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2024年年终TOP50大赛积分统计看时代竞争强度
1.说明
本文旨在为评价2000年~2024年一共25年的ATP竞争强度提供一种参考,通过分析年终TOP50在当年大赛中获得的总积分来评价实力。所谓的大赛(big title)最初只包括四大满贯+年终总决赛+九大师赛,2019年以后至今奥运会也被包含在内。本文不考虑500赛、250赛及各项赛事的资格赛积分,戴维斯杯、ATP杯、联合杯等团体赛也不考虑,原因之一是这些比赛往往不能保证高手悉数参赛。
当然你也可以质疑认为三盘制的比赛不该和大满贯相提并论,但是至少费德勒不喜欢人们认为大满贯才重要,认为大多数时间选手在打的是ATP巡回赛。
另外,之所以从2000年起算,是因为2000年以前积分系统和现在有比较大的差异。
ATP排名系统在1973年创立,而1973年以前只有年终的主观排名榜单,由网球作家、广播员、前球员以及各国协会编制,他们各自评选出赛季的第一名和前十名,但从未达成共识。
以1970年为例,wiki的Top ten ranked male tennis players (1912–1972)页面给出的当时的各项主观排名。9份排名里5份将第一颁给纽康姆,3份是罗斯威尔,还有1份是拉沃尔。而当年三人的四大满贯成绩是纽康姆澳网八强、温网冠军、美网四强,罗斯威尔是温网亚军、美网冠军(是男子网球最年长大满贯冠军),拉沃尔在温美都是第四轮出局。即使到了公开赛年代,顶尖选手也会为了钱去打奖金丰厚的邀请赛,而不是四大满贯全勤。
根据wikiATP单打排名第一选手列表页的说明,ATP排名系统经历了以下主要变迁:
①1973—1982年:ATP平均排名系统(ATP ranking's average system)。平均排名是指当时算平均积分定排名,你的积分要除以除以你的参赛数量(不满12场按12场计算)。
ATP认识到“平均制”存在两个主要缺陷。首先,球员可以选择待在家中不参赛,让前一年的糟糕成绩自动失效,从而在不打比赛的情况下排名上升;其次,一位顶尖球员如果参加一个小型赛事(也许是为了增加比赛经验或为即将到来的大型赛事做准备),即便赢得比赛,由于其平均分数过高,反而可能导致排名下降。总体而言,这种制度并不鼓励球员在除自己擅长场地以外的环境中参赛。
1977年维拉斯拿下了包括澳网亚军、法网冠军、美网冠军在内的16个冠军,还创造了46连胜的公开赛连胜纪录并保持至今。但当年的ATP年终第一是全年没有大满贯冠军的康纳斯,他全年仅有8个冠军。平均制对维拉斯那高强度的比赛安排予以惩罚,2017年,维拉斯情绪激动地说道:“我一直在赢,但始终无法迈向世界第一。这个系统根本没帮到我。”有人甚至要求过ATP“追认”维拉斯的世界第一。
②1983—1989年:ATP平均排名制,击败排名靠前的选手可获得奖励积分。
1983年ATP设立奖励积分用以奖励击败种子选手。奖金积分根据被击败球员的排名来计算——最初是针对前75名,后扩展至前150名。无论在哪一轮比赛,击败排名靠前的球员都会获得积分。
顶尖球员普遍厌恶奖金积分,他们认为这不仅为自己头上加上了“悬赏”,还增加了在大型赛事中捍卫高分的压力。奖励积分制度一直延续到1999赛季。
此外当时的赛事按奖金分星级,巡回赛如果奖金高,积分甚至高于大满贯。1982-1989年,四大满贯的积分分配不再统一,而是完全取决于奖金高低,比如1989年温网因为总奖金达到270万美元,冠军积分就达到400分,当年法网和美网总奖金均为250万美元,冠军积分是380分,而那年澳网因为总奖金只有130万美元,冠军积分也只有可怜的260分。而且不只是四大满贯,当1988年“第五大满贯”迈阿密站提供了120万美元总奖金时,该站冠军积分就临时上涨到250分,甚至比奖金偏低的1985年法网(240分)以及1984年温网(230分)还要高。
③1990—1999年:“14项最佳”排名制,即选手在各项赛事中取得的14场最佳成绩。
对于那些凭借相对较少的比赛就能保持高平均分的顶尖选手来说,多打比赛反而有稀释平均分的风险,因而失去了参赛的动力。结果是,超级巨星们纷纷被高额奖金的表演赛所吸引。
整个90年代,ATP排名采用了“最佳14制”。摒弃了积分平均的做法,改为规定必须参加更多赛事(由12增加到14场),并且只有这14场比赛的成绩计入总分。球员们可以抛弃某场比赛的不佳表现,打的场次越多,就能挑选出更优的成绩计入排名。
“最佳14制”的问题是没有突出大满贯的重要性,1990年埃德伯格在法网和美网都是一轮游,然而这两项大满贯的成绩却没被计入他的年终积分中。
尽管桑普拉斯是德约科维奇之前年终世界第一次数纪录的保持者(1993-1998六连),但他很不喜欢这个积分制度,曾嘲讽说“仅仅因为你在电脑上排名第一,并不代表你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球员。”另一位世界第一阿加西则表示:“在我看来,排名系统就像给职业高尔夫选手补救机会一样。他们可以打出一个糟糕的球,然后说‘算了,不算这一杆;但如果打出更好的就算在内’。”
“最佳14制”还使得场地专家能够在自己擅长的场地上迅速积累大部分排名积分。1996年初,托马斯·穆斯特凭借在红土场上的统治地位,一举登顶。那位奥地利猛将于1995年赢得了12项赛事,其中11项是在红土上取得的。桑普拉斯曾对《洛杉矶时报》表示:“我觉得托马斯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红土球员。但至于他是否能被称为最好的球员……我还是半信半疑。”穆斯特则因受到其他世界第一的批评而抗议道:这个系统就是这样的……这不是我在超市里买的积分。”
有人认为,1999赛季——当时桑普拉斯、莫亚、卡菲尔尼科夫、阿加西和拉弗特这五位选手同时争夺世界第一——让人们对排名系统产生了极大不信任。到底是激烈的顶级对决,还是顶楼旋转门?“最佳14制”稀释了成为世界第一这一成就的含金量。如果一个赛季中世界第一的宝座可以更换八次,这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④2000—2008年:“18项最佳”排名制,即选手在各项赛事中取得的18场最佳成绩。
2000年,ATP排名系统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14项最佳”改为“18项最佳”,同时要求四大满贯和九大师赛强制计分。ATP还改动了各项赛事的积分数值,根据若干网球网站如openerarankings.com的记载,以前的赛事积分和奖金有关,级别划分的很细,分值也不像今天一样是5或10的倍数。1990年赛事的积分分配如下图所示。
2000~2008年的积分系统如下图所示。需要说明一下,今天的500赛在2000~2008年叫黄金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叫冠军赛,今天的250赛在2000~2008年叫国际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叫世界赛。此时的不同500赛、250赛的积分系统依然有差异,但是不同大满贯、不同大师赛的积分是固定的。
可以看到1999年选手的分数末位还是五花八门(有奖励分和赛制积分末位本就五花八门等两个原因),2000年以后都是5或0了。
⑤2009—2019年:18站最佳“新积分标准”。
2009年积分改革,所有赛事的冠军积分翻倍,其他轮次的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弱化。大师赛对去年年终的高排名选手强制参赛,除非因ATP认可的伤病退赛否则予以处罚。18场最佳包括4大满贯、8强制大师赛和6站其他成绩最好的巡回赛(须打4站500赛且必须有一站在美网后,戴维斯杯积分)。参加年终总决赛的可以额外计入积分(相当于19站最佳)。
⑥2020—2021年:受到大流行影响,2020年8月23日至2021年8月9日临时使用“24个月最佳”排名制(其中3月23日至8月23日的排名冻结,不计入周数累计)。
⑦2022年—至今:自2021年8月起恢复以往的52周排名系统。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的ATP积分系统实质没有太大变化,09年只是翻倍,不同时代对不同轮次的积分有细微调整,拿大满贯亚军为例,2000~2008年是700分,相当于现在的1400分,而2009~2023年是1200分,2024年以后变成了1300分。本文对2000~2024年年终TOP50当年大赛积分按照最新的规则统一进行了换算,奥运会则按2012年的积分换算。
2.原始统计表
以2007年费德勒为例,当年费德勒四大满贯成绩分别为澳温美冠军(2000*3=6000分)+法网亚军(1300分),年终小组赛输一场后夺冠1300分,九大师赛中96签的阳光双赛分别是R64(30分)和R16(100分),其余七站是两冠三亚两R16(1000*2+650*3+100*2=4150分),合计7300+1300+130+4150=12880分。其余数据均可验证。
3.大赛赛制变动情况说明
跨年份比较涉及赛制问题。首先说明一下近25年大赛赛制的改动情况。
①四大满贯改动不大,近25年改动最大的要数温网,2002年~2019年温网使用以草地赛事为主的种子排名体系,以及决胜盘6-6后的决胜赛制,早期只有美网抢七而澳法温都是长盘,2019年澳网改抢十,法网依旧长盘,温网改为长盘至12-12后抢七,美网依旧抢七,到2022年开始四大满贯统一为抢十。总体而言对积分系统的影响不大。
②年终总决赛(前身为大师杯)2000~2002年是室内硬地,2003~2004年是室外硬地,2005年是地毯,2006年至今为室内硬地;2000~2006年决赛为五盘制,2007年至今决赛改为三盘制。
③大师赛的问题就比较多了,主办方、场地、签表数、五盘制还是三盘制的变化都有。
首先是主办方和场地,总体而言大师赛的红土和硬地(含地毯)比例为3:6,25年内印第安维尔斯、迈阿密、蒙特卡洛、罗马、罗杰斯杯、辛辛那提、巴黎不变;2000~2001年斯图加特室内硬地,到2002~2008年改为马德里室内硬地,2009年至今改为上海室外硬地;2000~2008年汉堡室外红土,到2009年改为马德里室外红土;2000~2006年巴黎为室内地毯,2007年以后改为室内硬地。
其次,签表数也有变化,对低轮次的积分有影响:
印第安维尔斯在2000~2003年是64签,任何人夺冠都是打6轮;2004年以后是96签,一共7轮,前32号种子首轮轮空。
迈阿密一直是96签,一共7轮,前32号种子首轮轮空。
蒙特卡洛2000~2006年是64签,任何人夺冠都是打6轮,2007年以后是56签,一共6轮,前8号种子首轮轮空。
红土马德里(前身为汉堡)2000~2006年是64签,任何人夺冠都是打6轮,2007~2022年是56签,一共6轮,前8号种子首轮轮空;2023年以后是96签,一共7轮,前32号种子首轮轮空。
罗马同上。
罗杰斯杯2000~2006年是64签,任何人夺冠都是打6轮,2007至今多数时间是56签,一共6轮,前8号种子首轮轮空,2012年和2021年均改为48签,一共6轮,前16号种子首轮轮空。
辛辛那提2000~2006年是64签,任何人夺冠都是打6轮,2007年以后是56签,一共6轮,前8号种子首轮轮空。
上海(前身为室内硬地马德里和室内硬地斯图加特)2000~2008年是48签,一共6轮,前16号种子首轮轮空;2009~2019年是56签,一共6轮,前8号种子首轮轮空;2021~2022年连续停办;2023年以后是96签,一共7轮,前32号种子首轮轮空。
巴黎2000~2019年为48签,一共6轮,前16号种子首轮轮空;2020年至今为56签,一共6轮,前8号种子首轮轮空。
最后是决赛赛制,过去九站大师赛决赛是打五盘制还是三盘制并不固定,自1990年大师赛创办以来:
印第安维尔斯:从1990年到2006年决赛为五盘,2007年至今为三盘;
迈阿密:除去1992/1993/2003三年为三盘外,从1990年到2007年决赛均为五盘,2008年至今为三盘;
蒙特卡洛:从1990年到2006年决赛为五盘,2007年至今为三盘;
汉堡-红土马德里:从1990年到2006年决赛为五盘,2007年至今为三盘;
罗马:从1990年到2006年决赛为五盘,2007年至今为三盘;
罗杰斯杯:从1990年至今为三盘;
辛辛那提:同上。
斯德尔哥摩-埃森-斯图加特-室内硬地马德里-上海:从1990年到2006年决赛为五盘,2007年至今为三盘;
巴黎大师赛:同上。
可以看到北美秋季硬地的罗杰斯杯和辛辛那提长期是决赛三盘,印第安维尔斯、蒙特卡洛、马德里、罗马、上海、巴黎等6站前期是五盘,07年至今改为三盘,迈阿密虽然长期是五盘,06年以前也有三年改为三盘过,改三盘的时间也比其他几站大师赛晚了一年。
④奥运的问题是只有2004~2012连续三届的奥运有积分,04/08的奥运积分相对较多,例如冠军有400分(相当于09年以后得800分),12年的冠军只有750分。在跨年度比较时会去掉奥运的积分。
4.跨年份比较
首先给出2000~2024年各层次球员当年大赛积分总和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2020~2022年三年受大流行影响,2020年缺温网和六站大师赛,2021年和2022年缺上海大师赛。在这种比较方式下,2020跨年度比较自然是稳稳垫底。
为方便排序给出各层次积分和的降序排列形式,列出各层次的前十名。
TOP1:2015德约科维奇>2006费德勒>2007费德勒>2011德约科维奇>2012德约科维奇>2010纳达尔>2013纳达尔>2016穆雷>2014德约科维奇>2023德约科维奇;
TOP2:2015德约穆雷>2016穆雷德约>2013纳豆德约>2007费牛纳豆>2011德约纳豆>2006费牛纳豆>2012德约费牛>2010纳豆费牛>2014德约费牛>2008纳豆费牛;
TOP3:2015德雷费>2011德纳费>2007费纳德>2016雷德拉>2012德费雷>2008纳费德>2013纳德稳>2009费纳德>2010纳费德>2014德费纳(德约科维奇100%参团率);
TOP5:2015>2011>2012>2013>2011>2014>2016>2010>2007>2010;
TOP10:2015>2009>2012>2013>2011>2014>2016>2010>2007>2018;
TOP20:2014>2009>2015>2016>2012>2011>2007>2013>2010>2024;(2015唯一没排在第一的层次)
TOP50:2015>2009>2013>2024>2016>2011>2014>2012>2010>2017。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2015年霸榜是因为当年德约太强,这个领头羊把总分带起来了。所以我又分段给出了积分统计。
No.2:2016德约科维奇>2013德约科维奇>2007纳达尔>2011纳达尔>2019德约科维奇>2010费德勒>2012费德勒>2017费德勒>2009纳达尔>2014费德勒;
No.3-5:2009>2011>2008>2012>2015>2003>2022>2010>2024>2018;
No.6-10:2014>2018>2001>2004>2013>2009>2006>2002>2000>2024;
No.11-20:2002>2022>2005>2017>2000>2014>2016>2024>2001>2023。
No.20-50:2003>2001>2017>2008>2002>2021>2004>2005>2024>2022。
小彩蛋:3~5名的数据统计,2020年缩水年居然没垫底,蒂姆梅总老费(老费当年大赛只打了澳网)一共才打了12站大赛,2006的劳模布雷克柳叔加起来打了40站,比2020年多了3倍还多,居然大赛积分还落后。倒数第三的2005年、倒数第四的2017年也没高多少,用了几倍的参赛数,积分还没2006年缩水赛季高。
当然还有人可能会说低层次段的选手积分高是因为前面高手拉胯了,不是自身实力强,反过来也有这种可能性。对此可以考虑比值法,各层次段的积分除以当年理论上TOP50大赛积分上限值减去上一层次段的总积分来考量。意为前面的人把好地方占了,剩下的地方你能占据多少?
积分上限值是TOP50包揽当年32强以及18个64强席位。
大满贯是2000+1300+2*800+4*400+8*200+16*100+18*50=10600分;
年终总决赛是200*2*3*2+400+500=3300分;
大师赛统一按56签计算,1000+650+2*400+4*200+8*100+16*50+18*10=5030分;
所以单赛季TOP50大赛积分理论上限值约为10600*4+3300+5030*9=90970分。由此得到下表。
六个层次综合排序下,选手大赛发挥水平前十年是2015>2009>2012>2014>2016>2007>2010>2011>2013>2024>2023>2008>2019>2017>2018>2006>2005>2002>2003>2001>2000>2022>2020。
5.大师赛参赛积极性问题
有一些人可能会说哎呀以前大师赛打六轮,决赛还打五盘太累了。如前所述,北美秋季两站决赛长期都是三盘制,而美网后两站硬地大师赛在09年以前还是48签,之后变56签甚至更多签位,反而是改制后更累了。
关于参赛积极性的问题,我统计了2000~2009年以及2015年TOP50每年的大师赛参赛数。
可以看到虽然2004~2006连续三年TOP10乃至TOP20选手的大师赛参赛数是倒数的,但是06年和之前论证的最强一年2015年比差距并不大;而2002年、2007年选手参赛甚至比新规第一年的2009年还要积极。
而且就算我们试图“补足”TOP选手的大师赛出场数,并把当季非top选手的大师赛最高积分“算到”TOP选手的积分里以2007年为标准:
2004年TOP20选手补17站,合计5900分,当年TOP20选手大赛积分56150分,补足后为62050分,排在近25年里第13位;
2005年TOP20选手补18站,合计5200分,当年TOP20选手大赛积分59420分,补足后为64620分,排在近25年里第9位;
2006年TOP20选手补18站,合计5500分,当年TOP20选手大赛积分60380分,补足后为65880分,排在近25年里第4名。
拿这种假设的上限值去比较,会发现2004~2006年的整体竞争水平依然不是最高的,即使是2006年依然和2015年有较大差距。这就说明大师赛参赛数低不是大赛积分低的主要原因,参赛数已经加得比2009和2015年还要多了。主要原因应该是当时的TOP20选手水平不足,已参赛的比赛走得不够远。
如果将参赛数进一步砍到2015年水平,2004~2006年的积分上限值为58650、62320、63280分,分列第18名、第13名、第10名,进前十都很勉强。
所谓决赛三盘制还是五盘制也影响不大,这三年里只有4个TOP20以外选手是在2007年以前实行决赛五盘制的大师赛中闯入决赛的,你都没打进决赛,三盘制和五盘制和你没关系啊。
6.以前的选手很多是偏科怪不好打的问题
还有人认为是以前的选手偏科生多,只在自己擅长的场地有竞争力,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紧接着2004~2006年的2007年和2009年的TOP选手大赛积分一下子提高了那么多,2007年TOP10积分比三年里最高的2006年提高了4460分,TOP20总积分比三年里最高的2006年提高了4000分,2009年更在2007年之上。难道偏科怪们2007年开始销声匿迹了,TOP选手全变成全场地高手了?
2006年和2007年相比,费德勒、纳达尔、达维登科、布雷克、柳比契奇、罗迪克、罗布雷多、纳尔班迪安、冈萨雷斯、哈斯、巴格达蒂斯、伯蒂奇、费雷尔、德约科维奇、穆雷、加斯奎特一共16位都在当年TOP20之中,难道短短1年内这16人技术就突飞猛进了?
7.按大赛积分重新排序后的统计
如果只按大赛积分(去掉奥运会)重新对年终前50进行排序,则得到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TOP5:2015>2011>2012>2009>2008>2016>2013>2007>2010>2014;
TOP10:2015>2009>2012>2011>2013>2014>2010>2016>2007>2018;
TOP20:2009>2014>2015>2016>2012>2011>2007>2013>2010>2018;
No.6-10:2018>2014>2001>2009>2013>2002>2004>2024>2023>2005;
No.11-20:2002>2017>2001>2022>2014>2024>2016>2005>2023>2003。
依然能够验证07-16算是TOP选手水平最高的十年。
8.一些结论以及待改进之处
①在本文的大赛积分统计尺度下,竞争最激烈的年份段主要是2007+2009~2016年这九年,为了连贯性也可以把2008纳入进来。
在这2007~2016十年里德约拿到了12大满贯5年终30大师赛一共47个大赛冠军,纳达尔拿到了12大满贯22大师1奥运一共35个大赛冠军,费德勒拿到了8大满贯3年终12大师一共23个大赛冠军,穆雷拿了3大满贯1年终14大师2奥运一共20个大赛冠军。
四巨头包揽了其间142个大赛冠军里的125个,四巨头以外的球员成绩最好的是瓦林卡3满贯1大师一共4个大赛冠军。
②大师赛改制的影响没有那么大,虽然2004~2006年高手对大师赛参赛数量有一定欠缺,但依然可以认定即使参赛够数依然难以和其他水平较高的年份比。
③这套评价体系的缺陷在于纯看积分的话,比如2个大师赛冠军是否真的能抵1个大满贯冠军?休伊特2大满贯2年终2大师vs兹维列夫0大满贯2年终7大师1奥运,也就是5大师+1奥运能不能份量压过2满贯?
如果你说兹维列夫毕竟不是大满贯得主,那梅总如何呢?休伊特2大满贯2年终2大师vs梅总1满贯1年终5大师,1满贯1年终能否就力压3大师?
还有瓦林卡这样大满贯发挥比大师赛强的特例,瓦林卡3满贯1大师vs休伊特2大满贯2年终2大师,2年终1大师是否就强于1满贯?
以上还是只看冠军,那多少个亚军能抵1个冠军?从积分上看2个亚军要比1个冠军强,那单论澳网,5亚穆雷能否强于1冠瓦林卡?
当然也有办法避免这些争议,就是在大满贯、年终总决赛、大师赛、奥运会的荣誉都比你的主要竞争对手多,就像德约科维奇做到的那样。
④劳模球员,像以前的达维登科,现在的兹维列夫那样疯狂参赛(自2018年至今,除去2022年法网后赛季报销,他只缺席了2020罗马和2021罗杰斯杯两站大赛),的确可以在总积分上比赛场发挥更好但缺席了一些比赛的球员更有优势。正如2024年兹维列夫年终排名高于阿尔卡拉斯,大赛积分也多了400分,但又有多少人会认为兹维列夫的2024发挥比阿尔卡拉斯强?
ATP门面drug辛与脆皮鸭
· 上海03年是乱世的代表,04年去掉费德勒一样的乱,完全就是一人镇场。05年其实是休罗萨都有生涯前四的良好发挥,纳达尔崭露头角接过科里亚费雷罗的班统一红土,还能进攻硬地,竞争力很强的一年。而06年由于休伊特大伤陨落,萨芬拿到05澳以后精神退役,罗迪克手感不佳,纳达尔伤病影响龟缩红土,又回到04的一人遮羞的水时代了。07年德约和穆雷崛起,黄金年代的群豪开始发力,总算是走出乱世了。17~19三个老头还能盖着重要2000、1200、1000的盖子,但是后面720、600、500的分已经开始天魔乱舞了。22年是全面回归03年的一年,温网即使算分,也是新世纪最水第一。而23年竞争水平和20~25简直格格不入,德约、梅总、阿卡、辛纳、紫薇、西西的发挥直接把大分的格局整回了07年的样子,阿卡生涯最佳一年,梅总除了大赛决赛打不过吃了大量的大分,辛纳开始崛起,紫薇复出以后吃大分,西西最后的巅峰。24年的格局就是接近04年的格局,一个遮羞布下面天魔乱舞。唯一区别是投机的阿卡让外行以为还有个盖子。
蜗牛大叔在路上
· 北京厉害了,像看论文[虎扑表情-这就叫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