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深|被失利掩盖的闪光:湖勇防点名策略比拼&真正的胜负决定因素
人们常说“胜利会掩盖问题”,但其实——失利,有时也会掩盖掉闪光点和进步。
湖人昨天以116:123输掉了对阵金州勇士的比赛,赛后,雷迪克和东契奇遭到了许多口诛笔伐:
许多人抨击雷迪克的换防,说他没有对东契奇做任何保护,让东契奇一直被暴露在上线、被对手“点名”;抨击东契奇没有在防守端做出任何的努力,没有去尝试“拒绝点名”。
但我想要唱唱反调。
在完整复盘了昨天的比赛,并且反复观看了每一个回合中每一个细节,并制作了157张GIF之后,我的看法是:
昨天的比赛,湖人,雷迪克,甚至包括被口诛笔伐的卢卡-东契奇——他们在防守端做得其实并不差。
他们并不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毫无作为”,恰恰相反,在这场比赛中,他们积极的进行了调整以及改变——他们努力的做正确的事,只是过于短暂的磨合期让他们犯了很多错误;
而金州勇士队则在相同的问题上有着十年时间所累积的充足经验,同时也做出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布置。
认真看过我此前文章的朋友应该能多少意识到——勇士本身是有克制这支“新湖人”之处的。他们绝不是湖人擅长打的那类球队。
这其实是一场“互相针对”的比赛——而相对于此前的一些比赛来说,这一场湖人已经做出了非常多的改善、有很多正面的比赛内容——他们的表现比我想象的要更好,有许多迹象显示他们正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只是,今天对手比他们更胜一筹而已。
我知道如果在一场大胜后再谈进步会得到更多人的赞同,但“看到趋势”和“还原真实”对于我来说同等重要——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做到“知己知彼”。
当今联盟,“点名战术”已经成为了司空见惯、几乎所有球队都会使用的战术——当你有一名攻强守弱又不得不放在场上的球员时,几乎一定会遇到被对手“点名”的难题。
“点名”战术不仅能有效地提升进攻成功率,还能有效消耗“被点名”球员的体能,所以如何尽可能的“拒绝点名”就成了各队研究的重点。
从最原始的理论角度来说,“拒绝点名”有两种方式:
1、阻止对手“点到”他们想“点”的球员;
2、降低对手“点名”后的成功率;
两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通过增加难度,让对手最终放弃点名,或者在过程中为己方积累优势。
(所以有些朋友看到换防,就认为球队没有在“防点名”上做出布置是不正确的)
而这两种“宏观”的方式背后,又有非常多的具体方案来帮助球队实现他们想实现的目的——许多人都知道的两种“拒绝点名”的方法是延误回位和挤过掩护,但今天,我们来介绍这两种方式之外,湖人、勇士使用相对较多、也相当经典的另外三种方式:
1、“Pre-Switch”(预先换防/提前换防);
2、“Peel-Switch”(向外轮转换防)
3、强侧协防(有许多种战术可以规划到这一分类:box-1、lowman弱侧“2.9”站位协防&进阶的单人区域协防、no middle defense等等)
这其中第三种方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应该已经相当熟悉——湖人在全明星后,正是凭借以这一策略为核心搭建的防守体系击败了无数想要尝试点名东契奇/里夫斯的对手:其中包括森林狼、快船、灰熊、火箭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我此前的文章。)
是的,我想要提醒大家——不要看到东契奇对上库里就觉得湖人的防守失败了——过去的一个月,湖人正是靠着这一“防守陷阱”击败了众多拥有持球强点的球队。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场勇士“复制”了湖人的这一防点名策略,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2月份-3月中旬,湖人主要通过强侧单人协防来“拒绝点名”,但随着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联盟各队逐渐研究出了针对这一体系的解法(详情可看我解析魔术、灰熊、绿军、尼克斯的比赛)。
于是,在3月末尾,湖人开始逐渐在防守体系中增加新的内容——就是“Pre-Switch”和“Peel-Switch”。
由于这两种换防战术较为依赖球员之间的默契和沟通,所以在湖人的防守体系中出现较晚。在昨天这场比赛之前,出现频率也不算多——但是,在磨合更久的金州勇士队和上赛季独行侠,这两种“拒绝点名”战术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这一场,在“拒绝点名”这件事上,湖人就像是初学剑法的学徒与炉火纯青的宗师对决——通过对比,我们能非常清晰的看到湖人在“初试”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先简单介绍一下两种防守方式:
定义:“一种为了应对掩护而进行的无球换防,以便更好的防守者能够对位掩护人,从而可以换防到控球者身前。”
范例:
原理相当简单的东西,我就不用故作高深的句式介绍了。其实就是——当对手想要点名某个球员时,他需要先呼叫挡拆(掩护)把那名球员带过来,而此时,己方就可以在过程中让最近的、更好的防守球员提前换防,这样对手就无法完成“把要点名的球员带过来”这一前置动作。
我们看下一种:
定义:“一种防守战术,当持球球员(或切入球员)过掉原防守球员时,协防球员不再协防,而是直接换防接管持球/切入球员,然后原防守球员不尝试回位,直接放掉持球球员,向外轮转扑防空位球员。”
范例:
原理同样简单——“协防”意味着协防球员在给予队友帮助之后,还要回到自己对位球员的身前,也就是我文章中经常说的“刷卡协防”。但Peel Switch要求协防球员给“被点名球员”更多的帮助——协防球员由“刷卡”改为直接换防,不再回到自己原本的对位球员身前,而是由被过掉的“被点名球员”去轮转补位。
如果你被点名的球员很轻易就会被过掉,而且无法完成回追干扰——那么Peel Switch会非常适合你的球队。
策略本身并不难理解——他们的作用正是我们上面所说的:1、阻止对手“点到”他们想“点”的球员;2、降低对手“点名”后的成功率。
接下来,我们通过比赛复盘来为大家还原本场比赛湖人和勇士在“拒绝点名”上的表现:
这个回合,当巴特勒与库里手递手后向低位切入,即将要到低位对里夫斯的错位时,湖人执行了“peel switch”:
即便里夫斯还没有完全被过掉,但詹姆斯依旧选择了从弱侧过来换防,而同时里夫斯完全没有尝试回位,而是直接向外轮转到底角——这是一个标准的peel switch。最终结合湖人的强侧协防策略,成功防下了库里的突破,完成了一次“拒绝点名。
注意,这个回合发生在第一节7分钟——这是近期比赛中,他们第一次这么早就使用peel switch——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在赛前就针对勇士布置下的策略。
继续看:
这个回合,在穆迪试图将东契奇带到库里面前时,卢卡和八村执行了一个非常标准的“Pre-Switch”——避免了卢卡被库里点到,最终成功完成防守。
依旧是“Pre-Switch”——八村在希尔德试图将东契奇带到库里面前时,执行了标准的pre-switch,最终这个回合和DFS一起抢断了库里的运球。
这个回合则和开头的回合一样——保护的是里夫斯。
在巴特勒要到对里夫斯的错位后,趁着巴特勒发力回弹的空隙,协防的勒布朗和里夫斯完成了一次“peel-switch”,成功的抹除了这次错位。
此外,除了应对点名之外,湖人也用peel-switch应对勇士频繁的弱侧掩护切入:
穆迪从强侧运到弱侧,和波杰姆斯基打传切,导致DFS失位——但卢卡马上执行了peel-switch,阻挡了波杰姆斯基的攻框。(海斯后续的防切入和护框也很好,只是巴特勒更胜一筹高难度打进)
在里夫斯挤过掩护失败,被波斯特攻击close out过掉后,范德比尔特马上执行peel switch拦下波斯特,随后又沉退防下穆迪。
与一般换防不一样,pre-switch和peel-switch是非常需要默契和配合战术,他不会平白无故的在比赛中发生。
本场比赛,是我近期看过湖人执行pre-switch和peel-switch频率最高的一场比赛——这显然不是偶然。
这两个战术的出现频率陡增,能够说明雷迪克赛前针对“勇士点名东/里”是有做出布置的——但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就如我上面所说,这一战术看似简单,但其实相当考验球员间的默契和沟通(稍不留意就容易跑错跑重)。
在缺乏磨合的情况下,湖人不敢过于频繁的执行这一战术。他们更多的时候,还是选择信任自己的体系——也就是我此前说过多次的“强侧陷阱”:不阻止对手点名,但是通过强侧的高压协防,增加对手打成回合的难度。
第二节,库里成功“点到”卢卡,但湖人的强侧协防和内线收缩体系让卢卡可以大胆的紧贴库里——当库里突进内线时,发现整个禁区完全被填满,他向外分球给兜出到弧顶的希尔德攻击close out,里夫斯有些失位,但卢卡在禁区的协防很好的帮助了他,防下了这次进攻——但库里并没有停止跑动,他在交球后马上V字切出:
在过去的几周里,这种弱侧的空切跑动是湖人最害怕的,但这个回合卢卡很敏锐的意识到了库里的切出,他扑出执行close out,虽然再次被库里过掉——但是内线,又有里夫斯帮助他协防。最终库里抛投不中。
非常经典、而且凸显湖人今天注意力比平常更加集中的回合。
继续看:
为了阻止库里在挡拆后直接出手,这个回合东契奇再次选择了换防,从而让库里获得了想要的对位——但“获得想要的对位”并不代表防守失败,能否打成回合才是最关键的:
在卢卡紧贴库里防投篮被过掉后,湖人强侧的协防人再次完成了出色的护框——就像他们最近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库里再次点名卢卡——由于勇士这个回合清空一侧,湖人无法执行提前换防,只能把卢卡带到库里面前。但当库里点名卢卡之后,弱侧的詹姆斯、强侧的八村垒,都选择了非常激进的协防站位,这促使了库里最后选择出手一记顶人的超远三分。
库里又点卢卡——里夫斯不想换防,但被巴特勒直接“架走”(许多球迷一提到点名就是“不换防不就好了”,但实际很多时候这根本由不得你)。但在库里要到卢卡错位后,湖人采取了box-1的站位,最终成功逼迫库里选择后撤步高难度三分——这个回合卢卡防得也非常卖力。
湖人不想换防,但勇士的掩护强行将文森特“带走”——这种时候,以卢卡的脚程很难做到延误回位,你只有夹击和换防两种选择:湖人选择换防。
但在换防后,湖人再次选择了box-1的站位,库里阅读站位知道没有突破机会,于是干拔三分不中。
勇士先通过slot空切,带走可能执行pre-switch的海斯,然后再点名卢卡(老辣,海斯只是犹豫了一下就错过了换防的时机)——卢卡被点名,但是当库里试图从强侧为队友创造突破机会时,却被湖人的协防和护框拦下。
这个回合巴特勒点名卢卡,DFS试图回位但被鲁尼“带走”——但湖人收缩中路还是防下了巴特勒的突破。
库明加点卢卡,湖人通过完美的lowman强侧协防+轮转防下。
延误回位的尝试。不知是否因为卢卡的移动问题尝试不多,只能后续再观察了。
最后的关键时刻,也尝试了通过夹击库里来拒绝点名。
通过以上回合我么能看到,湖人并不是没有尝试保护东契奇——相反,他们从擅长的、到不擅长的,几乎试用了所有方式来试图“拒绝点名”。
但任何战术的熟练都是需要时间来磨合的——勇士从2015年至今,为了解决点名问题磨练了十年之久。
可湖人这帮球员只在一起打了不到两个月的球——从发现问题(强侧协防体系开始被攻破)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所拥有的时间?满打满算可能还不到一周甚至更少。(最近半个月因为赛场过于紧密,只能以赛代练)
这就导致了,即便他们现在有一个正确的“路径”(peel/pre-switch)去解决问题,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因不默契而导致的失误:
勇士利用“Wedge”掩护(勇士叫“Quack”)找东契奇点名——从GIF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詹姆斯在格林和桑托斯掩护时,阅读出了这一战术,手指格林提醒东契奇pre-switch——但是,东契奇并没有“接收”到詹姆斯的指示,而是下意识地换防到了库里的面前。(DFS试图挤过,但被带走)
最终这个回合库里突破挑篮打成。
勇士打同一战术——这回东契奇意识到应该换防了。但犯傻的变成了范德比尔特——他站在一个莫名其妙的位置,没有按照pre-switch的要求换防库里,眼睁睁地看着库里过掉DFS之后借助格林的戈塔特掩护上篮命中。
这两个回合,将湖人在执行新战术时缺乏默契的问题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回合,最开始文森特和DFS在弱侧执行peel-switch执行得很好——成功拆解了勇士的“Stagger+backdoor”(希尔德跑双掩护stagger,如果DFS跟着希尔德,库里就会backdoor反跑空切)。
但是“第一波机会”防成之后,湖人就开始犯错了——文森特在跟着希尔德来到弧顶后,开始盯着有球侧不盯人,等到希尔德接球切入,他转身再去跟就跟不上了——此时,文森特被过,范德比尔特其实应该执行peel-switch换防——但他也盯着强侧,根本没看弱侧。
对位格林的范德比尔特没有完成这次换防,于是只能底角的东契奇回收篮下补位,古德温因此被迫轮转底角,于是侧翼的桑托斯切入造成犯规。
还是缺乏默契的问题。
这个回合詹姆斯也犯了错——在格林切入的时候,他其实有和东契奇打peel-switch的机会,但他没有选择这样做。
让巴特勒一对一单挑东契奇比让巴特勒传远端穆迪更好吗?也许未必。
这个回合则是库里的个人能力展现——他干净利落的过掉了东契奇,在湖人的协防到来之前低手高弧度挑篮命中——对阵尼克斯,布伦森许多球和这个回合原理接近。
我认为这个回合詹姆斯是想要和文森特换防的——但格林的传球能力让他觉得危险,最终他没能找到换防的机会。
他在巴特勒接球后尝试包夹,但巴特勒朝另一边转身并用眼神假动作吓退了勒布朗。
DFS犯错的回合——他应该peel-switch的,但是他慢了半拍,所以库里成功的杀入禁区。
詹姆斯/DFS最后因“缺乏活力”而葬送的回合——该换防的时候不换防,送库里挡拆空位三分。
库里点名卢卡,湖人的协防轮转其实做的非常好,强侧给了库里很大压力,但波杰姆斯基投进高难度三分——他这场进的很多球都很不讲理。
通过以上回合,我们可以看到——湖人今天的主要问题其实并非出自策略,而是更多出自执行。
他们并非没有针对这场比赛做出布置,但是由于“临阵磨枪”,很多时候面对老辣的对手,经常无法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导致许多回合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计划展开。
看到这里,比较悲观的湖人球迷朋友可能会很失望或者焦虑。但在我看来大可不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拒绝点名”这一领域的宗师勇士队在这场比赛中的表现如何。
这个回合,卢卡试图借助“Gaggle”战术中切出的文森特把库里带到面前(篇幅原因就不每个战术都解释了)——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库里判断出了湖人的意图,手指弧顶示意队友pre-switch,最终成功将自己留在了底角。
这个回合勇士执行的则是则是peel-switch——卢卡原本想点的是库里,但桑托斯在突破过程中和库里换防,库里则丝滑地向外轮转底角,远离“危险区”。
湖人这个回合打了一个“Ram”,但是格林在文森特与DFS掩护时完全自发的完成了pre-switch换防,最终破解了湖人的战术——让里夫斯打库明加立足未稳的战术变成了打主动换防的格林。
这个回合是波斯特和波杰姆斯基之间的强延误(Hedge)+peel-switch——成功拆解了里夫斯和八村的挡拆。
这个回合则更为经典——库里原本对位文森特,但他很快意识到了文森特要去给东契奇做掩护,于是举手示意格林pre-switch换防,最终成功逃脱了点名。
湖人近期常打的“Flex+zipper”战术——勒布朗短暂的要到了波杰姆斯基的错位,但格林马上过来peel switch——勒布朗选择了传底角。
库明加和波杰姆斯基的peel-switch——库明加将自己留在了护框位置,因此封盖了八村垒。
格林很漂亮的peel-switch帮助巴特勒补位。
很显然,在这场比赛中,勇士不仅执行pre-switch和peel-switch“拒绝点名”更频繁,而且也有显然更好的纪律性和默契,全场比赛,基本没有出现“因为换防沟通失误的丢分”。
而除此之外,本场他们做得很好的另一件事是他们“复制”了湖人的防守体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来对付湖人的点名:
勒布朗在强侧低位拿球,格林从弱侧马上过来包夹,同时库里优先轮转扣篮位,弱侧勇士处于2防3,逼迫湖人做大对角横传球。
卢卡成功点名库里,桑德斯放空向弱侧空切的球员,在强侧篮下协防——逼迫持球人向外线出球,再依靠轮转速度干扰——和湖人的近期防守体系一模一样。
卢卡点希尔德,格林从弱侧过来强侧协防——将远端交给库里一防二。
詹姆斯点名波杰姆斯基,从强侧突破——同样被和己方如出一辙的强侧协防干扰。
詹姆斯点波斯特,勇士强侧收缩,逼詹姆斯向强侧底角分球,但范德比尔特没能力投进。
勇士弱侧向强侧的轮转和45度向底角的轮转——让湖人即便完成点名也无法轻易得分。
詹姆斯点到波斯特,巴特勒放空海斯包夹,詹姆斯分八村垒,勇士轮转很快,最后分古德温不中。
卢卡点名点到鲁尼,勇士和湖人相同的策略——上线激进协防限制路线,不让从中路突破,从强侧突进去后还需要面对内线的放空协防。
里夫斯从强侧挡拆点波斯特的突破被强侧协防干扰——当强侧底角是范德比尔特,“强侧不协防”的定律也就失效了。
尽管面对的是“初出茅庐”的湖人,但可以看到本场的金州勇士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他们对湖人擅长的进攻手段和战术做出了充足的布置——本场比赛,湖人很难轻松的点名库里、波杰姆斯基或者波斯特——即便要到了想要的对位,也很难完成篮下攻击。
本场比赛,湖人的篮下出手频率只有24%,勇士逼迫湖人出手了大量的三分球——这是真正体现他们本场防守成功的地方:
勇士让湖人成为了他们“最糟糕的形态”——下顺威胁完全被剥夺、海斯因此上不了场;三名持球人无法杀入内线,合计在外线出手了30记三分;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把球传向外线那些手感并不好的射手。
但接下来,我要讲讲这场比赛的“积极部分”:
那就是,即便在这种出手分布极度不利的局面下,但湖人三核本场最终还是完成了相当出色的“回应”——勇士给什么,我就拿什么。
勇士逼迫湖人向对侧做大范围横传球,他们能精准的完成“制导”;勇士逼迫他们出手持球三分,小里和勒布朗投进了14记三分;弱侧的三分射手手感不佳?那就将三核之一布置在弱侧。
卢卡、勒布朗、里夫斯本场展现了其惊人的全面性,即便勇士“机关算尽”,也依旧被湖人打成了非常多的回合:
湖人本场第一个回合,詹姆斯要波杰姆斯基错位,巴特勒放空弱侧留在强侧协防,但詹姆斯利用传球视野找到底角里夫斯三分命中。
八村错位单打库里,吸引夹击后分球底角里夫斯空位三分再中。
八村连续两个回合点名库里,这回勇士在是否要夹击上犹豫了,八村中投命中。
湖人打stack,卢卡点名波斯特,强行杀框造犯规。
詹姆斯点名库里,库里试图将詹姆斯交给追梦打peel switch,但是勒布朗找到了切入的八村造成犯规。
里夫斯成功点名库里,突破吸引协防,阅读勇士轮转分底角东契奇再转移45度文森特三分命中。
八村低位再打库里,勇士双人包夹,八村阅读协防轮转,传球弧顶詹姆斯三分命中。
詹姆斯点名库里,阅读格林的收缩协防,分底角八村垒攻击close out打成。
东契奇借掩护卷切点名库里,勇士包夹,东契奇阅读防守回传詹姆斯——勇士轮转到位,但詹姆斯还是投中。
八村转换早期进攻,抓库里错位打进。
詹姆斯成功点名库里,阅读勇士的包夹,助攻八村扣篮。
小里点名库里,三分命中。
再次点名库里命中三分。
诸位,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即便是勇士这样练了十年“拒绝点名”的球队,也不能在比赛中完全避免对手点到自己的防守弱环。
那么对于只练了pre-switch/peel-switch不到两个月的湖人,我们又有什么好苛责的呢?
事实上,在复盘和查阅数据后,我非常神奇的发现——本场比赛,勇士队的阵地战效率为百回合106.7分;竟然还要低于湖人的百回合111.9分。
那么湖人为什么输球呢?其实就一个原因。而且非常非常的直观——丢前场篮板。
别看两队本场的前场篮板是14:14平,但勇士的前场篮板转化得分率把湖人完爆了:勇士本场通过二次进攻得了23分——湖人防守好的前提是阵型稳固,在阵型散乱时就容易犯错,而勇士今天二次进攻的把握度高到不可思议——在“杂项”上的疯狂失血,才是湖人真正的败因。
(当然,勇士赢球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抢到了更多防守篮板”——在巴特勒到来后,他们的许多底层逻辑改变了,虽然这一场巴特勒只有十分,但实际在场却无处不在)
整体而言,湖人本场阵地战的防守效率和“被点名”的防守成功率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是因为卢卡经常被一步过所以观感糟糕,留下了湖人一直在帮他“擦屁股”的印象——但此前没有东契奇的时候,库里本赛季对阵湖人也分别得到过37、38分。而波杰姆斯基的得分几乎完全与“点名”无关。就像我开头所说的一样——我们常说胜利会掩盖问题。但昨天,其实是一场被失利掩盖了进步的比赛。
比起对阵魔术、对阵公牛、对阵灰熊,我对于湖人昨天的调整是比较满意的——他们面对更强、更有经验、更克制自己的对手,并没有像想象中一样崩溃,而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诸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宏观上来看,勇士是全明星后联盟表现最好的三支球队之一——和绿军一样,都是17胜4负,81%胜率。净效率也是联盟第二。
输给勇士,没有什么好“丢人”的,也无需“分锅”。归根结底,这次交手只是一次“检验”、一次“试探”——既帮助湖人“知己”,也帮助湖人“知彼”。
明白了自己输在哪,然后下一次努力赢回来,这不正是体育运动的魅力吗?
创作不易,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帮忙点点关注和推荐,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陈深的十日谈
hsrell
· 广东失利固然可惜,但不能就此将所有闪光点掩盖。好贴支持
你好明天love
· 湖北陈深的帖子一直都是这样,但慢慢就会有流量了。现在的帖子动不动就是几百留言,以前都是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