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训的问题根本没有改变

关注

很多年前就说中国青训最大的问题就是急功近利,到现在这一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现在的中国足球可以说是极度的急功近利了。

在当前的青训环境中,不论是青训机构、网红教练、地方梯队,还是足校,几乎都在围绕一个核心目标——成绩。青训机构为了招生宣传,必须打出所谓“冠军战绩”的招牌;一些自媒体带队的网红,为了博取流量,也不断晒出“带队夺冠”“小球王养成”等噱头;梯队教练则更是与自己的前途晋升挂钩,只有带出成绩,才可能被俱乐部、足协看中。于是,整个青训系统就变成了一场围绕成绩的竞赛,而忽视了青训的本质——为未来培养有潜力的球员。

为了拿成绩,不少青训队伍从娃娃抓起时就违背了足球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选快不选准”成为常态:早熟、身体条件出众的孩子更容易在比赛中压制同龄人,自然成为“重点培养对象”;而那些技术好、球感佳、但身体晚发育的真正“潜力股”,却常常被忽视甚至淘汰。这种短视的选材方式直接抹杀了大量真正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孩子。

更严重的是,在技术训练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倾向。为追求短期胜利,不少队伍完全忽视基础传控训练,转而采用简单粗暴的“开大脚”打法——后场直接起高球找前锋,全靠身体对抗和速度解决问题。这种打法确实在低年龄组中容易见效,但对于球员技术、战术理解和足球智商的成长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如今的网络环境也在进一步加剧这种功利化倾向。原本孩子踢球最重要的是通过比赛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积累经验、打磨技术。可是现在,整个舆论场也在向“胜负论”倾斜,甚至孩子踢个热身赛都被要求必须赢球,输球就是失败,教练就要“背锅”。更离谱的是,哪怕只是几场不痛不痒的热身赛,如果输了,教练就有可能在网络上遭遇网暴,被扣上“水平不行”“不会带队”的帽子。在这种极度焦虑、急于求成的舆论环境下,谁还敢大胆试错、允许球员成长?

这种“以输为耻”的病态心理,也直接体现在我们青训的战绩曲线上,越小年龄组,成绩越耀眼,越往上走,越无法竞争。你看我们的U10、U11球队,经常能“吊打日本”“碾压欧洲”,仿佛未来可期。但等到了U16、U20出成绩的时候,别说欧洲踢不过,连亚洲的对手都打不赢了。这时才发现——别人一直在进步,我们却早早耗尽了潜力。

为什么?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选了那些“早熟球员”,靠身体赢球,却缺乏技术和战术的积累。等到别人真正发育成熟、技术打法逐渐成型的时候,我们的优势早已消失,反而处处被动。相比之下,像日本、欧洲国家,更注重长期技术培养和系统训练,哪怕在低年龄段输球也毫不在意,只要球员在正确成长的轨道上。所以他们在成年组真正爆发。

归根结底,青训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太多的中国青训从业者和家长,把成绩当作唯一指标,却忘了真正的目标是培养能踢出未来的球员。如果我们不尽快扭转这股急功近利的风气,中国足球的“黄金一代”永远只会存在于U10和某些网红的视频里,而球迷只能一次一次吹着“下一届更牛逼”的循环里。

阅读 417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球迷1997

· 广东

你真的有看过青训比赛吗?还是说在网上看到两条评论就说出这种话?

亮了(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