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8年阿森纳的股权战
上次写贴子还是去年11月份的事情,趁欧冠历史性再进四强,我们一起看看2011年以后的故事。2011年前的事情大家可以看我上篇贴子《从酋长球场扩建的新闻,讲讲建球场和背后的股权战》
回顾历史
● 2006年左右,因为修建酋长球场+海布里公寓项目滞销,俱乐部遭遇财政危机。邓恩推动引入外资解困。外资开始进入阿森纳。
● 2007年,KSE首次购入阿森纳9.9%股份,并在同年增加至12.19%
● 08年到11年间,两个美俄富豪不停瓜分着阿森纳股份。乌斯曼诺夫通过邓恩的关系获得了29.9%的股份;克伦克购买了尼娜史密斯(15.9%)和丹尼·菲兹曼(16.11%)的股份,持股比例一下子达到66.64%。
● 11年以后,股份收购游戏来到中场休息,乌胖有约三成,克克伦克有六成半
克伦克与乌斯马诺夫的对峙
2011年以后,阿森纳的股份基本集中在美国和俄罗斯人的手上了。他们两个人的目的都想要吃掉对方的股份。但是哪一方都不愿意卖。阿森纳近二十年来是最低谷自此开始。
随着股权争夺的持续演变,阿森纳的两个爹都不管球队了。
克伦克的理由是:持续经营、长期稳健,重视俱乐部的长期财务健康。
乌斯马诺夫的理由是:克伦克把我长期隔绝在董事会之外,我又做不了主。(2012年 ESPN 报道,乌斯马诺夫本人承认,虽然他持有超过30%的股份,“但被拒绝加入俱乐部董事会” )
心理话是:
KLK: "如果我挣的钱,敌人要分走一部分,我为啥要全力去挣钱呢,我还不如躺平。"
球迷:“克苟你做个人吧”
KLK:"你们不是最喜爱一个学经济学的教授吗?要钱找他去呗,他负责养家,我反正在美国什么都不知道“
好吧,那个没钱的老头,只能秉承“自给自足”的球队运营模式,依赖青训和物美价廉的潜力股,每年都尽力争四。即使如此,还是被不少球迷骂out, 甚至租飞机拉横幅。
破厂的联赛排名经历了从稳定前四向中游的逐步回落。“争四狂魔,欧冠十六郎” 的名声从那段时间开始。
英超联赛表现
2011–12:第3名(70分)
2012–13:第4名(73分)
2013–14:第4名(79分)
2014–15:第3名(75分)
2015–16:第2名(71分) 15-16年四强都出事,蓝狐奇迹夺冠,那年真的是太可惜了。
2016–17:第5名(75分)
2017–18:第6名(63分)
欧冠成绩
赛季 欧冠阶段 备注
2011–12 16 强(Round of 16) 被米兰淘汰
2012–13 16 强(Round of 16) 被拜仁淘汰
2013–14 16 强(Round of 16) 被拜仁淘汰
2014–15 16 强(Round of 16) 被摩纳哥凭借客场入球淘汰
2015–16 16 强(Round of 16) 被巴塞罗那淘汰
2016–17 16 强(Round of 16) 被巴塞罗那淘汰
2017–18 未晋级(Did not qualify)
这段时间厂子的梗是最多的,我随便找两个:
七存息
据说阿森纳银行里有7000万英镑的转会预算,但往往一个夏天过去,阿森纳在转会市场上几乎毫无动作,这7000万英镑仿佛被温格存进了银行吃利息,所以被戏称为“七存息”。
最已阵
有一年,温格一个夏天都没买前锋。在一场热身赛后,温格却表示锋线已有最强之人,无须买人。
4000万零1英镑
阿森纳求购利物浦前锋苏牙。据说利物浦的合同条款规定,只要报价超过4000万英镑,就必须接受转会谈判。阿森纳给出了4000万零1英镑的报价,这一操作被利物浦高层视为一种羞辱,成为了足坛的一大笑柄。(其实好像没有这个条款)。
走不出的体检室
有一年夏天,皇马前锋伊瓜因的转会闹得沸沸扬扬,有报道称伊瓜因正在接受阿森纳的体检。然而,伊瓜因最后转会到了那不勒斯。有人调侃阿森纳的体检室仿佛有神秘力量,让球员进去后就出不来,或者直接瞬移到了其他球队。
卖队长:
每年卖一个队长,维埃拉,亨利,小法,维尔马伦。。。请大家帮我补充,别的记不清了
四君子:
法布雷加斯(法忠义),范佩西(范雄心),纳斯里(纳私利),宋(宋功名)
上树
这个我记不清了。好像说,有个球迷说有个球员一定会加盟,他在树上等,什么时候官宣,他什么时候下树。现在他大概已经在树上安家了。。。
我厂已崩
“五年巴萨,三年拜仁” 我的耳边已经响起歌声, 踢巴萨,踢巴萨,踢拜仁慕尼黑,我厂已崩!!!1!
写破厂的梗实在写不下去了,这几年伤的太深。
好在股权战也快结束了。
所以,今天在我厂区看贴的朋友们,你们是不是11-18年入的厂吗?如果是的话,我表示很佩服,你们对厂是真爱。
俄罗斯人的反扑
2017年5月19日:乌斯马诺夫提出约10亿英镑要约,隐含俱乐部估值约20亿英镑,试图收购KSE的股份,但因克伦克拒谈而流产。这么多年下来,乌胖明白了,美国人永远是不会带俄罗斯人一起赚钱的。那我走了,别的要倒闭的球队那么多,埃弗顿我来啦!
End Game:终局
2018年4月20日:温格被宣布下课,一代传奇落幕。
2018年5月23日:爱美丽宣布上任。
2018年8月7日:克伦克通过KSE与乌斯马诺夫达成协议,以约5.5亿英镑的价格买断其30%股份,并触发英国《收购守则》强制收购条款,最终成为阿森纳的唯一股东。
收购细节1:
克伦克此次收购主要采用了举债收购的方式,自己只拿出了 4500 万英镑,其余 5.57 亿英镑来自德意志银行的贷款。
有些球迷开喷了,说这和曼联被收购一样,都是空手套白狼。
KLK心理话:”我是沃尔玛女婿,美国大地主,拥有NFL, NBA球队的大佬,买东西还不让我刷信用卡了??“
收购细节2:
阿森纳支持者信托(AST)公开敦促乌斯马诺夫拒绝克伦克提出的5.25亿英镑报价,认为“若出售,将损害俱乐部长远发展” 然并卵。
细节3:
触发强制收购条款。根据英国《收购守则》,当单一股东持股比例超过90%时,必须向剩余小股东发出强制收购要约;克伦克因此在获得俄罗斯人的股份后,启动对剩余约3.5%股份的收购程序。也就是说,你不卖也不行,非卖不可!
KSE的报价大概是每股2万9千镑,比这些小股东的持有成本高很多。很多小股东的股票是爷爷,父亲一辈传下来的。成本可能只有几百,几千一股。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讲小股东当时的反应。
总之,股权战结束了,美国人赢了。阿森纳迈入新的篇章。
最后,大家知道阿森纳的估值在克伦克手中涨了多少?
2007年 – KSE首次投资,收购阿森纳9.9%的股份。当时俱乐部整体估值大约为 7亿英镑(约13亿美元)。kse花了7000个。
2011年 – 克伦克将持股比例提高到62.89%。俱乐部整体估值约为 7.31亿英镑,福布斯当年估计是世界第三。kse花了多少没有数据。我估计1到2亿。
2018年 – KSE完全控股,kse花了5000个现金,贷款5亿。阿森纳那个时候大概是20亿英镑。
现在:我估计大概阿森纳值25-30亿英镑左右。不算贷款,KSE买所有股票花的现金大概是2到3亿。所以说,美国人从来不指望靠阿森纳的营收赚钱,靠的是俱乐部的升值和阿森纳给KSE带来的全球声誉。就好像07年在上海、北京买房一样,房租回报和房价的升值一比根本不成比例。
HPSML
· 新泽西多谢楼主的总结和科普。区里一堆人狂吹克伦克五年八亿,搞得klk是什么大慈善家一样
一品红茶
所以,俱乐部的发展,更很大取决于上层。位置绝佳,商誉也很辉煌,这就是优质资产。克伦克全控后,聘请职业经理人,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打造,是最佳模式。比集体经济(皇马、巴萨模式),比强人模式(温格,因为强人终会精力不足、个人权威凌驾俱乐部之上),更现代。克伦克选择的俱乐部职业文化、经理人水平、自己在美国的几个成功案例,都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