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技艺-甘肃篇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25 庆阳香包绣制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庆阳市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是陕甘宁三省的交会处。秦时为北地郡,隋代改庆州,宋代定为庆阳府。当地流传的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的习俗,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至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的佳品。20世纪60年代以前,庆阳香包的绣制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20世纪60年代,庆阳香包开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庆阳香包是一门传统工艺,现在主要的传承人有李秀娥、贺梅英等。目前庆阳香包绣制面临着手工产品被现代复制品取代的局面,刺绣工艺渐已失传,具备民俗文化知识的极少数工作者多半退休,研究人才奇缺,后继乏人,亟待抢救、保护。
330 夜光杯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酒泉市
甘肃省肃州区在历史上曾称为酒泉郡,自西汉置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古河西四郡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酒泉夜光杯是一种琢玉而成的名贵饮酒器皿。据《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西域向朝廷敬献“夜光常满杯”,杯为白玉之精。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曲》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由此可见,酒泉夜光杯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现。葡萄美酒产于凉州(武威),夜光杯产于肃州(酒泉),酒因杯而质愈显,杯因酒而名更著,相得益彰,名驰千秋。
夜光杯的制作要经过28道复杂的工序。首先需在祁连山老山窝子精选上乘玉料,根据酒杯的尺寸切成不同规格的圆柱体,再按一定尺寸制作毛坯,然后切削和精磨外型,形成夜光杯的初型,再经过掏膛使夜光杯基本成形,最后通过细磨、冲、碾、拓、抛光、烫蜡等14道工序后,再用马尾网打磨,即制成晶莹剔透的夜光杯。
酒泉夜光杯体薄如纸,表面光滑细腻。制作工艺经不断改进,已能生产六大类三十多种造型的夜光杯。各类品种都十分注重保持传统的生产工艺,使夜光杯更加熠熠生辉。地方政府已组织实施五年保护计划,挖掘、整理民间原始的夜光杯制作工艺。
337 临夏砖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临夏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及西南部,是自古以来从中原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的必经之路,属于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里聚居着汉、回、藏、东乡、撒拉、保安、土等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临夏砖雕是临夏县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该县境内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砖室墓中的砖雕饰物,是以土窑青砖为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临夏砖雕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明、清两代是临夏砖雕的兴盛时期,1949年后曾一度冷落,近二十年又得以复兴。砖雕成品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中的深宅大院,一般用于天井、山墙、影壁、廊心壁、丹墀、台阶、下槛、墀头、须弥座、屋脊等处,雕刻题材可分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几类。在发展过程中,临夏砖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同时注意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多元性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
临夏砖雕的工艺主要分为捏雕和刻雕两种。捏雕先捏塑各种造型,后入窑焙烧,制作脊兽、套兽、宝瓶等多用此法;刻雕在土窑绵砖上用刀雕刻,建筑物中的墙饰、台阶等多用此法。刻雕的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等八道程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其中铲、錾和刻刀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数种。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种类。现在临夏砖雕的主要传承人有周敬德、绽学仁等。
目前,传统的砖雕工艺已失去了市场,许多从业人员缺乏传统的砖雕技术和基本的艺术素养,砖雕技艺存在着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分段制作的现代流水线生产方式也将导致砖雕作品风格的不统一,缺乏个性的表现和生动的气韵。在此状况下,有必要采取具体措施,对临夏砖雕的传统技艺进行抢救、保护。
392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40至80道,其中制坯时的加钢、炼烧后的淬水至关重要,恰到好处的处理能保证刀具刚韧相济。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不仅巩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丰富了中国金属工艺的内容。周恩来总理曾将保安腰刀作为礼物馈赠给外宾。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打制腰刀素来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保安人相继建起多家民族刀具厂,集中技艺较高的工匠,添置新的设备,组织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技艺由原先的手工操作渐向半机械化发展,传统技艺出现了传承危机。同时,腰刀产品也在不断创新,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品种,生产越来越兴旺。
但由于过度开发,腰刀质量渐低,信誉度也有所下降。公安部门的刀具管制也限制了保安腰刀的经销和技艺流传。在此情势下,保护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的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398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兰州市
兰州市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干旱少雨。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河面距地面有十多米至二十多米落差,由此带来丰富的天然水力资源。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黄河水车利用水流冲力工作,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灌溉工具。水车小者直径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一辆水车可灌溉农田七八百亩。明末以降,大水车在黄河流域的皋兰、白银、泾川、平凉、银川及陕西得到了广泛使用,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兰州黄河岸边仍有水车252辆。自电力灌溉技术普遍应用后,水车逐年减少,制作者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对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进行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84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东乡族擀毡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聚居区山大沟深,平均海拔2400多米,属高寒地带。毛毡为高寒地所必需之物。东乡族的擀毡种类较多,按质地分,有春毛毡、沙毛毡(山羊毛)、绵毡(绵羊毛)等;按大小分,有四六毡、五七毡、单人毡、拜毡等;按颜色分,有纯白毡、花色瓦青毡、白里簇红毡等;按用途分,还可以分为毡帽、毡鞋、毡垫等。东乡族的毛毡和它的擀毡技艺闻名遐迩,尤其是制成的毡以柔软、舒适、均称、洁净、厚实、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闻名。目前,东乡县已在龙泉乡建有两处擀毡传承基地,使擀毡技艺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
916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卓尼县、岷县
甘肃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洮砚色绿形雅,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长久以来享誉海内外,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洮河矿带三面环水,砚石长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雾霭等天然纹理。以之制作成砚,由于石质湿润,可以呵之成珠,下墨既快又细,发墨生光,贮墨砚中,经月不涸不腐。
洮砚造型主要分规矩形砚和自然形砚两种,砚体由墨池、水池和砚盖三部分构成;按款式分,则有单片砚和双片砚两种。砚面往往以图案和文字装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是龙凤和原始宗教器物。
洮砚采用手工制作,生产流程大致包括选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几道工序。雕刻以透雕和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图案造型古雅,美观大方。洮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鉴藏价值很高。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日益减少、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洮砚的制作技艺面临发展困境,需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采取实际措施对之进行抢救保护。
963 窑洞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平陆县,甘肃省庆阳市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广泛流布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窑洞一般长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树木较少等自然地理状况也为经济实用、不需木材的窑洞营造技艺提供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在不同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样式。
窑洞的种类很多,根据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划分,主要有明庄窑、土坑窑、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等。窑洞营造技艺丰富多样,如平顶式窑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或砖石垒砌而成。靠崖式窑洞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后在平面上凿挖而成。天井式窑洞较为讲究,一般先在平地上挖坑,深约七米,四周见方,然后在坑的四壁下部凿挖,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以窑洞为基本居处之所。夏商时期,先人们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耕耘稼穑,开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窑洞越来越多。据《庆阳方志》记载,20世纪 4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 86491孔,建筑面积 246万平方米,占乡村民居建筑总面积的88 % ;6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 86491孔,建筑面积 504.112万平方米,占全区民居建筑面积的 47 %。
窑洞建筑美观耐用,冬暖夏凉,舒适安静,既可以节约土地、保护植被,又经济省工,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在农耕文明时代西北地区建筑史、社会生活史和相关的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窑洞营造技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参考价值。20世纪 9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盖起了瓦房,加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原来的窑洞被大量废弃,因无人居住而致塌陷。有些村庄甚至推倒窑洞,填坑造田。在此形势下,窑洞营造技艺有可能随着窑洞的消失而彻底走向绝灭。对原有窑洞进行选点保护,对窑洞营造技艺进行抢救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313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夏河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唐卡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修建布达拉宫等大型宫殿,促进了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此情势下,藏族唐卡应运而生。
藏族唐卡多在纯棉布上绘制,也有在羊皮上绘制的,有丝绣和绸贴丝缝的彩色唐卡,也有版印的单色唐卡,其画芯和装裱离不开棉、麻、丝、帛。甘南藏族唐卡画幅大小不一,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不足零点一平方米,绘画颜料多为矿物质和金银等。
甘南藏族唐卡构图别致,画面不受真实时空的限制,即使在很小的画幅中也境域广阔,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界。甘南藏族唐卡还可以巧妙利用变形的山石、祥云、花卉等图案将复杂的情节内容自然分割开来,形成既独立又连贯的传奇故事画面,新颖别致,生动有趣。
甘南藏族唐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在藏族民俗和宗教艺术的研究中显示出极高的参考价值。
315 剪纸·庆阳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镇原县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周王朝的发祥地之一。庆阳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底蕴深厚,其中最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首推源远流长的庆阳剪纸。
庆阳剪纸与当地民俗、生活联系紧密,其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它有前塬和山川两种主要风格。山川剪纸造型古朴,剪法粗放,内容上沿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艺术符号和阴阳哲学思想;前塬剪纸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作品以历史传统内容和生活装饰图案为主,现实性较强。
庆阳剪纸显示出鲜明的艺术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实用性,它反映着陇东农耕文化的人文历史特征,具有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文化交流中起着纽带作用。
受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与庆阳剪纸形影相随的窑洞民居逐渐消失,导致当地社会生活中对剪纸的需求大大减少。目前许多优秀的庆阳剪纸传人已相继去世,年轻人对这门古老的艺术缺乏热情,庆阳剪纸的传承面临断裂的危险,急需保护。
400 雕漆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甘肃省天水市的雕漆技艺源远流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天水雕漆技艺发展出雕填的髹饰技法,成为西北地区传统髹饰技艺的典型,流传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天水雕漆技艺系以当地出产的生漆涂于松木、桦木、椴木等质地的器物表面,经数次髹饰制成漆胎,打磨光滑后再雕刻填彩,而后选用美石、贝壳等各种装饰材料镶嵌于漆面之上。成品造型古朴优美,图案精致,色泽光润,并有耐酸碱、耐高温、耐潮湿和耐腐朽等特点。
天水雕漆技艺以手工劳动为主,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天水雕漆产品销量大减,生产日渐萎缩,昔日的雕漆厂相继破产、改制,传承人有的离世,有的转行,老罩漆、皮胎等髹饰技艺都已失传。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有必要尽快制订保护措施,对这一古老的民间手工艺进行抢救。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15 剪纸·会宁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会宁县
会宁剪纸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会宁县的乡镇和各地农村中,以甘沟驿乡最为出色。
会宁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美化家居、装饰节庆时最具传统、最受欢迎的艺术样式。常见的题材有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民俗事象、喜庆寓意、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等,表现形式以窗花、灯笼花和炕围花为多,剪纸图案的画面结构以整体对称和十字对称为主,造型生动自由,率直奔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别致新奇的装饰趣味。
会宁剪纸的作者以妇女为主,亦有一些手巧的男人加入其中,多在农闲时节或逢年过节进行创作,平时忙里偷闲互相交流和观摩,以创作剪纸为乐趣,是会宁剪纸人抒发人生理想、表现生存状态的主要方式。其代表艺人有李玉莲、曹秀英、张兰芳、赵兰芳、田俊堂、张晓霞、张芳琴、石晓娥、秦英等。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宁剪纸后继乏人,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好好做人再别进去了
· 山东好,好,好!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