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深|深度解析:多种空切战术,如何成为湖人阵地进攻的点睛之笔

关注

文接上回。

一些尚处于早期、但观感明显的趋势——洛杉矶湖人的阵地战进攻正在逐渐变好。

在卢卡-东契奇来到洛杉矶的头几场比赛。湖人一度在阵地战进攻表现上显得挣扎。

现在,时间过去了一个月。

湖人在这期间经历了伤病潮,但他们三月份还是打出了117的进攻效率,其中最近两场对阵太阳、马刺的比赛,阵地战进攻效率分别是108.0和114.4——超过联盟80%的球队。

这当然和卢卡-东契奇的状态复苏有关。不过,他的个人进攻复苏并不是湖人阵地战提升的唯一原因。

湖人阵地战变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近期他们的比赛中增添的战术打法——随着赛季的进行,湖人不仅搭建了新的防守体系,进攻端新的战术体系也在逐渐磨合完成:

如何更好的创造、利用空间;如何增加球队的攻框频率;如何让战术不过分单调,这些是每一个“持球大核”球队都需要探究的问题。

上一篇文章,我们解析了湖人战术体系核心——“挡拆进攻”。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挡拆进攻之外,湖人是如何让他们的战术体系更加丰富的。


空切

如果一支以持球大核挡拆为主的球队没有无球掩护战术、空切战术的设计,他们的进攻就会逐渐演变成“一打四看”, 最终不仅让核心打得累,也会影响进攻的效果——已经有多数职业球员和教练达成共识:

当战术体系过于单一时,不仅会造成球员身体上的疲劳,重复简单、乏味、缺乏正反馈的“工作”也会造成球员精神层面的疲劳,并最终反应在积极性和手感上。

如何既不影响球队的进攻效率,又能够让角色球员有“参与感”、能够发挥自己的技术,是所有球队、所有进攻体系都在探究的课题。

目前,雷迪克的尝试是——设计大量的以空切、假掩护下顺、假手递手(Keep)为核心的战术。

一方面让战术更加多变,使得对手需要对挡拆组合之外的球员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增加角色球员的“参与感”,同时增加球队攻框的频率,为核心“减压”。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空切和假掩护空切开始看:

“我觉得以前那种“空间”观念有些落后了——单纯地所有人站在外线然后一个人打挡拆之类的。而现在你能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空切。我们是通过空切来创造空间的,落后的思想认为空切会堵塞空间,但实际上,空切也能够创造空间和突破通道。”

本赛季早期,阿特金森在一次赛后采访中如是说。他和他的克利夫兰骑士队本赛季将空切作为战术体系的核心,然后成为了联盟最佳球队。

利用空切来创造空间是一种新篮球理念,骑士和阿特金森是这方面的先驱,但也有后来人借鉴了他们的思路——比如,湖人的主帅JJ雷迪克。

在近期湖人的比赛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空切战术的运用,而其中就包含了最基础的空切用法:用空切创造空间。

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这个回合,文森特中路突破,在禁区停球。以他的身高很难强行在索汗头顶出手,如果所有人站定不动即是“死局”。

但此时,范德比尔特阅读对方的防守,发现由于自己缺乏投射威胁,所以对位人正背对自己——他适时的做了一次“slot”(即45度靠上位置)空切,不仅成功帮文森特”解围“,而且吸引到了底线协防人的协防,再出球底角,为射手创造了一记非常不错的投篮机会。

对阵太阳这个回合也类似——古德温猜到对手会包夹东契奇,主动做“slot”空切,试图帮东契奇带走可能的包夹人:结果太阳慌乱之下交流失误,对位古德温的马丁和对位DFS的邓恩竟然同时过来包夹东契奇。

此时,古德温展现了slot空切人的另一种作用——他顺势帮DFS挡住了想要过去补防的布克,从而替DFS创造了一记大空位出手。

(不清楚这个回合太阳原本计划是谁来包夹东契奇,但无论是谁,古德温这个切入都会放大球场的空间,创造更大的空位——马丁协防,则左侧3打2;邓恩协防,则马丁补左、右侧大空位,马丁补右、左侧大空位)

还有文森特的底线空切。

文森特有一种埋伏在扣篮位的底线空切引起了我的一些注意——像这个回合,他没有直接站强侧(右侧)底角,而是埋伏在左侧扣篮位,看似和克内克特站位重叠,但其实,一旦对手夹击卢卡,配合里夫斯的“双slot位”站位(上篇文章说过),他和海斯的这个“flex”无球掩护配合必将创造出一个大空位——对方双人夹卢卡,对位他们两人的其中一人需要去轮转里夫斯,文森特这么一切,对方不跟着走,文森特大空位;对方跟着走,克内克特大空位。

空切创造空间的艺术。

球迷圈津津乐道的“隆多考辛斯猜想”和“勒布朗戴维斯猜想”也正是这种原理——有时候,根据对手的站位,其实就能判断出【没人的地方才是最危险的】。

对阵太阳的时候,文森特也有一个类似的重叠站位底线空切:

由于这个回合是一个挡拆,海斯没法为文森特挡人,但是可以看到,文森特这次空切还是创造出了防守的混乱:

海斯下顺、文森特空切,等于同时两个人往内线穿插,布克和伊戈达罗对此没有准备,伊戈达罗冷不丁看见视野盲区窜出来一个人,本能反应去补防,但是布克并没有换防的打算,两个人瞬间的沟通失误,海斯篮下漏了个干净——只能对位里夫斯的比尔来补防——身高差距,海斯直接空接,实际上底角也有大空位。

从古德温、范德比尔特的slot cut,到文森特的底线空切。实际上湖人想做的就是在东契奇单打、打挡拆的时候尽可能的“制造防守混乱”。

传统的一打四看,虽然只要持球大核够强,也能强行吸引防守创造空位,但是那样创造出的空位相对来说更“可预测”、更容易进行扑防补位——而增加了这样的空切之后,这种“可预测性”就很大程度上消失了,一方面更容易创造出大空位;另一方面也能够逼迫对手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本身的对位人身上,而无法给持球人更多的协防干扰。

我们继续由浅入深,看一些战术:


假掩护卷切

空切,除了丰富战术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帮助那些持球突破不够好的外线球员获得攻框机会,从而提升整支球队的攻框频率。

这也正是湖人想做的事情——勒布朗不在,海斯的吃饼最近越来越多被对手严防,篮下得分作为球场上最重要的得分机会,不能只靠东契奇和里夫斯突破来创造。

想要不变成太阳那样的无休止“持球投”大队?增加一些角色球员的假掩护空切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这个战术的正常路线是DFS为古德温做一个“wedge”掩护,然后古德温再去给底角的里夫斯做一个“Pin down”掩护——从球员跑位来看还是非常清晰的。

但是湖人在其中加入了变招:在这个明显的起手式中,让里夫斯从原本的主攻点变成佯攻点,让dfs从掩护人变为实际的主攻点。最终将一个外线投篮战术变为一个内切得分战术。

范德彪这个假掩护下顺的用意也完全一样——这个起手和范德比尔特的假动作,很明确的示意对手:这是一个给克内克特设置的无球掩护三分战术。但是,在掩护将要发生时,范德比尔特突然卷切,从掩护人变成实际的进攻点。

(但彪的终结是真拉胯啊)

这个战术同样有意思——很多对湖人战术不熟悉的朋友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马刺这个回合会失位。实际上,湖人这个回合的起手是本赛季他们最常用的战术之一“Ram”:原本的展开应该是古德温给海斯做掩护,海斯上提再给卢卡做掩护。(这个战术我之前说过多次,不知道有没有有印象的朋友。)

但是呢,湖人这个回合同样做了变招——古德温原本只是战术前置的一个掩护人,但是在发现对方有意包夹卢卡之后,他突然一变,不再去为海斯做掩护,而是突然斜插禁区——从马刺下线防守人的反应来看,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变化。

这个底线球战术则相对比较简单了——文森特和里夫斯交叉掩护,让对手猜谁才是掩护人谁才是进攻点。如果不换防的话,这种回合想要“猜对”还是挺难的。

假掩护攻框,只是湖人“偷篮下得分”的方式之一,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种更经典、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偷篮下得分”式空切:


假手递手(Keep)

Keep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战术,在这个时代由于金州勇士和追梦格林而名声大噪,基本无人不识——它的原理和上面的假掩护内切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出其不意的将掩护人变成进攻点,来帮助那些持球突破不够强的球员在篮下得分。

这段时间湖人的keep打得多、打得有效,不是雷迪克的功劳,也不是这帮人突然开窍了,其实是战术核心改变后顺带的增长——当挡拆和手递手成为了湖人进攻体系的核心,当东契奇和里夫斯的连续进攻让防守人形成思维和动作“惯性”,假手递手下顺的机会自然就多了。

不过如今看到湖人几乎所有角色球员都会做这个战术尝试还是蛮有意思的。

我们接着看下一种战术——又是一种金州勇士常用的战术:


Thumb out

这一战术在金州勇士的体系中,常见程度不输于“Keep”,只不过Keep的主要执行人通常是追梦格林,而Thumb out的主要执行人通常是库明加、小佩顿、威金斯。

“Thumb out”基本套路:

5-out站位,球星在弧顶持球,锋线(小佩顿由于下顺能力强也可视作锋线)来做掩护,有策应能力的内线站另一侧slot位——挡拆发生后,根据不同防守有包含投篮、手递手、keep在内的多种选择,我们今天主讲的一种选择是传slot位,再由slot位球员做“中转”传球下顺球员

因为库里有很强的投篮威胁,对手通常会选择延误或者换防,从而给掩护球员漏出下顺的空隙,但由于库里身高较矮,过顶的起跳传球不是他的长项,所以他快速的传球slot位的策应型内线(通常是格林,这个图例是波特),再由slot球员快速转移下顺球员。

thumb out意图也和前两个战术一样,也是帮助角色球员创造攻框机会,不过这一战术对下顺球员的运动能力有一定要求的,湖人在勇士Thumb out的基础上增加了Ram的打法:

内线和锋线先打“Ram”——内线给锋线掩护,锋线再去给弧顶持球人掩护。但是,这个战术中,内线在掩护完毕之后并不留在篮下,而是空切到弱侧肘区;

由于持球人(里夫斯)的威胁较大,在锋线和持球人挡拆时,能够吸引对位掩护人球员的防守注意力——这样一来,锋线就会获得一个下顺的空隙;

此时,里夫斯快速出球给范德比尔特,对方会一瞬间被“有球侧”吸引,从而漏掉做Touch掩护下顺的克内克特——此时,范德比尔特快速做“中转”传球克内克特,就能够形成很好的攻框机会。

(传球是范德比尔特技能包中被低估的部分,“高中左手詹姆斯”有多少属实我不清楚,但是他确实是具备角色球员中较好处理球能力的)

相同的战术——Ram+Thumb out。这个回合肘区策应的变成了东契奇——效果自然更上一层楼。

图示两个回合克内克特均造成犯规。这一战术,是雷迪克根据克内克特的能力选择的——克内克特同时具备投射威胁和运动能力,当他打Ram切出时,对手会思考他是会打幽灵掩护(Ghost screen)还是Touch screen——这样一来,再配合上里夫斯的持球威胁,就能创造出所需的防守混乱。

这个回合,则是说过的Thumb out的“Keep”展开方式——对手换防,跟住了克内克特,战术第一重机会没跑出来,于是进入第二重机会:范德比尔特假装给里夫斯做DHO(运球手递手),随后打“Keep”突破——这一战术的核心除了在于运用侧翼球员的处理球能力之外,重点还在于运用空间。

当你有一名出色射手时,即便是范德比尔特或者格林这样没有投射威胁的球员,当他们取到上线,假装要和库里/里夫斯打手递手,防守球员也需要跟出来——否则,一旦领防人被挡住,对位掩护人的球员不能及时掩护或者换防,就会漏给库里/里夫斯危险的空位机会。

最后,我们再来看两个相对复杂一些的战术:


Flex+Pin down

这是我近期观察到的一个湖人招牌战术,基本套路为:

两名射手站弱侧底角,一名大个子在强侧高位接球观望,一名有传球能力的锋位站另一侧高位。

里夫斯从slot位借锋位球员的掩护做UCLA切入,为第一重机会;

到底线为强侧底角的DFS做“Flex”掩护,帮助DFS切入禁区,是第二重机会;

于此同时,强侧高位的内线球员(海斯)出球给掩护完的锋位球员后去给里夫斯做Pin Down掩护,锋位球员负责传球,里夫斯借掩护兜出后进攻,这是第三重机会。

这个战术包含了三次无球空切:里夫斯切入、底角球员切入、里夫斯切出,以及里夫斯在掩护人和进攻点之间的身份转换。

最后里夫斯的突破只是其中一种选择。

这个回合是一个类似的战术,减少了里夫斯的UCLA cut,但是基本的站位完全没变化——里夫斯阅读到对方换防沟通失误后,直接fade到三分线外,接球投篮。

是战术的另一种选择。

这个回合呈现的则是战术的第三种选择——前面的站位、跑位大同小异,因为“发牌的”变成了卢卡,所以这个回合的战术增添了海斯和卢卡的手递手——于是里夫斯从原本的主攻点变成了佯攻点,他切出带走掘金最好的协防人沃特森之后,海斯下顺给文森特做掩护,卡住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威少,文森特运一步到三分线外,三分命中。

这个回合,战术的精妙,海斯下顺卡位意识的进步、卢卡筛选机会的精准全都体现出来了。

接下来还有两个我无法准确判断是不是这一战术变种的回合——可能是,也可能是“Stagger”战术的变形,这里也放出来给大家欣赏:

这个回合,两侧底角站射手,一名大个(海斯—),一名策应锋位(卢卡)站上线两侧的站位没变,但小里的跑位有些变化——虽然还是借弱侧的无球掩护切入,但是,这个回合小里的切入路线,看上去很像要给底角的DFS做掩护——DFS也确实有切出动作,这让我觉得这个回合和上一个回合并不像是同一个战术,而是站位相同的另一个战术:“Stagger”。

如果是stagger的话,原有的战术路线应该是里夫斯和海斯形成给DFS的双掩护,然后DFS切出接球,可以投篮,也有后续变招——比如“Twirl Action”:里夫斯做完掩护后,再接海斯的掩护卷切。类似这样:

(这一战术能打出很多变形,就不一一解释了)

回到上面湖人的回合——湖人打得还是相对简洁。里夫斯其实也是做了一个假掩护后快速切入,蒙骗了马刺的防守,获得了一个直接切入得分的机会。

(可以合理地猜测,如果这个机会没有形成,里夫斯还可以将这个回合变成Flex战术,因为强侧底角的DFS上提了,弱侧底角的文森特就能往强侧底角空切......未来希望看到这样的实例)

这个战术不止出现过一次,而且出现了非常意想不到的展开:

这个回合,和上一个回合的战术棋手完全相同,就是一模一样的战术——小里假装给DFS做掩护内切后,这回马刺没有上当——但战术的后续展开,竟然不是小里给底角的文森特做掩护,而是小里突然折身,给海斯做了一个背掩护。海斯空接暴扣。

坦白来说,当时看比赛时,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战术还能以这种方式展开——上帝视角尚且如此,更别说场上的防守球员了。

目前比赛样本还比较少,但我觉得这个“Flex+Pindown”以及真假“Stagger”结合的战术未来有成为湖人经典战术的潜力——其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变化可以玩出非常多的套路。

NBA每支球队都有一本厚厚的战术手册,但是能够选出一个非常契合本队球员特性、能够根据球员特性延伸出不同展开、每一种展开都合理,甚至能和其他的战术融合形成“障眼法”——还是非常不易的。

以上这些空切战术,是湖人近期阵地战效率提升的“秘决”之一——依靠这些战术,他们让文森特、古德温、DFS、范德比尔特这样一群其实定点投射并不非常好的球员也能在进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最后,我们浅聊一下雷迪克:


本赛季,雷迪克一直在尝试改造湖人的战术体系。

上半赛季,雷迪克围绕戴维斯的战术体系曾带给过我们惊喜——而后来的低迷期,有战术体系本身的原因(过度依赖戴维斯不够靠谱的策应),也有戴维斯自身的原因(带伤作战,表现下滑)。

如今2/3的赛季过去,雷迪克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爱动脑子、肯下苦功,同时比较“拧”的教练。

他不愿意“走捷径”:

赛季初明明可以多打挡拆,偏偏要磨手递手和无球掩护的体系;如今有了三名挡拆持球高手,他也依旧不愿意当甩手掌柜“把球给东契奇/勒布朗”——在我看来,这不是因为他偏爱无球跑动战术,而是他有自己的篮球理念,清楚哪怕是詹眉/持球大核身边也需要“增量”——增量只有角色球员能提供,而角色球员只有在常规赛把战术跑熟了,季后赛才可能拿得出来。

给球星增权、增产很容易,但让角色球员增权、增产则很难——前者季后赛一声令下就可以做到,后者则需要长年累月的磨练。

在常规赛就过度消耗球星,等到季后赛球星疲惫了、拿不出增量了,角色球员依然只会一打四看大眼瞪小眼?那不是雷迪克想要的结局。

他肯学敢试:

湖人如今的战术体系,有过去湖人、独行侠的影子,有骑士的影子,有勇士的影子,赛季初还有过掘金的影子——雷迪克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完全白纸一张的菜鸟教练,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篮球理念和战术体系。这有弊也有利:

弊端自然就是他很多时候并没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某些策略,甚至忽略一些篮球的基本规则和当教练的基本常识(比如过了快半个赛季才恍然大悟:防守策略是次要的,努力程度才更重要);

但好处就是在于,因为他“集思广益”,所以眼界开阔,他并不执著于某一种体系,也不会排斥任何新的或旧的观念,他没有那种“想要证明自己体系是对的”的欲望,这让湖人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预测”——你也不知道他会拿什么东西出来。

当然,现在给雷迪克贴标签说他是天才或庸才还为时过早了——真正的考验甚至都还未到来,只有到了季后赛,面对生死攸关的局面,才能真正看出一名教练的智慧与秉性。

如今,湖人的新战术体系已经初具雏形。我非常期待当詹姆斯、八村垒回归后,会带给这套战术体系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创作不易,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帮忙点点关注和推荐,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陈深的十日谈

篮球场NBA战术讨论湖人战胜掘金取得3连胜
发布于广东阅读 199830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justkidding阿飞

· 河北

直观的感受,雷迪克用多半个赛季,看到了一只现代式打法的球队,特别是对比上赛季的头孢。角色球员要融入球队体系里才能进步,天天站着等球,季后赛就发现啥都帮不上忙

亮了(564)
查看回复(5)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酱油百合

· 上海
雷以瓦这图里火箭是咋回事,上篮和罚球都少得意思吗😂收起

上篮多,罚球少,勇士是反,上篮少,罚球多,火箭是出了名的不受待见

亮了(242)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