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北控的第三阶段:格兰的到来促生了哪些改变?
写在前面:由于个人原因很久不动笔了,但是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北控的第三阶段值得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回顾,加上区里最近比较复杂,还是该有人干点累活。。。文章的观点当然还是个人的,希望大家能有兴趣并形成有益的讨论。最后的最后,也希望这不会是赛季结束前最后一次和大家见面,现在的北控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次实际意义上的突破了。
2024-25赛季的CBA常规赛已经落幕,北控男篮的排名最终定格在了第11名。虽然这个名次相比第三阶段开始前没有什么显眼的不同,但球队在这一个月内无疑发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改变。
在主教练闵鹿蕾因病离岗,萨林杰和特莱斯两名外援大量缺勤的前提下,第三阶段的北控在助理教练格兰的率领下走出了一条颇有亮点的新道路。本文就将尝试针对性地分析第三阶段格兰主掌球队以来,北控所发生的各种调整以及相应的利弊,争取让更多的球迷朋友对如今的北控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说到第三阶段格兰治下的北控,很多球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球队轮换厚度的增加。尽管有着外援伤病较多的直接原因,但北控在整个3月确实将不少以往出场时间并不稳定的球员加入了常规轮转。
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北控三月份的12场比赛期间,有多达12名球员获得了8场以上的出场记录,总出场时间超过45分钟的球员达到14人。如果算上登场1.5分钟的矣进宏,北控在这一个阶段有17人出场,这对于一个赛季末段的球队来说是不太容易的。
从根源上说,第三阶段的北控先后面临了沈梓捷、萨林杰(归队较晚)和特莱斯这几名核心轮换的伤病,但二阶段期间伤缺的廖三宁和因伤病加重而休养的金鑫也已经痊愈,再加上陈国豪、孟子凯和俞长栋等原本被外援挤压时间的内线轮换,北控的可用之将也确实不算少。
但即便如此,北控在第三阶段的轮换比起前两个阶段的灵活性还是有肉眼可见的增加。道理很简单,在出场8次以上的那12名球员中,竟然有11人的场均时间在15分钟以上。相比起闵指导时代的轮换思路,“新官上任”的格兰一方面重新开放了一些位置上的竞争(如四号位的陈国豪和孟子凯),另一方面确实给了一些球员更多的容错率,因为个别错误而换下球员的现象也相对减少了。
此外,由于这一阶段北控每场比赛基本都只能凑出两名或更少的外援,为了给双外援争取休息时间,格兰多次主动尝试在第二节初的衔接段使用全华班填充时间,虽然这一调整只是权宜之计并且很难带来净胜分,但也基本达到了战略目的,里勒和萨林杰的时间都被限制在36分钟以内,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体能。
更加频繁的换人和更丰富的轮转,让北控在第三阶段的比赛呈现出许多的新特点,有时甚至有点像一锅各色皆有的大杂烩。不过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就会看到格兰在用人和战术方面所暗藏的具体思路。
如果主教练只是单纯增加了球员的出场时间,而没有得到比赛过程和结果的良好反馈,这样的决定显然是不会得到多数球迷的认同。但格兰上任后的调整并不属于这样的情况。从第三阶段北控的具体阵容中,我们就能够一窥格兰对于球队攻防两端设想的方向。
格兰做出的第一个重要调整,就是三号位的体型。相比于闵指导,格兰更偏向于多使用正常体型的小前锋而非三后卫。自从金鑫在对阵山东的第四战中复出后,格兰一直在尽量保证他的轮换地位,即便他最初几场的手感都很低迷。
金鑫虽然也有缺陷,但作为比较纯正的前锋,他的对抗能力和高度无疑都要显著强过北控的几名一二号位球员,不仅在许多比赛中分摊了防守对位和篮板球保护等蓝领工作,在进攻端也在教练的信任下逐渐回到了正轨,在第三阶段贡献了42.9%的三分命中率,面对山西、辽宁都打出亮眼表现。
在金鑫(第三阶段场均17.2分钟,下同)和朱松玮(16.9分钟)大量填充了三号位的时间后,本赛季有伤病史的廖三宁(32.9分钟)和张帆(29.4分钟)出场时间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在防守端的负担得到了减轻,效率较赛季平均水平都有提高。
(不过顺便一提,一些球迷朋友也不必急于对先前闵指导的轮换表达情绪,毕竟金鑫和朱松玮在前两个阶段几乎完全没有同时健康过,而他们在能够登场时实际上都已经得到了闵的重用)
而对于格兰来说,提升体型、堆砌更多锋线大概率也不只是为了“保健”,而是为了契合一个北控第三阶段愈发明显的倾向:防守端的压迫。
自从主场对阵浙江的比赛起,北控在防守端就有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微调。在前两个阶段结束时,北控的场均抢断只排联盟第6,第三阶段期间则从9.1次提升到9.7次,高居联盟前4。具体到球员,廖三宁、刘晓宇、萨林杰和邹雨宸的抢断数都比先前阶段出现明显增加。
通过比赛的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北控在防守挡拆时会使用更加激进的策略,内线球员积极外扩,同时重点封锁对方出球以及二次处理球的路线。正如我们先前所说,当锋线球员利用体型优势分摊了单防和对抗后,北控抢断手们的效率有了普遍的提高。
沈梓捷在第三阶段的复出,让北控的防守压迫力变得更加完整。“大鸟”自己的抢断数虽然不那么起眼,但他的速度和长臂一直是填补北控漏洞的重要工具。当他登场时,北控的造失误率会比他不在场时增加0.9%,而他赖以成名的护筐效率也在第三阶段出现大幅回调,为北控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相对应地,北控在制造失误上的提升也反哺到球队的进攻端。第三阶段北控的快攻效率达到联盟第二,并在面对多个季后赛球队时得以奏效。在主场面对浙江和山西的比赛中,北控分别利用快攻得到44分和34分,这也成为帮助北控力克强敌的重要功臣。
说到球队的进攻,由于先前所述的外援问题,格兰和北控在第三阶段所遇到的困难是本赛季前所未有的。但即便如此,斯洛文尼亚人还是在这一端加入了颇有“前南特色”的思路:分享球。
在主攻资源减少的情况下,格兰鼓励更多球员参与处理球和传导。北控第三阶段有4名常规轮换球员(不含特莱斯)场均助攻超过4次,其中萨林杰和沈梓捷的助攻数增加得最为明显。在保证球场空间的前提下,格兰更喜欢增加锋线的无球移动和高位的手递手,双后卫减少一些运球而专注于决策。
就结果而言,格兰的风格在这一阶段总体上增加了北控进攻的韧性。虽然北控经历了10场双外援、1场单外援和一场全华班,进攻效率确实有一定下降,但有效命中率维持在了前八水准的54.4%。长期被诟病欠缺组织能力的外援里勒先后两次创下单场助攻数新高,廖三宁、刘晓宇也都在这一阶段打出了不错的表现。
任何教练的思路都会有相应的短板,格兰带来的新思路也不例外。他的打法在为北控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有没能解决的顽疾和潜在滋生的新麻烦。在季后赛即将开打之际,这些无疑是北控需要警醒的。
本赛季北控的篮板球保护一直是广大球迷所不满意的环节之一,坐拥纸面上的“豪华内线”、近年来篮板却不升反降的事情在早先的文章中已经提过,此处不再赘述。尽管格兰时代北控的前场体型有所改善,但注重造失误的防守也让球队的防守篮板控制受到了相应的削弱。这一阶段北控的进攻篮板率和防守篮板率较先前赛段都有下滑,并且反映在一些比赛中。当然,我们需要提及沈梓捷和萨林杰分别缺席了第三阶段的一些比赛,而他们的存在本该是北控最重要的篮板保障。
如果说人员问题可能会解决篮板球困难,那么失误控制或许才是格兰这套打法给北控带来的真正阴暗面。随着球权从后卫和萨林杰手中更多分散到角色球员手中,北控的技战术规划变得更加复杂和随机,失误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第三阶段以来,北控的失误率从联盟第6低下滑到第14位,场均15.3次失误上升到联盟第7多。而在传导球更多的基础上,北控的三分球产量反而比前两个阶段更低,中距离的出手比例则仍然维持,也是一个不太稳定的因素。
总体而言,无论从用人思路还是技战术风格,格兰都在逐渐掌握话语权后给出了比较耳目一新的答案。对于一支赛季走向低于外界预期的球队而言,这种新鲜感对球队内部其实是有好处的。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这些改变各有利弊,并且没有让北控的实力定位发生质的变化。今晚7点30分,北控就将开启他们的季后赛征程。面对以防守压迫著称、对抗能力出众的山东队,北控在上述两个环节上的重点缺陷是显得有些扎眼的。要想在成绩上更进一步,北控首先必须战胜以往的自己。(本期完)
虎扑JR0765088185
· 北京控区需要这种有质量有内涵的好贴,楼主辛苦。TT今天依然无法登场,季后赛路阻而道险。
克蕾斯
· 广东加油👏,有质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