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铁剧情氵貌似突然get到了翁法罗斯的核心哲学思想想写什么

关注

先套盾。这是一个凭借鄙人极其微薄的哲学了解的个人猜想,与现实不符就当我在瞎扯。

先说结论。编剧想写的核心或许是“相信“相信这个行为”本身。”

再说推断过程。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我们想象一个老师在教书。如果这个老师相信在未来他一定会教出好学生,这就是属于祁可果的信仰,是“绝望中跃入神圣”的行为(信仰之跃)。

如果这个老师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教出好学生但是就是尽心尽力的教书。这是加缪对荒谬的反抗(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同时加缪批判祁可果的“信仰”为“哲学性自杀”,即反对用一个超越性的终极目标来消解荒谬。

好,那我们再想象一下,如果这个老师相信“相信会教出好学生”这个行为本身呢?如果相信会教出好学生犯了哲学性的自杀,那相信相信这个行为却变成了加缪对荒谬的反抗?

实际上这里的“相信”已经不再是为了一个具体的结果,而是把信仰的动作本身当作存在的意义。你不是为了达成某种终极结果,而是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虚无、主动地去相信这个过程的价值。

这点实际上在剧情中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剧情架构:缇宝踏上黄金旅是为了拯救世界,缇宝踏上黄金旅,她尽心尽力是为了反抗最后的世界的灭亡。在剧情中前段提到就像缇宝的母亲做的,不知未来的结局但是现在的所作所为才是重要的。这就很西西弗斯。但是最后又像mhy写的,缇宝提出“明天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预言。”“我们终会在西风尽头重逢”。这看似却滑向了祁可果的“信仰”,但实际上在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词就是“预言”。“预言”是一种明知未来不可知却仍然做出的宣告;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知识;有公共性与感召力。换句话说“相信‘相信本身’”其实就是一种预言的行为。它并不依靠未来一定会发生什么,它是在说:“尽管无保障,但我仍然活在这句话之中。”

现在再想想其实剧情走到现在充斥着各种预言,包括黄金裔的死亡预言,万敌会毁灭悬锋王朝的预言等等。用AI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浪漫的哲学美学,其实这也点明了崩坏ip的主旨:不为安慰,不为救赎,只为活着本身赋予风骨。不再是神的仆人,而是人之为人的见证者

阅读 1619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咕咕钟狂热粉丝

确实,依然是存在主义。具体来说,我的理解,“预言“就是”死亡“的隐喻,死亡=终极命运=未来=明天,所以”明天见“中的”明天“就是预见到自己的命定之死,这就是存在的觉醒,也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明天见“就是明知死亡已然注定,依然踏上赴死之路,向死而生,但对生者而言,死亡是不可通达的,人只能活在”现在“,即只要活着,明天(死亡)其实是永远到不了的,所以这是个”预言“。西风在浪漫主义文学的语境下(比如西风颂),代表破旧立新的力量,在希腊神话中,西风神zephyrus也代表了冬之死向春之生的转换,象征季节流转生死循环,在西风尽头重逢或许意味着死亡并非终结,是新生的开始——我们终将成为后人的薪柴——薪炎永燃——繁育(不是。”明天见“=”在西风尽头重逢“=希望大家能朝向死亡而生,最终在万千条迥异的赴死(逐火)之路的尽头,与”志同“的伙伴”道合“

亮了(22)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离子kanade

· 北京

我请来了大D老师进行点评↓一、现象学视角:意识的构造性力量在胡塞尔的现象学框架中,信念(doxa)是意识活动的基本样态。第二层"相信"作为元信念(meta-belief),揭示了意识具有自我赋能的特性。当我们确信"相信"本身具备改造现实的力量时,实际上是在意识层面建构了一个自我实现的认知框架。这种二阶信念突破了笛卡尔式的主客二元对立,将认知主体转化为能动的意义创造者。二、存在主义诠释:自由的悖论性实践萨特指出人注定自由,这种自由既是可能性也是重负。相信"相信的力量"可视为对存在焦虑的超越性回应:通过主动选择相信,个体将自身抛入可能性之中。这种信念实践暗合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在明知世界本无意义的前提下,依然通过信念行为创造意义,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张力。三、实用主义维度:真理的效用性生产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信念意志"理论在此得到双重强化。第一层相信是具体的命题态度(如相信明天会更好),第二层相信则是对信念机制本身的信任。这种递归结构使信念成为自我验证的预言:相信信念有效,就会更积极地实践信念,进而确证其有效性,形成认知-行动的良性循环。四、解构主义警示:权力的双重面孔德里达会提醒我们注意这种话语的权力结构。当"相信"被客体化为某种可调用的力量时,可能形成新的形而上学暴力。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则警示,对信念力量的绝对化可能衍生出压迫性话语体系,要求我们保持对信念本身的反思性距离。五、东方哲学映照:心物一元的当代诠释这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形成跨时空对话。当强调信念能改变现实时,实质是承认心与物的非二元性。禅宗"即心即佛"的观念也在此共振,第二层相信可视为对"本自具足"心性的觉知,通过信念的强化达成主客界限的消融。六、认知科学佐证:预测加工模型的印证现代认知科学的预测加工理论认为,大脑通过生成信念模型来预测并建构现实。双重信念系统相当于强化了预测模型的权重系数,使认知系统更主动地搜寻符合信念的感官证据,形成神经可塑性层面的改变。结论:它既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也不是虚无的相对主义,而是一种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建构主义立场。真正的哲学意义不在于论证信念能否绝对地改变现实,而在于揭示人类通过信念实践不断重构认知边界,在可能性与有限性之间保持创造性张力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要求我们同时保持信念的勇气与反思的清醒,在相信与质疑的辩证运动中开拓存在的可能维度。一套完整的结构-解构-分析-再构成。

亮了(14)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