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深|深度:湖人并未离开悬崖,如何解放卢卡和五外进攻才是关键
依靠一场不可思议的防守表现,洛杉矶湖人赢下了首轮G2。但他们的危机还远远没有解除。
先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在G2做到了什么——来对比一下森林狼队G1和G2的区别:
G1,森林狼队通过快攻拿下25分,通过二次进攻拿到23分,阵地战进攻效率是百回合108.1分。
G2,森林狼仅通过快攻拿到6分,二次进攻18分,阵地战进攻效率是百回合80.0分。
这是一场经典的“防守制胜”。
湖人不仅成功完成了对上场比赛的“纠错”,在身体对抗上匹配上了对手,扼制住了森林狼最能体现体型和运动天赋优势的快攻和二次进攻;而且在成功将对手拖入阵地战的泥潭之后,完美地执行了阵地战的防守策略。
不过这里我需要声明——G2,湖人其实相较G1在防守策略上并没有改变。他们主要改变的是执行力和将对手压制在阵地战的频率。(以及对手的准度)
他们G2的防守策略,就是他们G1、包括常规赛对阵森林狼的防守策略——也是他们全明星后最经典、最常用的一套防守策略:我管它叫“单人强侧区域协防”,但你叫它“放空弱侧堆积强侧”、“一盯四联”、“顶人混合联防”、“Box-1”都可以。
湖人G2的改变不是在策略上,而是在执行力上——这不是我说的。在湖狼G2的赛后采访,包括兰德尔、芬奇、卢卡、勒布朗、里夫斯都说了同样的话。
说真的,关于这套防守体系我已经有些写腻了——如果你在此之前就有关注我的话,你会记得在对阵快船、对阵尼克斯、对阵魔术、对阵灰熊、对阵火箭、对阵雷霆的赛后——我已经写了6篇关于这个防守体系的文章了。
但好吧,在聊“还有什么可以更好”之前,还是让我们简短的看看湖人是如何通过执行力改善限制森林狼——主要是安东尼-爱德华兹的。
我截取了一些非常能够体现湖人阵地战防守阵型的回合:
这是最经典的一个回合,在挡拆换防之后,森林狼试图为爱德华兹清空右手侧(强侧),但卢卡并未跟着迪温琴佐移动到弱侧底角,而是依旧站在原来的防守位置,同时,原本应该紧贴强侧底角射手(亚历山大沃克)的里夫斯也回收篮下,脚踩禁区边缘防守;应该跟着兰德尔的勒布朗脚踩油漆区上方边角协防中路——湖人形成了一个经典的防守阵型:
就像我说的——你可以叫他“一盯四联”,也可以叫他“Box-1”(这里就不展开解释这两种防守策略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了解)。
总之,这个防守阵型的目的就是在爱德华兹的突破路线上尽可能地堆人,限制爱德华兹的突破,逼他去进行持球投,或者考验爱德华兹的出球能力。
图示的这个回合,爱德华兹不想被赶往边线,因为那样的传球选择会更少,于是他变向攻击八村前侧脚突中路——但他一走中路,湖人的“口袋”马上扎紧,里夫斯、DFS、勒布朗三人都回收,爱德华兹的突破路线被堵死,自己又缺乏在小空间内保持运球和小空间内传球的能力,就只能判断队友的大致位置,往身后的“盲区”甩——传球的落点因此相当糟糕。
(八村这个回合的防守也很重要,他并没有完全失位,这是这个回合防守成功的重点之一——如果他一步就被完全过掉,防守阵型也会很难办,后文会有呈现)
我们再看更多的例子:
爱德华兹强行走右手侧突破,八村放掉戈贝尔协防,干扰华子的上篮路线——华子习惯提前合球起跳,用身体欺负对手,但也因此失去了保持运球,在人缝中找戈贝尔的机会——他只能空中临时决定往远端甩,被干扰抢断。(球应该是空中被八村碰了一下,然后文森特机警的完成抢断)
爱德华兹一定程度上“吸取教训”——这一球在进入“包围圈”之前,提前出球给到被绕前的戈贝尔,试图打八村垒身后——但戈贝尔,他没有这个能力啊......
这个回合同样是一个经典的体现“阵型”的回合——以DFS放空里德,留在强侧的单人区域协防为标志。这个回合,湖人的其他四人在领防的卢卡身后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菱形”,正是“Box-1”的标志。
但其实这个回合更值得注意的是爱德华兹的选择——面对这个阵型,他没再尝试去挑战,而是直接传球给了45度的迪温琴佐。还记得我们前瞻中说过的吗?
当爱德华兹遇到一些令他困扰、考验他出球能力的防守策略时,他有时会有一种消极习惯——传45度安全球,把问题交给队友来解决。
由于爱德华兹今天的“消极”,在随后的比赛中,这个防守阵型持续的奏效:
古德温放空戈贝尔向强侧的移动很具标志性。爱德华兹被防守阵型赶往边线,索性选择一个持球顶人投,不中。
里夫斯放空戈贝尔,留在罚球线协防爱德华兹的选择很具标志性——爱德华兹再次选择用急停跳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出球去寻找远端有机会的队友。
下半场的第一个回合,我们又看到了一模一样的防守阵型——勒布朗激进的站协防位防爱德华兹右手侧,海斯和卢卡双人绕前戈贝尔——但目的不是防戈贝尔接球,而是做准备在爱德华兹冲破第一道防线后补位协防。
爱德华兹再次选择了用持球投来“解决问题”。
阵型一模一样的回合——卢卡放空麦克丹尼尔斯留在强侧的区域协防很具有标志性。
这个回合爱德华兹改为侧翼发动——湖人在其身后的“菱形”区域协防依旧明显,文森特放空迪温琴佐过来的协防很好地体现了这个阵型的作用。
湖人再次成功逼爱德华兹出球45度,但这个回合在后续的轮转上出了一些问题:卢卡被迪温琴佐过的太容易、太干净了,导致了内线的八村面对一防二,让戈贝尔空接得手。
非标准关键时刻。森林狼追到11分,湖人再次依靠和第一个回合完全相同的防守阵型,拦下了爱德华兹的攻框——但这个回合同样是因为卢卡被过得太容易,所以爱德华兹起码获得了起飞的空间。
以上就是本场比较经典的“依靠阵型”限制爱德华兹的回合了。
但我还是要说——这并不是一种这一场才突然被雷迪克发明出来、我们/对手此前从未见过的防守方式。
事实上湖人G1也是这么防的:
G1第一节的回合——能看出这是一模一样的防守阵型吧?
同样了来源于G1,一模一样的防守回合。区别只是爱德华兹“观察”的时间更短。
卢卡非常有标志性的“强侧单人区域协防”站位。
甚至在常规赛,湖人就是这么防爱德华兹的:
完全一模一样的防守阵型——甚至爱德华兹的选择都很相似。
我们不能倒果为因,因为防守效果不同,就说是策略上有了变化——这场比赛,变化的只是湖人的执行力(扼制了转换和二次进攻),以及狼队的进攻选择和外线把握度。
而我一直强调这一点,是希望大家明白——其实,湖人还未找到真正的“取胜之匙”。这轮系列赛,还远没有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我们还是从防守端说起,狼真的没有破解湖人这一防守策略的办法吗?
有的。
当爱德华兹足够坚决的时候,他有这样不走协防侧(范德比尔特那一侧),生过上线领防球员,然后再用个人技巧连过下线两个协防球员打成的能力。(所以上线的球员还是不能被过的太容易)
以上这些回合也都是例子。
爱德华兹并非没有直接杀穿一盯四联的能力——毕竟湖人下线护框的球员很多时候是八村垒、卢卡,他们虽然有锋线身高,但都并非是擅长护框的球员,所以这个防线其实并非那么“固若金汤”——更主要的作用,还是让爱德华兹“知难而退”,尝试引导他做其他选择。
(当然,考虑到湖人守普通的盯人肯定会被爱德华兹乱突,你说这个防守策略在提升防守强度和限制成功率上作用明显——也没错)
而且,爱德华兹也可以通过优化他的进攻选择来提高成功率,来看一些来自G1的回合:
爱德华兹完全没有找到弱侧底角的能力吗?其实并不是。
森林狼也会对湖人的防守策略进行研究,随着研究越深入,“正确的选择”也会越清晰——爱德华兹只是不擅长做复杂决策,单次的传球他是有能力完成的。
当他足够冷静,足够无私,足够相信队友时,他就能够像这张GIF一样惩罚湖人的防守方式。
同样,森林狼的射手状态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湖人防守体系的效果——G2,森林狼外线三分25中5,这不仅让湖人的收缩协防策略更舒服、更奏效,也影响了爱德华兹的传球信心。
而当麦克丹尼尔斯们能像G1一样接球就进的时候,湖人就会被惩罚、从而影响收缩的信心和轮转选择。
比如下面这个回合:
为什么这个回合詹姆斯选择了放掉45度的兰德尔扑底角——因为G1的里德实在太准了。
当森林狼够准、够无私的时候,湖人的防守体系可能会“不攻自破”。
迈克康利在今天的训练后也提到了这一点:
“这取决于我们在攻防两端的节奏和强度。我们打得有多快、有多团结。不能在一开始就频繁打单打,而是要通过传球、转移球,让防守来主导比赛节奏,那样每个人都能有表现的机会。我们希望在这一场的第一节就能找到这种感觉。”
而另一种爱德华兹破解湖人防守方式的办法也与此相关——就是无球。
可以看到,当森林狼能够命中外线投篮时——爱德华兹“打不了就传45度”可能确实是一种有效解法:因为湖人的协防人必须上提、优先防接球球员投篮——这样中路的“封锁”就会被打开。
爱德华兹如今已经很习惯打Giva&Go,在出球后,他可以反跑切入篮下,也可以“Fade”再接球三分——这时候,他所拥有的机会就会好很多。
而当然,爱德华兹也可以通过无球掩护和接球三分来获得三分机会——常规赛,他是个不错的无球掩护射手,无球掩护每回合能得到1.15分,接球三分命中率42.1%。
在G2结束后,森林狼队记Jon Krawczynski发文:“森林狼在前两场比赛中将湖人的场均得分限制在94.5分。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轮系列赛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明尼苏达。”
他的看法不无道理。
G2,湖人通过将森林狼阵地战限制到百回合只得80分,同时没有转换进攻赢下了比赛——但森林狼毕竟是一支常规赛进攻效率前十,且实打实对湖人拥有巨大体型、体能优势的球队,湖人不能期望他们下场比赛能够继续将森林狼限制到全场只得85分——他们必须让自己的进攻打得更好。
归根结底,湖人队对比森林狼,优势在于进攻端,持续的在防守战的泥沼中消耗,湖人一定会比森林狼更快败下阵来——他们的体型更小,需要付出的努力本就更多;如今还大量的使用小阵容,进一步增加了体能消耗。
G3、G4之间的间隔将变为1天,G5、G6、G7间的间隔同样只有一天——系列赛越往后,湖人的体能问题会越明显,这将意味着他们很难维持G2的防守强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外线投篮的手感。
虽然系列赛目前1:1,但如今湖人还未离开“悬崖边”——森林狼两个主场的结果,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系列赛的胜负。
湖人要改善他们的进攻——不仅“要”,而且“要快”。
前两场结束,湖人在进攻端遇到的问题可以概括成以下两点:
1、勒布朗、里夫斯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2、阵地战5-out没有打出应有的效果
第一点和球员的个人状态、进攻选择以及对位有关——并非没有可调整的地方,但是背后逻辑链较为复杂,缺乏比赛样本验证,所以这篇文章暂时不做“预测”型分析。
第二点问题则相对明显,而且在“对策”上有一些踪迹可寻:
湖人目前的问题仅仅是因为勒布朗和里夫斯表现不佳吗?其实并不是。
目前,湖人的进攻基本策略为——卢卡在场时,卢卡主控+主攻;卢卡不在场时,勒布朗里夫斯主控+主攻。
勒布朗和里夫斯确实在自己主控的时间段发挥不佳,但其实卢卡主控的时间段,湖人的进攻效率比起常规赛也出现了巨大滑坡,看数据:
目前,两场比赛结束,湖人的“有卢卡阵容”进攻效率仅为百回合109.9分——这还是被一些使用频率很低但进攻效率很高阵容拉高后的进攻效率——可以看到,实际湖人使用最多的前三套阵容,百回合得分只有90分左右。
而常规赛,当卢卡在场时,湖人的进攻效率是百回合122.0分。
很明显,不止勒布朗和里夫斯,卢卡也遇到了困境——虽然卢卡依然能维持很不错的个人主攻效率,但他无法再像常规赛那样带动队友了。
而为什么卢卡无法带动队友了——原因当然就在于森林狼的防守。
G1,卢卡0助攻,关于卢卡单打戈贝尔时,只要戈贝尔不被完全过掉,森林狼不会协防这件事上篇文章已经讲过了。
G2,卢卡9次助攻——但这说明他在“带动队友”这件事上回归正常了吗?我认为依然没有。
看看这九次助攻:
其中三次,来源于卢卡担任“发牌员”,给无球掩护出来的詹姆斯喂球——这种回合,很难称之为“带动队友”。
一次是给勒布朗快下早攻的长传——虽然传的好,但还是和“阵地战”以及“带动队友”没关系。
一次兰德尔走神漏空切。
一次转换中给八村的空接。
一次stack,吸引包夹传下顺的八村——算是比较典型的“带动队友”。
一次给外弹八村攻定点,面对戈贝尔中投。
一次突分助攻DFS——三分命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虽然G2卢卡的助攻多了,但以往那样,他突分出大空位机会依旧很少。
假如不算森林狼那次罕见的包夹,只有两次——分别是助攻八村外弹攻定点和助攻DFS三分——但哪怕是这两次,狼队的扑防其实都十分到位。
这就是我前瞻中提到过的——森林狼外线轮转扑投篮的能力。
有数据为证:
常规赛,湖人全明星后场均制造出25.7记接球三分机会,如果再算上持球三分,他们场均创造19次大空位三分(防守人在6英尺以外)、17次半空位三分(防守人距离4-6英尺)。
而对阵森林狼的系列赛,湖人场均只剩22次接球三分机会,大空位三分17次,半空位三分15次。
很明显,森林狼的轮转速度,让湖人5-out阵容获得的突分机会和三分空位机会更少了。(赛后采访球员们也有提到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湖人的接球三分命中率大幅下滑——从39.5%跌落到31.8%。
篇幅原因,我们只用两张图来感受一下森林狼的轮转速度:
这两个回合就不做解读了。狼的轮转就是有这么好——接下来谈谈湖人怎么办。
目前来讲,湖人本轮系列赛在阵地战开发中,依旧主要以弧顶开发为主——卢卡、勒布朗、里夫斯都会去点名戈贝尔、点名康利。
但是这么做并未给他们带来绝大的优势——卢卡点名戈贝尔的效果不错,但是其余的点名则收获寥寥,而且造成的一个问题是:
卢卡在点名戈贝尔时需要大量的运球、变向。会很快的消耗他的体能,所以出现了G2湖人每节得分不断滑落、下半场进攻不佳的情况;
而且在卢卡点名戈贝尔时,森林狼很少协防,这就导致整体的进攻较为停滞——其他球员会很长时间摸不到球,自然也没机会培养手感。
这不是说点戈贝尔不对——连狼都开始研究不让卢卡点戈贝尔的方法,这样做显而易见是有效的——但这不应该成为湖人的“唯一进攻手段”。
湖人在G1和G2分别进行了反向点名康利、勒布朗无球掩护投篮的尝试——但效果也非常一般。
在参考以往比赛以及收集一些比赛样本后,我个人有一些想法:
是否可以利用卢卡对于麦丹的体重优势,更多去到低位发起进攻?
2023-24赛季,独行侠曾经大量的让卢卡去到低位,Tinkling Basketball专门为此做过一期视频:《东契奇的old school低位打法正在让其他球队抓狂》——其中解析了卢卡低位进攻技术的卓越、以及他如何这种打法带动队友、为独行侠取得不亚于挡拆的进攻优势。
非内线球员的低位背身单打,奏效的前提之一就是良好的空间——你必须首先保证对手的大个子不能轻松的留在内线协防——湖人的5-out阵容恰好能很出色的做到这一点。
而根据这两场的比赛样本,卢卡在很多个背身回合其实表现很不错:
卢卡的低位本身单打,两个回合都创造出了这轮系列赛非常罕见的大空位——而且接球的是湖人下半程最准的里夫斯,充分的展示了这种打法是能够打乱森林狼的轮转的:
当卢卡背身碾着麦丹来到低位,森林狼就不得不收缩包夹他——这是森林狼这个系列赛一直在避免发生的事情。
但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卢卡在低位确实能够碾压他们的外线球员并且造成犯规。
卢卡在低位吸引包夹后,不止能创造大空位三分——还能创造这样的定点攻框机会。
根据我的统计,湖人这两场共9次尝试了卢卡低位背身单打的打法——4次直接得分,2次形成大空位三分,一次翻身不中、一次大回环造犯规失败、一次因为球队站位太随机被断球——实际上如果里夫斯能够成功把握两个大空位中的一个,这种打法的比赛样本是相当正面的。
这个被断球的回合也很可惜——八村不应该站弧顶,卢卡在戈贝尔在中路的情况下,也不应该选择再朝中路转身——但这更多是选择和细节的失误,而不是打法本身的问题。
我认为理想的情况下,卢卡在低位去背打麦克丹尼尔斯,不仅能够为湖人的其他球员创造出更多的优质触球机会,更能在比赛后半段,让卢卡以更为“节能”的方式去获得得分机会;
如果湖人最好能为卢卡设计一些动态低位接球的战术,帮助他更好的去到低位,而不是每个回合靠自己从外线碾进去——甚至创造一些错位就更好了。
而更底层的逻辑则是:
低位单打实际上仍是仅次于挡拆的最高效的进攻手段之一——在打低位的球员拥有相当出色的出球能力时就更是如此。
既然湖人已经被对手拿掉了下顺中锋、决定打五小——那么在无法打出挡拆的情况下,考虑到卢卡对位麦丹的体重优势是如此明显,他又是如此的擅长低位单打,这绝对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打法。
比起大刀阔斧的调轮换、去尝试一些此前从未试过的轮换次序和组合,我认为增加低位单打,是可见的“低风险高收益”方式。
那么JJ-雷迪克是否会想到相同的事、他是否也会认为这种策略具备可形象——G3,或者接下来的比赛中,让我们拭目以待。
创作不易,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帮忙点点关注和推荐,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陈深的十日谈
詹姆斯2021年总冠军
· 湖南波什不就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吗:我想和勒布朗一起打球,但不是在克利夫兰。大城市天然对小城市就更有吸引力,如果再加上管理层策略眼光不好,选不到选秀权又交易不来有能力的球员的话,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十里汤圆
· 重庆还有一点。ad留下的防守端漏洞,好弥补。卢卡那种顶级进攻开发者,几乎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