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工团·石匠译站]25年选秀观察:托米斯拉夫-伊维希奇——定位清晰的空间型内线
(作者:Maxwell Baumach)
本文旨在评估托米斯拉夫-伊维希奇,以及他通往2025年NBA选秀的道路和可能在NBA的角色定位。
在评估球员时,笔者喜欢问自己:“这名球员是否有着清晰的NBA角色定位?”假使有一名身高6-8(2.03米)的内线球员,善于终结和封盖,但持球能力平平且无法拉开空间。或许他有时能够换防,但并不具备破坏性的外线防守。这样的球员的NBA前景如何?你大概率需要搭配一名既能投篮又能护筐的大个子来弥补他在攻防两端的短板——但这样的大个子本身就是稀缺资源。此外,你还需要在其他位置上的配备投篮火力。NBA教练会为一名出了终结以外其他方面缺乏威胁的4号位而牺牲空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类球员的NBA前景充满了迷雾。
相反,有些球员的NBA角色定位前景则要清晰的多。正因如此,笔者认为伊利诺伊大学身高7-1(2.16米)的大一新生托米斯拉夫-伊维希奇是今年选秀中最被低估的球员之一。以下将深入解析笔者为何看好他部分技术特质的可塑性,以及为何他的短板可能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糟糕。
在2025年NBA选秀中,托米斯拉夫-伊维希奇的进攻价值点或许是最被严重低估的存在。他的技术真的真的很不错,而这一点可能尚未被充分认识到。先从投篮谈起。在过去的八年中,那些在NBA站稳脚跟的大个子球员,在选秀前赛季的三分出手频率的中位数是每百回合1.7次,命中率中位数是28.1%。而本赛季,托米斯拉夫每百回合出手了惊人的9.9次三分,命中率达到了35.7%。这不仅意味着作为一名内线,托米斯拉夫拥有致顶尖的射术,更罕见的是像他这样身材的球员能保持如此高的三分产量。毕竟,产量通常是未来效率的积极风向标——我们正在讨论的是一位顶级的“空间型五号位”新秀。
比赛录像进一步放大了这些数据的含金量。托米斯拉夫随时准备好了接球即投。他在接球前已做好手部准备和屈膝蓄力。他的出手速度也预示着他的投篮能无缝衔接上NBA的节奏。他无需通过大幅沉球调整投篮姿势,而能保持较高持球点,比绝大部分体型相同的球员更快地完成出手。再加上极高地投篮弧线,即使顶着投篮干扰也游刃有余。据Synergy统计,托米斯拉夫地大部分接球三分都被归为“受干扰”类别,而他仍能保持36.1%的命中率。
结合数据和影像,不仅有理由相信托米斯拉夫的投篮能够转化到更高级别的赛场,甚至应该被视为一种必然。试想这对NBA球队的意义:一名能够拉开空间的长人将极大提升阵容灵活性。如果你需要为一名防守型侧翼创造进攻空间,托米斯拉夫就是答案。此外,在现代中锋需要承担大量策应任务(如短挡拆、手递手、延误)的背景下,拥有一位能稳定命中三分的大个子,对迫使防守球员不敢收缩协防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真正的射手,托米斯拉夫能够吸引防守端的补防。更妙的是,他还有一手不错的传球,能够进一步放大上述优势。
托米斯拉夫上赛季的助攻率15.8%,助攻失误比1.41,两项数据在今年的新秀内线中均属顶级水准。当然,像基础的“低位包夹分球外线”他依然具备,但更令人兴奋的是他符合现代篮球需求的传球属性。他的短挡拆传球非常出色,既能找到弱侧的空位射手,也能为奋力切入的队友送出扣篮助攻。他擅长执行手递手战术,并且在战术执行中对场上局势有很好的洞察力,偶尔还能做出远超绝大多数长人的高级阅读令防守措手不及。他能在狭小空间内为空切队友输送击地传球,也能利用臂展创造有利的传球角度。简言之,NBA对中锋传球的一切要求,托米斯拉夫都能做到——并且失误很少。
最后谈到的是托米斯拉夫的内线终结。尽管技能包更偏外线,但他在内线的表现依然很出色。据Synergy统计,他本赛季阵地进攻的篮下终结率高达80.5%。身高臂展让他能够轻松完成挡拆顺下的扣篮和接高吊球完成终结。作为一名大个子,他在面对扑防时的控球也不错,展现了一定的自主创造机会的能力。此外,耐心、柔和的双手手感和低位脚步帮助他在非扣篮情况下也能得分。尽管这不是他比赛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但重要的是他能用其他方式来得分,能够在三分线内提供进攻输出。
对于托米斯拉夫最大的担忧在于他的防守是否能够达到NBA的要求。他的短板显而易见。首先,4.0%的封盖率对于五号位而言过低。那些“真正中锋”在如此低的封盖率下取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尽管伊利诺伊大学的防守体系更依赖Morez Johnson的护筐,但托米斯拉夫的数据理应更好。他并不是那种敏捷如猫,频繁换防到外线以至于远离篮下的球员。事实上他在空间移动中显得有些笨拙。因此,他更多出现在篮下。他最大的问题是,在面对突破时往往太晚才将手举起来。此外,他不够强壮,无法用胸膛压制小个球员。一旦被对手晃起,他很难很难迅速二次起跳回到防守位置。这里确实涉及到防守意识和身体条件双重问题。
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认为托米斯拉夫的防守能够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准。他对于比赛的理解很强。有时他会及时轮转换防破坏对手在内线的轻松得分机会。虽然在场上的扫荡速度并不快,但他通常知道该去哪里,并对诸如外围协防等基础概念有基本的理解。并不是在场上不知所措。在某些比赛中,他在沉退防守中很好地利用角度,阻止对手获得轻松的内线得分机会。无论是用他的身高臂长限制持球人推进,还是封堵给内线的传球角度,单凭这份护筐威慑力,他就足以证明自己在防守端存在价值了。
他的尺寸同样也很关键。虽然盖帽不多,但他确实让很多出手走空。据Synergy的数据,他本赛季将对手阵地进攻的篮下命中率限制在了38.5%。面对小个球员的突破,臂展和灵活性避免他被轻松过掉。当对手深入禁区时,他的身材和角度把控经常迫使他们不得不调高弧度出手高难度投篮。面对低位进攻,他能保持防守纪律性,并在需要时垂直起跳。因此,他很少陷入犯规麻烦。尽管托米斯拉夫无法频繁送出令人震撼的惊天大帽,但体型和防守意识可能足以让他在NBA中生存。此外,考虑到他的身板,这里似乎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改进会发生,但手部防守姿势远比先天尺寸不足或意识滞后更容易改善。
笔者理解托米斯拉夫可能不是所有人的“菜”。回想过去几年季后赛中被针对而被按在场下的球员名单:很多不会投篮的小个和侧翼,以及很多防守漏风的大个子。这确实令人担忧,必须承认这一点。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抱有希望。至少,托米斯拉夫在限制对手内线得分方面表现得足够好,这为他提供了一定的可塑性。球员进入联盟后并不会停止成长,球队需要努力改进他在沉退防守中的习惯。如果无法做到,这将严重限制他的天花板。
话虽如此,笔者对托米斯拉夫的尺寸和比赛感觉充满信心。如果他能更好地利用自己在内线的身高臂展优势,将会有质的飞跃。此外,他提供的进攻价值已经严重溢出。很难在选秀前找到像他这样三分高产高效的球员,尤其是他的投篮机制也颇具优势。他同时也有出色的传球能力,能够在不过度炫技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阅读和精准的传球。笔者始终认为,在选秀的某些区间,你必须押注某些特质。根据球队的需求,笔者愿意比大多数人更早地押注于托米斯拉夫。对笔者而言,他是那种能够获得“保障合同”的新秀。
(原文链接:https://www.noceilingsnba.com/p/the-clear-path-for-tomislav-ivisic)
联盟里很少有球队像马刺这样阵容里充满了各式各样定位模糊的年轻球员。从建队基石维克托-文班亚马,到潜在核心斯蒂芬-卡斯尔,再到重要角色杰里米-索汉,再到边缘球员布莱克-韦斯利……无论他们拥有什么级别的天赋,无论他们兑现天赋的程度如何——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定位都很模糊,这些集中的模糊共同造就了马刺当下畸形怪异的阵容和打法。在接下来的选秀和交易中,选择定位更加清晰的球员,尤其是在天赋和水平先对较低的角色球员上,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托米斯拉夫-伊维希奇的价值得以体现,这位克罗地亚长人像极了战术手册中走出来的现代配角中锋模板:7尺以上的身材、投射半径覆盖三分线、合格的内线终结、平均水平的策应、不拖后腿的蹲坑防守。这种功能模块化的特质也许正是当前马刺急需的战术粘合剂,理想中:当福克斯与卡斯尔持球突破时,他的外拆能力能为禁区腾出操作空间;当索汉在肘区游弋时,其高站位又能为这位投射受限的锋线创造空切通道;继续在外线和瓦塞尔打手递手配合……这种“齿轮式适配性”正是马刺近年缺失的建队要素。
然而,我并不像上文笔者一样对于托米斯拉夫在NBA的前景那么乐观。:他的动作速率太慢了,无论是脚步移动还是手部动作(也许只有远投出手速度还可以)都难以适应现代NBA快速的节奏,他的体重和力量也远远赶不上努尔基奇这样的大白熊,在防守端毫无疑问会被针对。他所谓的“定位清晰”很大程度上源于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上的严重不足。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他与灰熊本赛季的替补中锋马修-胡夫有些类似,几乎无法成为首发中锋,可能也达到不到内线头号替补的水平,更适合充当球队的第2.5号中锋(比纯粹的三阵容中锋轮换顺位靠前)。
从建队逻辑层面审视,选择托米斯拉夫意味着马刺管理层正在修正其选秀哲学。当文班亚马和卡斯尔们需要更多战术自由度时,配备这种“低维护成本”的功能型内线(参考胡夫4年1011万合同,前两年保障,第三年部分保障),既能避免重蹈索汉顶控卫和打中锋这样的辣眼操作,又能为未来交易储备标准化资产。毕竟在现在的NBA市场上,一个定位清晰、年薪低廉的替补中锋远比所谓的“潜力股”更具交易弹性。这样务实的操作也远远胜过选择一名可能永远无法登陆NBA的西班牙后卫(胡安-努涅斯)和一名投射糟糕的大龄矮个前锋(哈里森-英格拉姆)。这或许才是重建球队的建队根本——当顶级天赋可遇不可求时,尽量不浪费资产,将每个选秀权都变成可组合的战术模块,在漫长重建期维持阵容的生态平衡。
木颜1199楼主
· 安徽马穆从大学到进联盟一直打的都是前锋,而且尺寸也只有6-9/10,托米斯拉夫是纯粹的中锋,身高7尺以上
木颜1199楼主
· 安徽事实上,托米斯拉夫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也不是我认为次轮的最佳选项,只是以此人为类型,说明角色新秀的选择——再不要搞出胡安-努涅斯式的骚操作,次轮秀成材率固然低,也不应该直接扔到垃圾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