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体制红利与职业化瓶颈的博弈:以蒯纪闻的困境为镜
2025年U-20亚洲杯,国青虽铩羽而归,但蒯纪闻的表现让人们眼前一亮。和依木兰、王钰栋、史松宸不同,结束国家队任务的他无法回到俱乐部征战职业联赛,而是要先去集训备战全运会。
全运会对于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意味着什么?
全运会的初衷与现状:从“人才摇篮”到“体制枷锁”
全运会足球赛事自增设青少年组以来,初衷是借助竞赛杠杆推动地方青训发展,通过奖牌激励各省市培养年轻球员。例如,上海、山东等青训强省通过整合根宝基地、鲁能足校资源,长期垄断全运冠军,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储备。
然而,这一机制逐渐异化为“成绩至上”的政绩工程:各省市为争夺奖牌,投入大量资源组建全运梯队,却在赛后解散队伍,导致球员失去持续成长机会。2013年全运会后,新疆U18男足因未进决赛阶段被迫解散,球员们的足球梦戛然而止。
蒯纪闻作为2025年U20亚洲杯国青核心球员,3场造4球的亮眼表现引发媒体盛赞。然而,因其需备战2025年全运会资格赛及正赛,不得不长期封闭集训,错过中超联赛的实战机会。
全运会之于蒯纪闻:机遇与枷锁的双重性
体制红利:曝光与资源倾斜
全运会为蒯纪闻提供了展现能力的舞台。通过全运集训,他获得系统性训练和战术磨合机会,并在U20亚洲杯上大放异彩。上海队因全运任务将其纳入一线队名单,间接推动其职业化起步。
职业化瓶颈:与高水平联赛脱节
全运会长期封闭集训的弊端在于:
实战经验匮乏:技战术能力更多在低强度对抗中展现,缺乏职业联赛的高压锤炼。
成长路径断裂:全运会结束后,多数球员面临解散或沦为职业联赛边缘人。
体制与职业化的矛盾:全运会的结构性困境
年龄设置与职业化错位
全运会U21组别球员年龄偏大,赛事结束后解散队伍,导致21岁以上球员难以融入职业联赛。反观欧洲青训体系,U19以下球员通过梯队联赛逐步过渡到职业队,形成可持续成长路径。
“举国体制”与市场化的割裂
全运会依赖地方体育局与俱乐部的短期合作,但职业俱乐部青训投入不足。例如北京国安因梯队建设不力,导致北京队首次缺席全运会。这种“体校+俱乐部”的拼凑模式,既无法保证球员长期培养,也难与国际接轨。
国际对比:澳大利亚的启示
和蒯纪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大利亚球员丹尼尔-本尼,他在U20亚洲杯后回归英冠联赛,实现了国家队与职业赛事的无缝衔接。
澳大利亚通过“精英球员保护计划”,协调国字号任务与俱乐部赛事,确保球员在大赛后回归高水平联赛。而中国球员受限于全运会任务,被迫在“为国争光”与“职业发展”间二选一。
改革方向:从“成绩工具”到“人才孵化器”
调整赛制与年龄分组
将全运会足球组别调整为U17、U19等低年龄段,避免与职业联赛黄金成长期冲突。同时,引入跨年度联赛机制,使球员在赛事结束后仍有时间融入职业队。
强化职业联赛衔接
足协需强制俱乐部为全运球员提供联赛出场保障,例如上海海港为蒯纪闻报名中超的做法值得推广。此外,可建立“全运球员租借机制”,让未获俱乐部机会的球员租借至中甲、中乙积累经验。
借鉴“双轨制”培养模式
如日本青训体系,将校园足球与职业梯队结合,既保留全运会的选拔功能,又通过J联赛青年赛事提供持续成长平台。
蒯纪闻的困境与中国足球的未来
蒯纪闻的个案折射出中国足球人才培养的深层矛盾:全运会既是年轻球员崭露头角的跳板,也可能成为其职业化道路的绊脚石。唯有打破体制与市场的割裂,推动全运会从“政绩工程”转向“人才孵化器”,才能真正实现徐根宝所言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若继续让蒯纪闻们为全运会牺牲职业成长,中国足球或将在“虽败犹荣”的循环中,与世界杯梦想渐行渐远。
月色妖娆
· 上海老蒯其实比较特殊,因为海港不会对根宝说不,相对来说申花的刘诚宇就会好些。而根宝是遵从上海足协的要求挂名组建这个全运队。所以这个事可以看出现在其实俱乐部和各地体育局还是有各种联系的,这种联系有利也有弊。严格来说参加全运会的很多球员(全国意义上)并没有能力打中甲及以上的职业联赛,再加上部分俱乐部是临时才给人,所以影响总体其实没那么大。但是类似老蒯这种特殊案例,就显得问题较严重。这个事就看海港和根宝和上海足协三方的想法了。
泰相铁粉swift
· 湖北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取消U21组,只设置U19和U17组,这么搞的问题是和奥运会的U23不好衔接,而奥运战略对于中国体育的重要性不必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