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团】3D侧翼适配高,小球时代领风骚
注:本文全文约7800字,大概需花费20分钟阅读。初次翻译请多多包含,希望拓蜜们喜欢。
当交易树最终停止分裂,你便能从达米安·利拉德的交易中窥见过去十年的NBA历史。在两笔紧密相连的交易里,开拓者告别了他们的队魂,凯尔特人完善了赢得第18座总冠军的核心阵容,并将三分革命推向极致;太阳和雄鹿则纷纷送走了两年前总决赛交锋时的关键人物。总计四支球队完成了两个首轮选秀权互换、三枚首轮签的交换,并涉及10名球员——其中包括一位在东契奇之前被选中的状元秀(顿宝)、一名NBA 75大球星(牢利)、当时的年度最佳第六人(布罗格登)、一位刚夺冠的球员(霍乐迪),以及另一位近期曾征战总决赛的球员(罗威)。
图马尼·卡马拉,这位仅在三个月前被太阳队选中的次轮末段新秀(52顺位),似乎只是交易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配角。甚至他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过是个添头,只是交易计算中的一串薪资数字。
“我当时并不清楚情况,也不知道是谁想要我。”卡马拉回忆道,“所以那段时间非常焦虑。” 但实际上,波特兰在交易中坚持要将他纳入其中。“我们非常喜欢图马尼。”开拓者总经理乔·克罗宁说道。
他们不仅喜欢卡马拉本人,也看重他所代表的价值。作为在开拓者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将,克罗宁亲历了球队在利拉德时代寻找锋线球员的挣扎。当联盟其他球队纷纷囤积身材高大、运动能力出色、具备三分投射能力的锋线球员时,波特兰却不断循环使用功能受限的“哈克莱斯类型”球员(即具备防守能力但三分不稳定的锋线)。如今,站在重建的起点,克罗宁放眼未来,他看到的,是一个充满3D球员的NBA。
因此,虽然克罗宁在前两个乐透签上押注了具备明星潜力的年轻后卫,但除此之外,他将重点放在了各类锋线球员的补强上。在2023年选秀大会上,开拓者在交易得到卡马拉之前,先后选中了克里斯·穆雷(23顺位)和拉扬·吕佩尔(43顺位),并在当年夏天与杰拉米·格兰特签下了一份高额的五年合同,同时匹配了马蒂斯·赛布尔的报价。前一年,他们还在次轮选中了身材强壮的锋线球员贾巴里·沃克(57顺位)。而在这个休赛期,波特兰更是付出了两个首轮和两个次轮签,换来了刚加入NBA不久的乐透秀德尼·阿夫迪亚。甚至连球队引进的控卫达拉诺·班顿,都拥有6英尺8英寸的身高。
克罗宁说:“我们的目标,是为未来真正具备竞争力的时刻做好准备,确保我们的阵容中充满侧翼球员和3D球员,甚至是人才过剩的状态。”本赛季战绩仅为17胜29负的开拓者(现在又赢了两场),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无论未来球队的方向如何,卡马拉似乎都将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要为典型的“3D”锋线打造一个类似NBA logo的剪影,卡马拉或许会是理想的人选。他那6英尺8英寸的“超级英雄”般的身材既强壮到足以对抗内线强硬球员,又足够灵活,能跟上技术娴熟的持球进攻者。但真正为他这幅画面画龙点睛的,是他内敛而坚定的比赛气质(这是一种对抗明星球员的自信张扬和造犯规技巧的关键防守武器)、顽强的作风(他目前领跑全联盟制造进攻犯规次数),以及迅速学习的能力(这位左手将已经在本赛季命中了比上赛季更多的三分,而本赛季还不到一半)。
卡马拉,这位比利时本土球员,在大学时期先后效力于佐治亚大学和戴顿大学。在2023年的交易后,他在开拓者的首个训练营中展现出了不俗的潜力,并在新秀赛季凭借出色的防守吸引了众多目光。本赛季,这位24岁的球员不仅成为昌西·比卢普斯首发阵容中的常客,并承担起盯防对方头号球星的重任,更是迅速跻身联盟最优秀的年轻 3D球员行列。
“要么你已经拥有这样的球员,要么你还在苦苦寻找。”比卢普斯在本赛季早些时候说道,“他(卡马拉)就是那种所有球队都想要的球员。”
这种全联盟范围的需求在交易截止日前夕显得尤为明显。每支有争冠雄心的球队都在拼命寻找兼具投射能力和出色的防守的球员。湖人队在去年年底前交易得到了多里安·芬尼-史密斯,而卡梅隆·约翰逊的名字几乎每天都在交易流言中被提及,就像锡伯杜的球员那样从不下场。去年,独行侠引进了一位“加大号”版本的同类型球员——PJ·华盛顿,这一补强最终成为他们杀入总决赛的重要推动力。
伟大的赢家书写NBA的历史,而那些日复一日的角色球员则亲历其中。
就像公民遵守地方条例一样,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比赛方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重塑自己的球员身份,以适应环境。而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对整整一代锋线球员而言,这种适应意味着一个充满三分与防守的世界。
当丹尼·格林在2009年被选中时,“3D” 这个词还没有进入NBA的词典。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分线的缩短让这项投篮方式逐渐被认可,但当时敢于投三分的球员往往被视为功能型射手,而鼓励远投的教练则被看作是战术上的激进派。总体而言,那时远投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利用三分球的额外价值,而是为了吸引防守注意力,给核心球员创造更接近篮下的进攻空间——毕竟,当时的明星球员,大多还是扎根禁区。“波波(格雷格·波波维奇)不会让我上场,除非我先把防守做好,进攻根本不是重点。”丹尼·格林说道。这位老将在15年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效力于圣安东尼奥,在波波维奇的体系下成长。“如果你想留在场上,你就必须具备威胁。和托尼(帕克)、马努(吉诺比利)以及蒂姆(邓肯)一起打球,他们不需要我运球。那么,我还能做什么呢?
格林当时并未意识到,他正身处于一个深刻的锋线角色变革之中——这一转变早在数年前便已悄然开始,驱动力并非三分球本身,而是对禁区得分的执着追求。迈克·德安东尼,这位以“七秒进攻”战术闻名的主教练,曾在太阳队掀开了现代进攻的大门。他坦言,自己在菲尼克斯增加外线射手的决定,更多是为了清理内线的拥堵,从而创造更轻松的上篮机会,而非单纯追求三分球的额外价值。“如果你看过大学篮球,天哪,多年来,我一直觉得这项运动的目标就是把10个人全都挤进三秒区,然后谁能在里面得分,谁就赢了。”德安东尼在2022年接受《Thinking Basketball》采访时回忆道。“所以问题是,怎么才能把他们赶出去?”
2007年,斯坦·范甘迪成为魔术队主教练后,他将空间战术推向了新高度,场上安排四名具备远投能力的球员,以此为德怀特·霍华德在低位进攻创造更大空间。然而不久之后,汤姆·锡伯杜的防守体系——先是在波士顿凯尔特人,然后在芝加哥公牛——让禁区得分变得如同“《权力的游戏》中的私生子之战(Battle of the Bastards)”一般惨烈。
锡伯杜的防守战术(在禁区内布满防守者),引发了一场迅速席卷全联盟的“迷你革命”。而这场变革,反向催生了对另一类球员的需求——那些具备远投能力和防守强度的角色球员,也就是后来定义“3D”的核心特质。锋线球员需要变得更加灵活。扎克·洛维(当时供职于 Grantland)在2013年曾写道,要想在锡伯杜的防守体系中打锋线,球员必须具备“聪明的阅读能力、极大的努力以及疯狂的运动天赋——也就是说,在同一个15秒的半场防守回合里,从三分线冲到篮下,再迅速回到三分线。”
与此同时,他们在进攻端也必须具备三分投射能力,既是为了适应联盟对数据优势的逐步接受,也是为了让那些沉迷于内线协防的对手付出代价——当防守者纷纷挤进禁区形成“乱战区”时,能在外线惩罚他们的射手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探寻“3D” 概念起源的过程中,我们向众多NBA业内人士询问,他们认为谁是这一趋势的“零号病人”(Patient Zero,即最早的典型代表)。大多数人提名了布鲁斯·鲍文——这位马刺王朝初期的防守悍将和底角三分专家,被认为是3D锋线的奠基者。但许多人也将目光投向了三分革命爆发前的这段时期,以及当时的芝加哥公牛,将他们视为这股潮流的“震中”。在执教公牛的五个赛季里,锡伯杜手下拥有多个符合“3D”特质的球员,其中包括当时仍是新秀的吉米·巴特勒。但另一个被多次提及的名字是基思·博甘斯——这位以防守为生的拼命三郎,在2010-11赛季(他在芝加哥的唯一一年)超过75%的出手来自三分线外,并且在场均出战时间仅排全队第九的情况下,竟然首发打满了82场比赛。
“3D” 这一术语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逐渐融入篮球语境,并迅速成为时代潮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中,肖恩·巴蒂尔的影响不可忽视——他堪称“角色球员中的明星”,在迈阿密热火的小球阵容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与此同时,圣安东尼奥马刺在丹尼·格林和科怀·伦纳德的辅佐下,以3D锋线为核心,连续两年在总决赛中挑战迈阿密“三巨头”。事实上,我们在报纸档案中找到的最早的“3D”用法,正是在2013年NBA总决赛的前瞻报道中,用于描述丹尼·格林和科怀·伦纳德的角色。
然而,尽管格林曾是这一潮流的推动者之一,他本人直到三年后才真正意识到它的影响力。金州勇士的成功与工资帽的异常激增在2016年共同引爆了一场“双重大爆炸”,使得哪怕仅具备些许3D潜质的锋线球员都能收获巨额合同。肯特·贝兹莫尔、阿伦·克拉布(尼拓的经典垃圾合同)和所罗门·希尔——这三位主要作为替补出场、各自具备一定三分或防守能力的球员——在当年一共拿到了总计1.93亿美元的合同。“我当时心想,‘哦,那是个3D球员。’” 格林回忆道。“然后,这就成了一种潮流。没过多久,每支球队都开始填补这个位置。” 此时,三分球已经成为比赛的主角,而不仅仅是斯蒂芬·库里和勇士队在疯狂出手。从2007-08赛季到2010-11赛季的四年间,全联盟的三分出手数几乎停滞在每队每场18次左右。但从那之后,三分球的出手数几乎每年都在攀升,尤其是在2016年自由市场疯狂支出3D球员之后的那个赛季,单场三分出手增加了近3次,这一增幅接近自三分线缩短以来的最大飞跃。
投射能力逐渐成为场上几乎每一名球员的必备技能。与此同时,防守任务也变得愈发艰巨——不仅要盯防越来越多的三分射手,还要覆盖他们与篮筐之间那像峡谷般日益扩大的空间,这几乎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换防被证明是最佳的应对策略,不仅能覆盖更大的防守面积,还能减少球员在高节奏比赛中复杂的决策和反应时间。勇士队率先在防守端树立了这一标准,而火箭队在迈克·德安东尼的指导下,大胆地复制并强化了这一理念——他们依靠一批运动能力出色、臂展惊人且具备足够对抗能力的锋线球员,打造了一套可以换防任何对手的防守体系。
各支球队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这一模式: 达拉斯独行侠和丹佛掘金强化了他们的前场配置,使用大个子大前锋兼任小球中锋,既具备足够的体型支撑内线对抗,又能提供现代篮球所需的空间感。波士顿凯尔特人在朱·霍乐迪的交易后,打造了一支全员兼具投射与防守能力的阵容,让每个位置都具备双向威胁。俄克拉荷马城雷霆则凭借一群臂展惊人的锋线球员,掀起了一场“抢断革命”,不断在防守端制造大量失误。但3D锋线的核心理念依然未变:足够的臂展,以干扰传球路线;充分的准备与临场直觉反应;灵活的脚步移动,不仅速度快,还需要髋部灵活度,以便跟上突破球员的变向;快速的投篮出手,适应节奏加快的比赛;强硬与对抗性,在攻防两端都能站稳脚跟。
有一种能力不会出现在球员培养的蓝图中,那就是情绪(管理)智商(emotional IQ)。对于一名防守专家来说,扮演“反派”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如果进攻球星是比赛的主角,那么首要防守者自然就成了“对立面”。然而,球员、教练和管理层都一致认为,真正优秀的防守者不仅需要竞争精神,更关键的是能够抛开情绪与自负,始终专注于自己的防守任务。在高强度对抗中,情绪管理能力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隐形因素。
“赛季很漫长,比赛也是一场持久战。” 克罗宁说道,“要在82场比赛中每次都全力以赴、对抗世界上最顶级的球员,绝非易事。你必须具备合适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来应对这样的挑战。同时,你还需要足够的自信,能够接受一对一防守中的失败。毕竟,这些进攻球员太优秀了,有很多个夜晚,他们依然会做他们擅长的事。”“关键在于不被打垮,始终保持这样的心态:‘我要尽一切可能让他们打得更艰难。’ 也许你无法每次都成功防住,但更重要的是具备快速调整的能力,立即投入到下一回合。”
绝非巧合的是,绝大多数顶级3D球员都是次轮秀,甚至是落选球员——他们往往必须拼尽全力才能在NBA站稳脚跟。作为一名在次轮中段被选中的球员,丹尼·格林认为,他在大学时期就扮演过角色球员的经历,而这反而成为了他的优势。“在你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球队不会指望你去做新的事情。” 格林说道。“他们清楚你的特长,你自己也知道你的能力。而你的生存之道,就是靠这一点去赚钱。”这番话来自一位三次夺冠、且曾在三支不同球队(其中一次是连冠)赢得总冠军的老将,他深知,稳定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职业生涯长久的关键。
五年前,杰拉米·格兰特几乎是3D球员的“理想原型”。和他的开拓者队友图马尼·卡马拉一样,格兰特也是一名次轮秀,但他的成长过程更加漫长。他是一位天赋极强的运动员,拥有堪比文班亚马身高的惊人臂展,但在进攻端仍显得青涩和不成熟。在他的新秀赛季,这位身高6尺7寸的锋线球员被76人队安排在各个位置上打球,甚至一度被派去打中锋——当时的费城76人仍深陷“相信过程”(The Process)的泥潭之中。“无论球队需要我做什么——防守、篮板、盖帽……只要能让我留在场上,我都会去做。”格兰特回忆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两次球队更换——格兰特逐渐成长为一名可靠的三分射手,并成为总冠军争夺战中顶级锋线球员的强硬对手。
在2020年泡泡园区的西部决赛之旅中,他是掘金队的头号防守者,先后对位了多诺万·米切尔、科怀·伦纳德和勒布朗·詹姆斯,承担着限制对手明星球员的重任。然而,在掘金正崛起为冠军竞争者之际,格兰特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选择在自由市场上与刚刚经历20胜赛季的底特律活塞签约。这一决定部分原因是为了打破“3D”标签,来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型球员。“我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 格兰特说道。“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我认为自己应得的角色和待遇上,我们(与掘金)有些分歧。不过,那已经不重要了。我只是想看看自己的潜力,拓展自己的角色,看看我还能做到什么。”尽管3D球员的技能组合对于赢球至关重要,但他们的职责往往较为固定。毕竟,他们的工作内容已经写在名字里了——投三分,打防守。至于创造力、持球主导进攻、决定比赛走势的权力,通常都属于球队的控球手和明星球员,而3D球员的任务,更多是围绕他们执行战术。
各支球队甚至开始优化接球投篮的动作机制,以确保球在出手过程中不会低于肩部——这就是所谓的“无下沉三分”(no-dip 3)。在这种技术下,射手在接球时直接在高位启动投篮动作,而不是像传统投篮那样先下沉再上提。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争取哪怕只有零点几秒的优势,来避免被防守球员封盖。
这样的投篮方式确实更高效,但要改变一个球员从小习惯的投篮基本动作,绝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打破固有的肌肉记忆,还要求球员在高节奏的比赛环境下保持投篮的稳定性——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
所以,如果你能成为一名3D球员,这无疑是一份好工作——但同时,它也可能是消耗巨大的、难以得到认可的,甚至是枯燥单调的。“球队选中谁是有原因的,他们会努力培养这些球员,让他们成为球队所需要的类型。” 格林说道,“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如果有机会的话,争取赢得更多的投篮权。但归根结底,你的角色仍然会被限制在那些超级球星的框架之内。”换句话说,3D球员虽重要,但他们的存在是围绕明星球员展开的。要突破角色限制,赢得更多机会,不仅需要努力适应球队的需求,更要靠自己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舞台。
有不少球员表示,他们并不喜欢“3D”这个标签,因为它过于局限,无法体现他们对比赛的全面影响。“这只是人们喜欢给球员贴上的一种角色标签,但我真的不在意。” 德里克·琼斯说道。他在独行侠去年杀入总决赛的过程中,担任球队的主要锋线防守者,并在本赛季休赛期加盟快船。“我上场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打球。防守和投三分固然重要,但这远远不是我全部的价值。”换句话说,3D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被外界定义的限制,而许多球员希望展现自己更全面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投射和防守的工具人。
各支球队都会帮助球员开发更多技能,而球员们也会在私人训练师的指导下自行提升个人能力。然而,在赛季的高强度竞争中,如何在既定角色的框架内成长,同时突破限制,找到个人发展的空间,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对于重建球队而言,他们可以无惧胜负压力,自由尝试新战术和新角色。比如,图马尼·卡马拉最近在比赛中就被更多地用作顺下终结者,而不是单纯的3D球员。但与此同时,争冠球队也越来越依赖他们的球员培养体系。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漫长的82场常规赛带来的消耗,更是在新劳资协议(CBA)严格的工资帽限制下,寻找低成本、高效益的轮换球员,以维持阵容的竞争力。
雷霆队拥有整个体育界最严谨的球队文化之一,他们的培养体系从最基础的原则开始——职业态度、团队协作和持续成长。当这些基础打牢后,球队才会逐步增加更高级别的训练和战术要求。“我们希望制定一些既能服务于球队,又能帮助球员个人成长的计划,这样球员更容易接受和投入。” 主教练马克·戴格诺特说道,“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营造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而这,往往能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雷霆的球员培养模式并不是单纯让球员去适应球队需求,而是在团队和个人成长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打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竞争体系。
阿杰伊·米切尔(卡马拉的老乡),去年的高顺位次轮秀(第38顺位),具备双能锋(two-way wing)的潜力。他在训练营中迅速升级了防守策略,学会了更有效地用胸口来对抗对手的篮下进攻,因此在新秀赛季便立刻赢得了稳定的轮换时间。雷霆队的轮换方式也与众不同,他们几乎让阵容中的每名球员都能获得上场机会,这背后有多个考量:增强战术多样性,让对手更难以预测;保持阵容深度,确保所有球员都始终保持比赛状态;培养球员之间的默契,让每个人都能无缝融入体系。到目前为止,这一策略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尽管切特·霍姆格伦大部分时间缺阵,以赛亚·哈滕施泰因也经历了长期伤病,但雷霆仍然打出了NBA最佳战绩(37胜8负),并且他们的场均净胜分达到了12.3分,为联盟合并以来最高。雷霆队,和所有NBA球队一样,拥有多名符合3D锋线标准的球员,但他们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三分投射。真正让他们强大的是空间的掌控与运用——他们的进攻体系充满动态变化:持球突破手和无球切入者穿梭于禁区,宛如星战中的钛战机;而他们的内线球员则既能换防外线,又能迅速回收篮下完成护框。三分时代曾让许多顶级运动员被局限在底角站定投射,但雷霆的战术体系却充满活力。球员们不停移动,篮球在队友之间迅速传导,形成流畅的进攻节奏。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雷霆队身上。 根据 The Ringer 记者 扎克·克拉姆 提供的数据,上赛季共有203名球员在每36分钟内至少送出3次助攻,创下历史新高。而这个数据排名前八的赛季,正好就是过去八个赛季,包括本赛季。这表明,组织进攻的任务已不再只是指定的控球手在执行,越来越多的球员开始参与进攻创造,整个联盟的比赛风格正在发生深刻的演变。
本赛季,卡马拉已经有15场比赛达到了这一助攻标准,其中包括开拓者最近对阵雷霆的比赛。虽然他的三分命中率仅为35%,略低于联盟平均水平,但他在波特兰的体系中仍然至关重要——不仅是在防守端,还包括为持球手提供坚实掩护、在空切通道出现时快速切入、接球后果断突破,甚至在短挡拆(short roll)中完成传球决策。尽管卡马拉未来仍需要提升外线投篮的稳定性,但他的成长轨迹表明,三分和防守或许只是他更全面技术体系中的一部分,而非终极目标。“我只是根据比赛去做判断。” 卡马拉简单地说道,谈及自己在进攻端的成长,“我不想成为一个被设定好的机器人。”
原文标题:Wing Men: How “3-and-D” Came to Dominate the NBA
原文作者:Justin Verrier
发布时间:2025.01.28
译者ID:zachcollins33
文章来源:The Ringer
2Jstar1ing
这是俺区翻译新王!
IcicleZer0
· 广东优质啊 跨区帮你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