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维斯塔潘铃鹿夺冠背后的秘密

avatar
关注

日本大奖赛呈现了一个非常不同寻常的周末,维斯塔潘在排位赛和正赛中都展现了压倒性的优势,领先于两辆迈凯伦赛车,而迈凯伦原本被视为本周末的最大热门。红牛在周五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采用了较低下压力的设定,这一决定最终在比赛中收到了回报。让我们来试着理解其中的原因。

红牛迎来赛季首次“小型”升级

在日本站,红牛带来了本赛季首次的小幅升级,包括新的引擎盖,以及后悬挂罩和后刹车导管的细微调整。关于引擎盖的变化,其尺寸被进一步缩小。正如下图所示,位于车尾的出风口——直接将气流引向尾翼的区域——在高度和宽度上都被缩小了(如黄色箭头所示)。这一新设计的目的是提升赛车的空气动力效率,改善尾翼下方气流的质量。此外,为应对铃鹿站比赛期间的低气温,引擎盖两侧原本用于散热的通风口也被取消了(浅蓝色箭头所示)。这一决策不仅适应了当时的低温环境,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RB21的整体效率。更贴合的车身罩让空气沿整车流动更加顺畅,从而提高了整车的气动效率。红牛首席工程师保罗·莫纳汉在周五也强调了这一点:“我们只是试图做一个小幅的优化,让整体表现稍有提升。这种设计带来了小幅的冷却改善,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让赛车的散热开口更小,从而对尾翼的气动性能干扰更少。”另一个升级则是对后悬挂和刹车导管的细节调整:如图所示,推杆连接部分采用了新的整流罩设计,其造型比前一版本更为线性,原先中部略带弧形的设计被简化为更平直的形式(橙色箭头)。

此外,粉色箭头标示了在吸入刹车导管空气的垂直碳板上新增的气流分流片。这些小翼可以引导更多空气进入刹车导管,从而改善后轮毂的冷却效果(也间接帮助轮胎散热)。顶部的粉色箭头显示,最新的分流片末端拥有更明显的上翘弯曲,目的就是进一步优化气流路径。不过,这些调整属于非常细微的改动,更多是与引擎盖的改进相互配合,其对赛车性能的直接提升较小。莫纳汉还指出,他们的目标是提高赛车的稳定性,让车手更容易发挥出赛车的全部潜力:“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套升级中再榨出一点速度,提升稳定性,让车手驾驶起来更顺手。”

周五与周六的惊天逆转尽管搭载了新升级部件,但RB21赛车在周五铃鹿赛道的表现却异常挣扎:FP1练习赛中,维斯塔潘的赛车在慢弯出弯和第一计时段"S弯"频繁出现严重尾部滑动,荷兰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才能保持赛车在线。这种尾部抓地力缺失主要源于转向不足——红牛为角田裕毅提供了中性平衡的初始调校,但这显然不适合卫冕冠军的驾驶风格。赛车在高速弯和慢速弯都呈现转向不足,一旦踩下油门又会立即转为过度转向。有趣的是,这种设定却让角田在首练中仅落后维斯塔潘0.1秒。然而妥协的调校代价惨重:RB21在软胎排位模拟圈(FP1慢0.516秒)和长距离节奏中全面溃败,即便使用软胎,维斯塔潘的平均圈速仍比诺里斯慢约1秒。失衡的赛车甚至动摇了维斯塔潘的驾驶信心,他在周五赛后向F1TV坦言:"很难做出完美单圈。这条赛道需要绝对的信心和全力投入,但现在我完全找不到这种感觉。"为此红牛工程师彻夜未眠,他们一方面在米尔顿凯恩斯工厂的模拟器中对比测试数据,另一方面在赛道现场进行针对性调整。这些努力在周六清晨迎来回报:RB21突然脱胎换骨,不仅整体速度大幅提升,过弯时前端的犀利程度更是完美契合维斯塔潘的驾驶风格。这种蜕变与低阻设定的精妙运用密不可分——周五两位车手都使用澳大利亚站同款低阻尾翼+梁翼组合(下图红箭头),但在遭遇速度困境后,从FP3开始只有维斯塔潘坚持原方案,角田则改用高阻尾翼+低阻梁翼的混搭配置(蓝箭头)。

红牛的目标是为维斯塔潘打造一辆能充分利用铃鹿赛道新铺装路面的高抓地力(尤其在第一计时段)和排位赛软胎优势的赛车,从而争取最佳发车位置。实际证明,这套高效调校方案与强化前端的组合让RB21在全赛道所向披靡:第一计时段的新沥青路面在高速弯提供惊人抓地力,即便采用低下压力设定仍能保持稳定;而在第二、三计时段,卓越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弥补了慢弯出弯牵引力的不足,使维斯塔潘能在所有直道所向披靡。当这些技术优势遇上维斯塔潘的巅峰状态,最终缔造了周六排位赛的奇迹——荷兰人以0.012秒的微弱优势力压诺里斯,首夺铃鹿杆位。维斯塔潘在赛后采访中道出了这场技术博弈的精髓:"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案来平衡赛车,这确实是个挑战。即便到了排位赛,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不过在轻油单圈冲刺时,有些缺陷是可以被暂时掩盖的。"

维斯塔潘成功的背后原因

红牛在日本站选择优先考虑排位赛而非正赛,是有其明确战略意图的:在像铃鹿这样赛道狭窄、超车困难(仅有一个DRS区)的赛道上,排位成绩极为关键。

今年,几项因素让排位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第一赛段的新铺沥青、比赛期间极低的气温、以及上午降雨导致的赛道缺乏橡胶铺层使得赛道拥有极高的抓地力,但对轮胎的磨损极低,这让周日的正赛几乎没有出现明显的轮胎衰退现象。

因此,红牛为维斯塔潘采用的低下压力设定,虽然初衷是为了排位赛,但在正赛中同样收到了成效,原因如下:

  • 首先,杆位使维斯塔潘得以从清洁空气中起步,这在轮胎管理上带来了巨大优势;

  • 新铺的沥青提供了高抓地力和低磨损,这对轻载设定(如红牛的设定)更加有利;

  • 低轮胎磨损意味着即使RB21在轮胎管理方面不如迈凯伦,也能保持与MCL39相近的比赛节奏,这与赛季前两站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正如迈凯伦车队领队斯特拉赛后所指出:“新沥青让铃鹿的特性完全改变了,如今轮胎衰退非常低。如果采取相同策略,想要超车必须快上7到8个十分之一,这使得诺里斯或皮亚斯特里几乎不可能对维斯塔潘发起进攻。”

RB21的高效率让维斯塔潘在第二和第三赛段中相较两辆迈凯伦有优势,尤其在直线和牵引区(11号弯和17号弯出弯)表现更强。维斯塔潘在赛后也表示,这些因素帮助他领先于迈凯伦:“我确实觉得赛道较低的温度帮助了我们一些,轮胎不过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昨天的排位,拿到杆位,因为在这条赛道上真的很难追车。”

总的来说,红牛通过周六做出的完美战略和设定选择,成功赢得了日本大奖赛——这让维斯塔潘从杆位出发一路领先至终点。这次胜利同样要归功于这位四届世界冠军,他再次证明了:在现代F1中,优秀的车手在拥有一辆好车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下一站巴林大奖赛预计将回归正常的性能格局,但这也将是观察各车队首次“正式升级”的好机会,值得重点分析这些升级将如何影响整体竞争力。

发布于上海阅读 832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我的朋友很少2013

· 广西

“压倒性优势”

亮了(22)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無量空处

· 湖北

压倒性优势吗?有意思

亮了(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