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英
· 湖北说《孝庄秘史》拍摄故事和马景涛的演技微博有人说之前有个什么节目,请了白庆琳,现场对着主持人演小玉儿死前跟多尔衮的对手戏,什么叫专业啊,主持人完全没入戏的觉悟,白庆琳就入戏了,眼泪台词一句句逼问,主持人傻了一步步后退。白庆琳演完就收好了,主持人半天没回神,还是傻的。现在有这个水平的年轻演员还真不算多了。白庆琳当时出演这部剧还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大三,1999年以表演系第一名进的北电。说到演技,真的是连配角都是演技十分在线。让人惊叹的是马景涛演这部剧时都40岁了,刚开始的几集演多尔衮还能演出那种少年感。。他那犹如孩童般的清澈的眼睛,令人不由得感叹造化的神奇。以前读过马景涛写的两篇散文,一篇翡冷翠、一篇承德避暑山庄还是哪的,忘了。很有文字功底。网友说"皇太子秘史里有一集有一段,云格格(舒畅)跟皇太子(马景涛)说话,后来就开哭,可能因为这段没用眼药水是真哭,结果舒畅哭的时候直流鼻涕,眼看就要出现天龙八部最后镇南王妃鼻涕满面的尴尬场面,马景涛忽然捧住舒畅的头说话,顺势就用手把舒畅的鼻涕抹掉了。这个动作决对不是事先有的,因为舒畅表情明显特别吃惊,而且还不好意思,不过接着就变正常了。(想看舒畅戏中走神可别落下这段),不知道看过皇太子的有没有人也记得这段,我觉得马景涛真是相当不错的人,反应特果断地保护了舒畅的形象(可怜镇南王妃!),马景涛真是不错的人,换了别人未必能这么做啊!"马景涛的马术不错,尤其是他下马的动作很帅的。在战斗中他骑在马上高举着右手也是很帅的。感动于马景涛演绎得如此痴迷、沉醉。就像网友评价的:““马景涛的多尔衮“纯”,是因为他完全把自己代入这个角色,投入忘我,不管历史上的多尔衮是什么样,他就是把剧本上的多尔衮鲜明活亮的展现出来,而他对感情戏的处理,不象是演戏,而象是真的挣扎在感情的旋涡里,甘于它的迷醉,即使是苦涩的也是一种幸福,那么这种感觉不纯吗?”看着站在月夜下草原上的多尔衮,风轻轻地撩动他的衣襟,那个剪影那么的落寞和无奈,让人无限的感伤,还有回首对玉儿的悄然一望,那欲说还休的眼神,那眼中极力想忍住的若隐若现的泪光,我们能理解这份感情吗?我猜想由于少数民族的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铸就了他们那种自由、奔放、豪迈的气质,由于没有汉人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润的遭遇,成就了他们象诗人一样对爱情的痴迷、投入的气质。 看着网上这么多的评论就说明对这部剧集中的演员们表演的褒奖,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马景涛的投入,才让这么多的人魂牵梦萦,不能自已。网友们不是说出了心底的话了吗:“更妙的是,他的爱情演绎推进的很有层次感,越来越浓,越来越醇,但要知道拍戏是跳拍的,他今天可能在演挣扎在权力和感情中的中年的多尔衮,明天在演草原上情窦初开的少年。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这就不是一般的功底了。很多大陆专业演员可能演技高明,但往往流于匠气,代入角色的程度及不上马。” 再一次谢谢马景涛,由于他的纯、他眼里清澈的目光,我猜想他本人也必是个至情至性的人,否则光是靠演技是无法将多尔衮刻画得如此丰满、清晰、摄人。真正做到了:多尔衮就是我,我就是多尔衮!该剧导演之一的刘德凯说过,拍这个剧的缘由之一是一次在清东陵游览时,看到一只鹰,那只鹰在孝庄的墓久久徘徊、不肯离去,他当时想,为什么这只鹰要对一堆烂砖头这么眷恋呢?后来接触到了该剧剧本,就有了很大兴趣要把它搬上荧屏。马景涛说,拍摄结束时剧组去访了一次东陵孝庄墓,还特意带了四样鲜果,然后就发生了两件异事。 一是看到地上有块砖头,就是孝庄陵墓特有的那种砖。二是在进大门时候发现地上有几根老鹰羽毛。还有网友说"真怀念那种古早的电视剧风格。既没有奇装异服,也没有鄙视人智商的特效,道具、剧情中规中矩,演技扎扎实实,总有让你感动的点。女主的长相也追求自然美,风格各异各有千秋,而不是模板化套路化"。也有人说此剧是清宫剧里第一部后妃宫女没有顶着那个黑板子的旗头的,那个装束是清朝中后期才兴起的。也是第一部把"格格" 当成公主专用词的,因为满语里格格就是姑娘的意思而已。也是第一部没有出现臣子太监说"喳",也没有那个宫女一只胳膊举着甩帕子那个动作,因为清宫里没有那个礼。最后再说一下,《孝庄秘史》是秘史系列剧里最贴近历史的,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剧编剧杨海薇,她的剧情很大程度搬自台湾女作家朴月写的《玉玲珑》和《金轮劫》,《玉玲珑》是写多尔衮和布木布泰的,《金轮劫》是写顺治和董鄂的。朴月除了是小说家,她还是努尔哈赤研究学会的学者,历史功底不薄
技术改变世界
· 北京看的时候只觉得,哎,英雄如多尔衮,终究是过不去大玉儿这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