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隋唐盛世的真正开创者(一):隋文帝的历史功绩》

avatar
关注

前言:欢迎大家提出反驳意见,请具体指出哪一处存在错误,不要空谈扯皮、转移话题、乱贴标签和人身攻击

《谁是隋唐盛世的真正开创者(一):隋文帝的历史功绩》

长期以来,隋文帝受到封建史家的极大抹黑,造成其名声十分之恶臭,再加上在互联网上,个别人群的无耻造谣,其形象更加不忍直视,可是,史书除了措施、工程、制度是真的外,诸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私事描绘大多不可信,评价历史人物时,只能看前者,后者是史官刻意用来误导认知的,我现将隋文帝的为政功绩列举如下:

一、整合混乱的官制系统,开创三省六部制,建立人类古代史行政效率最高的政治体制之一,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五省

废除北周六官制度体系,恢复曹魏的中书省、东汉的尚书台,西晋的门下省与南朝的秘书省,整合北齐的中侍中省和长秋寺组建内侍省,共同形成五省;

(二)改革尚书省

废除录尚书事,所辖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改革左右仆射为从二品,左掌吏、礼、兵三部尚书,右掌工、刑、民部三尚书,又知用度,诸曹侍郎及内史舍人,并加为从五品。增置通事舍人十二员,通旧为二十四员。罢大理寺监、评及律博士员,加置正为四人。

(三)改革六部:

“诸省各置主事令史员”;又于二十四司设置员外郎一职;

(四)改都官部为刑部

始置刑部司、都官司、司门司等,并对机构职能、品阶、人员进行调整

(五)改度支为民部

始置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等,并对机构职能、品阶、人员进行调整

(六)改革礼部

始置祠部司、礼部司等,并对机构职能、品阶、人员进行调整

(七)改革兵部

始置职方司、兵部司、驾部司、库部司,并对机构职能、品阶、人员进行调整

(八)改革工部

设置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并对机构职能、品阶、人员进行调整

(九)改革吏部

始置吏部司、司勋司、考功司等,又设给事郎一职并对机构职能、品阶、人员进行调整

(十)改革内侍省:

内侍省加置内主事员二十人,以承门阁;创设宫闱局,掌侍奉宫闱,出入管钥;增置内仆局和内府局等

(十一)改革门下省

废除西省,设置城门局,统校尉两人,又将散骑常侍并入门下省等

(十二)废除集书省

将集书省及其职能并入门下省,“掌讽议左右,献纳得失”。

二、改革地方行政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一)改革郡县制

废除郡建置,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州长官为刺史,县为县令;罢州县自辟僚属”,将任官权收归中央;设置淮南等行台尚书省,行省一词始于此

(二)合并州县

政府机构由隋初的680郡,241州,1524县精简为开皇末期的297州,1348县

(三)设置东南西北四大总管府

掌管军政,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上等府的总管,为视从二品;中等府的总管,为视正三品;下等府的总管,为视从三品。

(四)加强基层治理

京畿之内实行保、闾、族制度,之外实行里、党二级制,开皇九年统一为乡里二级制

(五)改革人事制度

将地方任官权收归中央,地方长官三年一个任期,下属四年一个任期,不得连任,任职资格为: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官员考核周期为三年一考,并设置考功司主管官吏考核

(六)改革考核制度

规定官员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

三、改革九寺五监

(一)废除北周官制

沿用北齐的九寺五监政治机构,设置十一寺,并对其职权、品级等进行大量调整,

(二)将将作寺改名将作监

(三)改革大理寺,掌地方州县的死刑复奏之权

(四)改革国子监

将国子寺从太常寺的管辖中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改名国子学

(五)改革卫尉寺

只掌武器、仪仗的库藏、供应,政令仰承兵部。辖公车、武库、守宫三署。

四、改革分封制度

(一)实封与虚封结合,实封形式为掌权的地方总管,虚封形式为不掌权的爵位

(二)只有为宗室亲王才能担任地方总管

(三)总管不可世袭

(四)封地不固定,由皇帝随时调整

(五)封王直接对皇帝负责,由朝廷任免调动

(六)分封目的是拱卫王室,镇压反对势力

五、改革监察制度

(一)沿袭北齐监察制度,改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

(二)改侍御史由吏部选用,入直禁中

(三)改名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置12人

六、改革谏议制度

(一)沿袭北齐旧制,设置谏议大夫,从四品,七人

(二)废除集书省,其职能并入门下省,“掌讽议左右,献纳得失”。

七、改革选举制度

(一)设立秀才、明经二科,

(二)规定诸州岁贡三人,

(三)诏令京官五品以上举荐人才参与考试

(四)下诏诸州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分别荐进

(五)改进察举制,诏令京官五品以上分科举荐人才

(六)废除九品中正制

八、改革东宫制度

(一)将东宫卫率坊分置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左右虞候、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十府

(二)废除太子詹事

(三)改典经坊为司经局,置冼马四人

(四)设置左右宗卫率

九、改革后宫制度

整合前代妃嫔制度,形成三夫人、九妃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妃嫔体系,各妃号分为四个品级,妃嫔职责主要是打理后宫事务

十、改革公主制度

仿效西晋以帝女为郡公主并用郡名为封号,亲王女封县公主并用县名为封号,又规定帝姑母成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

十一、改革礼仪制度

(一)以远宗《周官》,近取南梁和北齐的原则制定《开皇礼》100卷,

(二)仁寿二年,又修订五礼,编撰《仁寿礼》130卷,内容以北朝礼制为主

(三)沿置北齐奉礼郎,缩减为16人,掌朝会、祭祀礼仪等事务,改隶属于太常寺

(四)沿置博士,设四人,掌五礼仪注、导引乘舆等事

(五)设置太仆令、丞二人

十二、改革服饰制度

(一)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

(二)以黄色为帝王服色

(三)诏令冕服以《礼记》为准

十三、改革祭祀制度

(一)改革祭祀机构,设置郊社署掌管祭祀,设置太祝署,掌祈福祥瑞等事

(二)改革祭祀规格与对象,创建三祀制,即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

(三)规定祭祀周期,大祀养牲,在涤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

(四)规定祭祀时间与程式:“凡大祀,斋官皆于其晨集尚书省,受誓戒。散斋四日,致斋三日。祭前一日,昼漏上水五刻,到祀所,沐浴,着明衣,咸不得闻见衰绖哭泣。

(五)改革军礼祭祀,以仲春,用少牢祭马祖于大泽,诸预祭官,皆于祭所致斋一日,积柴于燎坛,礼毕,就燎。

十四、改革散官制度

(一)设置三公、三师,又罢诸公府僚,使之成为虚职

(二)整合混乱的散官官位,设置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等九大夫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六品已下,又有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

十五、改革勋官制度

沿袭北周,有所损益,设“勋位”十一等,以加封给品德高尚、声名着称但不理事的官员。

十六、改革宦官制度

沿袭北齐旧制并加以改革:

(一)改中侍中省和长秋寺为内侍省,设置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内侍四人,皆从四品上。监掌内侍奉,宣制令。其属六局,曰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均用宦官。

(二)创设宫闱局,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掌侍宫闱,出入管钥。凡享太庙,皇后神主出入,则帅其属舆之。总小给使学生之籍,给以粮禀。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内阍史二十人,内掌扇十六人,内给使无常员,小给使学生五十人,掌固四人。凡无官品者,号曰内给使,掌诸门进物之历;内阍史,掌承传诸门,出纳管钥;内掌扇,掌中宫繖扇。

(三)改称奚官署为奚官局,加置内主事二十员,以承门阁

(四)设置内仆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宫车乘。有书令史、书吏,驾士百、典事、掌固等官职

(五)设置内府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藏宝货给纳之数,及供灯烛、汤沐、张设。有书令史、书吏、典史,掌固,典事等官职。

十七、改革女官制度

(一)设置尚宫、尚仪、尚寝、尚功女官机构,与原先的尚服、尚食合称六尚

(二)又增设司饰、司制等,与原先诸司合称六司

(三)设置典琮、典赞、典栉、典器、典执、典会六典

最终形成六尚、六司、六典女官体系雏形

十八、改革爵位制度

(一)废除北周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

(二)设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爵位;

十九、改革俸禄制度

(一)废除南陈秩石制,统一为品禄制

(二)恢复以粟为计算方式,以斛为单位

(三)发放时间为春夏两次发放

(四)食封、九品、闲官除春夏外无禄即无额外福利,地方州县除长官等高级领导官员外也多无“禄”,同时依据品级授予官员永业田

(五)地方官的俸禄计算标准为计户发放,即所辖人口

二十、改革朝政制度

(一)勤政爱民,一日一朝,每天从日出上到日落

(二)改革公文制度,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革除浮华文风,利于政令推行

(三)改革身份证制度,颁发铜鱼符

(四)厉行节俭,革除浮华,节衣缩食,不饰雕琢

(五)整顿吏治,严惩贪腐

二十一、改革审计制度

改革审计制度,将比部归于刑部管辖,利用司法力量监察财政

二十二、改革军事、国防制度

(一)改革府兵制,诏令府兵入州县户籍,实行奠定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格局

(二)修筑长城

(三)严惩盗窃边粮,保证军粮供应

二十三、改革音乐制度

(一)改革音乐,组织开皇乐议,促进了琵琶等乐器和八十四调等乐律的改进、

(二)制定《七部乐》,将胡乐引入宫廷,促进了中外音乐融合;

(三)正式发明祭孔乐舞

二十四、改革天文历法

颁布《甲子元历》、《大业历》

二十五、改革宗教管理制度

设置崇元署令、丞,掌管佛教事务

二十六、改革治安制度

(一)禁止民间兵器

(二)严惩偷盗

二十七、大力发展水利事业

(一)凿通龙首渠,解决了长安城、大兴城的用水问题,同时灌田数万顷

(二)开凿清明渠,为长安城西部、皇宫的供水系统

(三)开凿永安渠,为长安城西部的供水系统

(四)开凿砥柱山,疏通漕运

(五)开广通渠,沟通渭水与黄河,灌田万顷

(六)开山阳渎,沟通长江与淮河,灌田万顷

(七)始凿黄渠,灌田数千顷

(八)开凿杜阳渠,灌田数千顷

此外,地方州县又修建了诸如温润渠、利民渠等小型水利工程,但《隋书·地理志》没有专门统计究竟修建数量,应该是不计其数

二十八、改革户籍制度

(一)实行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打击豪强

(二)实行保闾制

二十九、改革度量衡制度

(一)统一长度单位,便利了田亩的清丈与分配,促进了均田制的分配公平性,也便利道路、楼房等设施建设;

(二)统一容量单位

(三)统一重量单位

(至于流传的“隋文帝利用度量衡加重剥削”言论,大家应慎思明辨,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度量衡都在不停加大,知道这一点即可)

三十、改革土地制度

(一)沿袭北朝均田制并推广于南陈

(二)调整均田分配,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亩,种植五谷,再受永业田20亩;盛产麻布的地方,另授麻田二十亩。可传子孙。妇人每人受露田40亩,不给永业田;奴婢受田同如常人,耕牛一头另授田六十亩,限四牛。隋朝授田较之北魏翻了近一倍。永业田不须归还,露田在耕田者死后要归还国家,亲王以下至都督,都给永业田,由100顷到40亩以身份高下多寡不同。公元594年又规定:京官、外官均给职分田,收入作为俸禄,以减轻国家负担。一品至五品,毎品以5000亩为差,多者5顷,少者3顷;六品至九品,以50亩为差,到九品为一顷,同时规定禁止土地买卖

三十一、改革赋役制度

(一)沿置北朝租调力役制,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减免赋税

(二)以18至60岁之丁男一床纳租粟3石,种桑者纳绢1匹(4丈)、绵3两,种麻者纳布1端(5丈)、麻3斤。单丁(未婚者)及奴婢按半床交纳。

(三)丁男每年服役一个月(30天)。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令将成丁年龄自18岁改为21岁,力役由每年1个月减至20天,调纳绢1(四丈)匹改为2丈。

(四)十年(590年),又定以50岁以上者收庸(以布、帛代力役)免役,始创输庸代役

三十二、改革财政制度

(一)统一币制,铸造隋五铢钱

(二)禁止私铸货币,铸币权收归中央

(三)创建公廨钱,并严格限制公廨钱用途,只能用于为贫困的农民购买种子和度过荒年,后将用途放宽至商业经营,但严禁使用公廨钱出借放贷收取利息。

三十三、加强基础产业发展

(一)鼓励开垦,进行移民

(二)将城市居民遣归农业

(三)改革牧业管理机构,始置典牧署、牛羊署,各置令、丞一人

(四)大索貌阅,打击豪强,巩固税基

三十四、改革工商制度,发展工商业

(一)设置常平仓平抑粮价;

(二)统一度量衡便利了商贸;

(三)除入市之税,促进城镇商贸繁荣

(四)打击奸商,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五)废除盐、铁、酒官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六)统一全国,促进了南北商贸交流

三十五、改革畜牧管理制度

改革牧业管理机构,始置典牧署、牛羊署,各置令、丞一人

三十六、反击侵略,抗击外敌

(一)六路反击突厥,取得全胜,促使突厥走向分裂,极大地削弱了突厥实力,被誉为圣人可汗

(二)击破吐谷浑,安定西陲

(三)安抚契丹、靺鞨

(四)开皇末,再次命杨广北伐突厥,大破步迦可汗,促使铁勒分散

三十七、稳定局势,平定内乱

(一)剪除六王,稳定政局

(二)平定三方之乱,粉碎突厥、南陈图谋

(三)镇压江南士族叛乱

三十八、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营建新都,建立人类古典时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大兴城,即后来的长安城,并建立起一系列城市配套设施

(二)开皇十五年,赵州桥开建

三十九、统一中国,结束三百年乱世

(一)从平北齐

①河桥之战

建德中,(杨坚)率水军三万,破齐师于河桥。 (《隋书·高祖本纪》)

②击破高湝

明年,从帝(宇文邕)平齐,进位柱国。与宇文宪破齐任城王高湝于冀州,除定州总管。

(《隋书·高祖本纪》)

(二)灭西梁

(二)灭南陈

四十、复兴汉文化

(一)恢复汉姓

(二)征集、收藏散佚的春秋、汉代以来的图书

四十一、改革粮仓制度

(一)设置常平仓

(二)改革义仓,加强政府管理

(三)设置含嘉仓、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等

(关于对饥荒不放粮及利用义仓加重剥削的流言论述,详见此文《论开皇十四年饥荒不放粮之传言》

四十二、改革法律制度,开创隋唐法系

(一)废除宫刑

(二)废除鞭刑

(三)废除枭首之刑

(四)废除辕裂之刑

(五)废除孥戮相坐之刑

(六)正式确立封建五刑、十恶不赦等制度

(七)删减严苛律令,“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疏而不失”

四十三、厉行节俭

(一)实行薄葬,极尽俭约

隋文帝泰陵整体风格为低矮俭约,总面积0.37k㎡,建制依南北朝风格而设计,建筑材料以砖瓦木石为主,雕饰十分简陋

(二)戒奢从简,改良生活作风,史称“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 过以铜铁骨角而已”

四十四、选贤任能

(一)提拔贤才

①高颎

高祖受禅,拜(高颎)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隋书·高颎传》)

②苏威

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追赠其父邳国公,以威袭焉。俄兼纳言,威上表陈让,优诏不许。

(《隋书·苏威传》)

③牛弘

开皇初,迁授散骑常侍、秘书监,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上纳之。

(《隋书·牛弘传》)

④贺若弼

高祖曰:“公得之矣。”于是拜弼为吴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事。

上驿召之,及见,迎劳曰:”克定三吴,公之功也。“命登御坐,赐物八千段,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加以宝剑、宝带、金甕、金盘各一,并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又赐陈叔宝妹为妾。拜右领军大将军,寻转右武候大将军。

(《隋书·贺若弼传》)

⑤韩擒虎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拜为庐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⑥裴矩

高祖作相,遣使者驰召之,参相府记室事。及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

(《隋书·裴矩传》)

此外,又有画家展子虔、董伯仁、文学家薛道衡等

四十五、建立隋朝,确立典章制度

(一)颁布《开皇令》,共三十卷。

(二)颁布《开皇格》

(三)颁布《开皇律》

我们常说,汉承秦制,还有所损益,而唐承隋制,几乎全盘沿袭,隋文帝的所有政策、措施都是务实的,因此即使后来隋朝灭亡了,但他留下的制度、工程都几乎原封不动地为后代所沿用

当时某州南和县县民宋文彪为隋文帝立碑,碑文对隋文帝及其开皇之治歌颂到:

◇ 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

  功斯□有道存焉,其义大矣。至若□□之职掌士□□□□□□□□□□□□□□□□□□民庶夫弘割舍之业,宁崇劝导之旨?自智桥孤耸,宝航独泛,引邪迷于觉路,拔沉溺于死河,无尽慧灯,散照百丈之室,上妙甘露,流布娑婆之境。我皇帝垂衣秉历,纽地补天,二曜连晖,五精合彩,轻徭缓赋,仁被草木,好生恶杀,泽及豚鱼,洒法雨以润群生,建宝幢而导黔首。四民仰化,九服从风。州南和县者,星膺胃昴,地连赵魏,水陆交会,人物殷阜。斜眺衡彰,金凤凌波而曜色;却瞻瀛碣,玉马映雪以腾光。于斯时也,使持节、仪同三司、刺史辛公,以明德上才,褰帷此境。公名悫,字士信,陇西狄道人,风神秀起,雄图杰出,博览书传,总括艺能,行成规矩,言为楷则,是以曳裾棘座,高步礼闱,市朝迁革,位望弥重,自建之部,威惠俱行,明闲宪章,深练治体,推诚化下,竭心奉上,奸豪悚迭,黎庶来苏。翊军将军司马田威,冯翊广阳人也,志业平允,操履廉白。举目持纲,弼谐蕃政,野绝带牛之暴,市息饮羊之欺。又有宣威将军、县令马君,以美誉清风,制锦斯邑。君名晔,字士晖,扶风始平人,器量宏深,风韵清举,信义闻于州里,孝弟著于闺门,历官二朝,频宰三邑,明于剖断,善于绥养,留心庶狱,小大以情,寇盗出奔,囹圄空寂。故使乡闾敦睦,风俗和平,家识廉耻,人知礼让。之麦,竞秀两岐;泄泄之雉,共(缺)三异。县尉、兖州邹县孔经,泗州高平县魏君遐,并地望清华,人才谨素,当官理剧,烦而不拥。县城之北,有澧水焉。其水也,上引七里之源,旁吸百原之口,控清引浊,冬温夏凉。粒朝兴,则白日昼暗;澄波夕映,则朱霞夜朗。厥水之上,虽有旧桥,每经泛长,隋流《漂寸》坏,车牛陷溺,行李嗟辛。有县老人宋文彪等,悟镜像之非真,知水泡之难住,薰修十善,回向一乘,各竭资产,兼相劝化,敬造石桥,以济行者。以开皇十一年,龙集于渊献,月缠于降娄,爰共经始,数年乃就。碧柱浮空,烟云等色;金堤枕浦,杞柳交阴。浩浩乎似应龙之导盟津,峨峨乎若灵鳌之冠方丈。以此善因,广渡危难。仰愿皇帝陛下,尊居太一,道迈虞唐;皇后配象阴精,德高任似;皇太子比曜前星,三善光备;内外文武,州县官僚,法界含生,咸蒙斯福。窃以洛阳路首,尚传超石之书,城都柱上,犹题长卿之笔,况复业隆遂古,功济生民,不有(缺)扬,孰弘劝奖?于是立碑路侧,以彰厥庸,树之风声,悬诸日月。其词曰:

  星汉西转,川渎东倾。疏通云及,津梁乃成。攸攸行道,隐隐车声。虽言利济,讵免危城。(其一)

  大悲拯物,宝珠斯现。泻水疑瓶,□花似□。深□利□,广开方便。善断疑网,能除毒箭。(其二)  我皇负,君临万方。下调玉烛,上叶珠囊。白环献祉,丹书效祥。藻心玄寂,迈彼轮王。(其三)

  邯郸北走,澧源旁射。桑麻隐映,川畴平易。是称爽垲,实为滋液。士女连衽,车马迭迹。(其四)

  明明州将,垂恩不已。忧国若家,视民如子。温其玉润,油然云起。竹马赴期,蒲鞭示耻。(其五)

  穆穆良宰,达于从政。导之礼乐,申以法令。行合韦弦,清同水镜。盗贼休止,黔黎歌咏。(其六)

  有国耆老,闾阎俊民。断除三毒,归依四真。故楼危坏,愍彼沉沦。烁金运石,共造良因。(其七)

  洪基蹇产,飞梁□□□固□□□□隐□□□□□□□□□□□□□□□仁□(其八)(碑拓本)

内容很长,个别地方难免有差错,望体谅

待更

历史区中华历史百大帝王排行榜
发布于四川阅读 9852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大海捞针锥

· 山西

隋唐史开始,帝王开创了改史之先河,这就争议不断了。两汉、两晋整体大家都有共识,只是具体讨论功过是非。而隋唐史就完全没有共识了。隋朝除了短命之外,这应该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朝代。

亮了(0)
查看回复(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永远的Patriots

· 浙江
大海捞针锥隋唐史开始,帝王开创了改史之先河,这就争议不断了。两汉、两晋整体大家都有共识,只是具体讨论功过是非。而隋唐史就完全没有共识了。隋朝除了短命之外,这应该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朝代。收起

帝王改史远早于隋唐,君不闻《晋书魔法目录》?不要低估人类不要脸的程度

亮了(0)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