)

赢下北京德比的不久后,北控中锋沈梓捷曾在采访中谈及了萨林杰近期的状态回暖,并明示球队“发现了他的使用说明书”。在很多球迷的眼里,萨林杰在第二阶段以来相当数量的比赛中都没有拿出令人满意的表现,有些人将其归咎于态度问题,也有人认为是球队没有对他进行妥善的使用。萨林杰表现起伏的原因究竟何在,球队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他打出更多且更稳定的贡献呢?

萨林杰所不适应的,到底是什么?

从大样本来说,萨林杰本赛季的综合影响力相比前两季无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不过考虑到年龄因素和外援赛制的变化,北控球迷其实并非完全无法接受这一点。真正让许多人不满的地方在于,今年的萨林杰似乎被扣上了“打不了硬仗”的帽子,很多人认为他在一些所谓的“高强度”对决中发挥不佳,甚至不适应比赛节奏。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样的比赛环境会暴露出萨林杰的弱点呢?

在赛季初关于萨林杰的文章里,笔者曾经提到过,由于体重较大,萨林杰的速度和体能在快节奏的比赛里容易暴露出问题。在防守端,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退防慢和长篮板控制不佳。根据中国篮协技战术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北控在防守端限制对手的快攻占比为17.5%,只排在联盟倒数第六,而这一类出手基本是篮球场上效率最高的投篮。至于篮板球问题则一直是球队本赛季以来的老大难,进攻篮板率和防守篮板率目前都排在12名开外。

然而从根源上说,快攻大多来源于所谓的“转换进攻”,也就是另一方进攻端出现问题之后被追着打而形成的进攻。因此要想得到萨林杰问题的答案,我们更需要从北控的进攻中去寻找。而当切换到这一视角后,我们很快就会有新的发现。

首先,对于任何球队来说,进攻端的“提速度”都一定程度上来自防守端的“提强度”。在防守策略中,这可以反映为增加对持球人和重点人的对抗和压迫,迫使其出球、无法接球或离开更有威胁的战术位置。在第二阶段廖三宁和张帆长期伤停期间,许多对手会增加对北控后卫线的逼抢强度,迫使球队出现一些失误并在反击中失分。北控的一些回合在萨林杰还没能有效参与之前就被破坏,随后的折返跑也浪费了大个子们的体力。

而对于萨林杰本人,很多球队也会注重于对他的低位进攻进行夹击和压迫传球线路,并通过联防减少他一对一攻击篮筐的频率。而由于各队今年普遍拥有了大外援,因此许多队伍都拥有了能够更严密针对萨林杰的对位资源。本赛季萨林杰的罚球频率是每36分钟6.3次,尽管仍然超过93%的大前锋,但比起前两个赛季(10.3次和8.2次)都有了明显滑坡,7人次赛制带来的原因不可忽视。

雪上加霜的是,判罚尺度随比赛进程的变化在前面的基础上也产生了额外的影响。这里笔者倒无意针对CBA的裁判员群体,因为下面说到的情况在当今时代各国的篮球比赛中基本都会存在:除了主客场的一些客观差异外,考虑到维持比赛的观赏性和悬念,裁判员会“酌情”忽视一些无球端和低位对抗的犯规动作,而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外线持球人的攻防较量之中,这些倾向基本会更多出现在比赛中后程。对萨林杰这类无球对抗较多、体力会越打越少的内线核心而言,这种趋势自然是不利的。

在近期的一些比赛中,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对位大外援还是国内球员,萨林杰受到的侵犯一旦被裁判忽略,都会造成很不利的势头,不仅无法博得罚球,还会产生失误、误攻和反击失分。而萨林杰本身不擅控制情绪、爱与裁判员较劲的状况很多时候又会让情况进一步恶化。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北控本赛季面对排名较高或接近的强敌时普遍过于疲软,对阵前12名球队的战绩只有5胜15负,排位一直难以接近前八名。从去年12月24日到本月12日,萨林杰的命中率连续9场低于45%,即便面对内线孱弱的江苏、南京也没有好转,而北控也输掉了这9场比赛中的6场。

不过,自从一个球员被球队签下的那一刻起,球员自身的缺陷就不是完全由本人承担,而是需要全队去弥补和解决的目标。要想让萨林杰发挥出原本的技术优势,北控又该做些什么?

要唱戏,先搭台

要想避免萨林杰在高强度、快节奏的比赛中暴露问题,最直观的答案当然是”把速度降下来“。但是正如上一节所提到的那样,比赛的节奏与强度是共生的。想要掌控好比赛节奏,北控的努力方向不是单纯地拖慢自己的进攻速度,而是需要解开一道复杂的“综合题”。

首先,既然萨林杰的存在会导致对方“提升强度”时的防守重点和阵型发生变化,其他球员就自然会获得更好的空间和进攻机会,而以足够的速度和效率把握住这些机会,尤其是中远距离的空位,就能够有效减少对方的提速反击,而这正是北控第二阶段以来最大的症结。

由于张帆的长期缺阵,北控本赛季的三分产量一直不乐观,出手数和命中数分别排名联盟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在中锋缺乏射程的情况下,北控无论是后卫线上的刘晓宇、林彦廷,还是先前一度长期找不到手感的里勒,都不能提供足够的三分火力来破坏对面的防守节奏。数据显示萨林杰在场时,北控的定点进攻比重会比他不在场时增加2.5%,超过了联盟所有的同位置球员,但北控长期无法妥善把握这一部分出手的效率。这就导致萨林杰难以获得施展内线技术的空间,并越来越多地陷入高难度的中距离强攻,效率自然会大大下降。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随着张帆的复出和里勒、朱松玮等人手感的逐渐回调,再加上萨林杰自身的牵制力和策应能力本就能为队友创造更多的中远投,北控的无球进攻和回应夹击的能力在近期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对阵山东前的6场比赛中,北控合计命中了58个三分,明显超出了赛季平均水准(8.9个),其中张帆和里勒分别命中了19球和14球。当北控的射手们能够及时用三分回应对手,萨林杰才能挣脱对手施加在他身上的镣铐,为全队的进攻发挥更大的影响。

在球员的自身调整之外,教练组在近期的比赛对于三分球和空间的重视也有所增加。最近6场比赛,北控将更擅长投射和分享球的特莱斯拿上首发搭档萨林杰,并显著增加了他和张帆、朱松玮两名本土射手共同在场的时间。而无论是拉开空间还是执行战术,这一安排的效果无疑都是有益的。在面对深圳和广州的比赛中,正是张帆和朱松玮最后时刻联手奉献了几颗非常关键的远射,才帮助北控确保胜果。

除了“把球投进”这个有些原始的要求,北控也需要改善一些在进攻端的纪律性。其实单论失误控制,失误率14.9%的北控已经是联盟失误第六少的球队,这对于一支一号位存在问题的球队实属不易;但另一方面,北控仍然需要控制一些可能导致退防阵型不佳的高难度且不合理的出手,并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避免浪费自己的快攻机会,以免造成士气打击和比赛势头上的反转。

只要不在萨林杰发挥威力期间过度挥霍原本已经建立起的优势,这个大块头在比赛后半程的体能和情绪隐患也就大大减轻了。

近期的四连胜期间,球队在进攻端细节上的改善对萨林杰产生的积极作用是肉眼可见的。他在这四场比赛期间合计66投34中,还送出了22次助攻,效率和对全队的影响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成为了球队真正的动力源。在正确的节奏下,萨林杰也为更多的队友带来了更容易的得分机会,四连胜期间北控的全场得分全部达到110分大关,这证明了当前体系运转的合理性。

顺带一提,在能够规避退守问题的条件下,萨林杰其实是一名被很多人所低估的优秀防守人。除了后场篮板球的控制之外,他在挡拆防守中对球路的预判非常独到,能够完成许多难度不低的断球,抢断率是优秀的2.4%;

而在护筐方面,数据更是告诉我们一个比较难以置信的事实——常被诟病为“懒散”的萨林杰长期以来一直是全队护筐效率第一的球员,参与护筐时对手的有效命中率仅为47.8%,相比北控的几名本土内线都具有不小的优势,这也显示了优秀大外援在7人次时代的战略意义。

“保险丝”的重要性

如果能更好地把握空位、更合理地分配进攻,北控当然能够为萨林杰创造出更舒适的节奏。但是世间不存在完全理想化的方案,对于实力和定位如北控这样的球队来说更是如此。

这两个月以来,北控总体上并没有不向上文所述的方向去努力,但在许多比赛中仍然会在连续的时段内被卷入对方的快节奏中。在篮球场上,投手们在突发的逆境中找不到手感、角色球员在落后时无法承担责任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能预见的。一旦灾难已经发生,北控同样不能坐以待毙。

在这样的时刻,相对于团队层面的努力,现代篮球更重要的答案还是在核心球员身上。如果萨林杰不能适应这样的节奏,那么北控至少要有人能够在有限的逆境时段内,以个人能力在乱局中制造得分,稳住局势。而北控本赛季的沉浮也正是与这个位置的缺位息息相关。

赛季至今北控一直没有更换过小外援,而里勒和特莱斯虽然算是打出了各自的特点,但作为核心持球人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短板,而且在比赛的中后程和单外援节次体现得尤其明显。里勒尽管有着出众的得分爆发力,但作为二号位在意识和技术层面缺乏发起点的作用,一旦投射手感一般,面对护筐较强的对手时就很容易被限制。本赛季至今,他在场时球队的百回合得分反而比他不在场时要少0.5分。

至于特莱斯,作为一号位的他虽然能投能传,但身体素质的劣势让他难以突破到大多数对手的篮下,而跳投的命中率终究是会波动的。在有投篮手感支撑时,特莱斯的确是现有阵容中最能保证球队进攻韧性的人,但他毕竟没有足够稳健的下限,无法在所有最需要他的时刻成为球队的救命稻草。

本土控卫的伤病,进一步恶化了北控外线核心空缺的问题。在第一阶段主场取胜广厦的比赛中,廖三宁在第四节的持球进攻曾一度成为球队奠定胜局的推手。但在廖三宁因伤下滑乃至伤退后,北控就失去了在第四节能够与萨林杰有效呼应的本土后卫,这也严重降低了北控在比赛收官阶段的容错率。

虽然里勒和特莱斯近期状态都在回升,也为北控的几场胜利立下了功劳,但缺少一名足够全面、在逆境中更能带领球队的外线球员仍然是北控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如果窗口期没有足够水准的外援补充,那么至少在廖三宁回归到上佳状态之前,北控在这个位置上硬件的不可靠将成为一个无奈的事实。

结语:关于萨林杰的合理预期

作为北控去年夏天实际最大也是最贵的签约,萨林杰在球迷的眼里必然肩负着率领球队取得成绩突破的责任,而他过往的个人履历和球队本土阵容的补强更是拉高了很多人的胃口。不过如果把萨林杰的引进单拎出来,那么我们需要注意到,萨林杰在深圳效力的三个较完整赛季期间,从未在CBA取得过1/4决赛及以上系列赛胜利(他在2023年率深圳唯一一次打进四强,但上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取消成绩,深圳借此不战而胜)。这名球员鲜明的优缺点我们先前已经论述过,相比深圳在萨林杰效力时期的锋线资源、整体经验和阵容适配度,以及他的打法在4人次时代的一些红利,很难说萨林杰的引进可以让北控拍着胸脯保证比八强级别更高的排名,这一点是不以球迷的意志为转移的。

北控在2024-25赛季的常规赛征程已经走完了将近3/4,以战术转型的角度来说,这支球队基本实现了从控卫驱动到围绕内线大核运转的转型。本赛季萨林杰在场时,球队百回合净胜分比他不在场时多5.5分,在三名外援中居首。在他的坐镇下,北控在防守效率、提高压迫和控制犯规方面有了较显著进步,而且进攻端的失误控制也好于预期。萨林杰本人的VORP贡献值目前排名队联赛第16位,也是队内的第一,超过92%的大前锋。尽管他的各类高阶数据大多还是下降到了近三年的最低值,但作为一支过渡队伍的核心外援,他总体上仍然是队内最可靠的人选。

当然了,说这些并不能意味着北控目前第11名的胜率排名就能称得上令人满意。正如我们先前所说,在本赛季赛制改变、自身打法颠覆的基础上,北控又因为关键位置的球员伤停和缺位而损失了应有的应变能力,进而更多暴露出了萨林杰自身乃至整支球队的缺陷。北控的战绩和排名,只能说是这些因素叠加起来的共同结果;或者可以说,这些因素的出现也充分表明了北控当前综合实力的局限。要想真正让这支球队的实力定位提升到新的级别,北控不仅需要持续性的积累,也需要对球队长远的建设方向有更加清晰乃至更透明的规划。(本期完)

发布于北京阅读 7159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天空之城的守卫者

· 北京

直白点说,队里愿意干脏活累活的人越来越少了,比如篮板卡位,贴身跟防…对强队的很多场比赛可能就是差一两个关键的篮板或对对手关键人保持持续的干扰,是队员的心态问题还是教练组要求的问题还是队中风气的问题,总之北控在今年强援加入后的化学反应到目前看是有问题的

亮了(0)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asjkfj楼主

· 北京
天空之城的守卫者直白点说,队里愿意干脏活累活的人越来越少了,比如篮板卡位,贴身跟防…对强队的很多场比赛可能就是差一两个关键的篮板或对对手关键人保持持续的干扰,是队员的心态问题还是教练组要求的问题还是队中风气的问题,总之北控在今年强援加入后的化学反应到目前看是有问题的收起

化学反应在进攻端的问题相对于防守更大,现代篮球围绕内线的进攻体系本来就比围绕后卫难得多,你再抠掉俩射手再不配个好后卫那化学反应能好就不科学了,这跟你有谁谁谁多大名气无关。理想的小外援整体实力用不着比里勒特莱斯强很多,但是没有廖三宁的队伍不能允许你再瘸腿了,一个突不进去不会打球一个没了手感直接退役,那第四节怎么用你带队啊。当然你说的这个事严格意义上也存在,但是相比进攻端能力性的问题优先级没那么高。有几个攻强守弱的你改变他们心态真没啥用,萨林杰的防守也很难比现在更好了。最能提升防守效果的几个人,老沈肯专心防守但是贵气有点重,陈国豪最踏实坚韧但是太讲文明了,刘晓宇并不存在你说的问题,问题是进攻太弱,球队又提供不了容错率。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