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时期,从历史成绩看,当时中国足球和世界的差距是否还没那么大?
早期中国足球运动主要只在一些通商口岸城市开展,因为和外国人交流多,如香港、上海、北京、天津和大连。以这几个城市的足球运动为例,我查历史发现,当地的中国球队都不怵当地的洋人球队,能踢得有来有回,并且都多次在有当地多支洋人球队参与的正式比赛中夺冠过。
北京:1906年协和书院2:0战胜英兵队,夺得九龙杯。这是有据可考的第一次中国球队和外国球队之间的国际足球比赛,也是电影《京都球侠》的原型。1907年协和书院和汇文学堂在和几支外国驻军球队的比赛中分获亚军和季军。
香港:南华、中华队多次获得香港联赛、杯赛冠军,当时香港联赛、杯赛参加的球队大多数还是洋人的球队。
上海:乐华、东华等队也多次获得西联会甲组联赛冠军,东华、丽都队曾获4次史考托杯冠军。华人球员组成的中华队也获得过4次上海国际杯的冠军。
天津:当地的中华队获得过爱罗鼎杯冠军。
大连:当地的华人球队获得过市联赛冠军和满铁总裁杯冠军(有日本和俄罗斯侨民的球队参加)。
当时的洋人球队也主要是由什么水手、商人、军人、洋行职员、警察巡捕等组成的。因为当时全世界还没几个职业球队和职业球员,甚至职业球员还要受处分。例如1930年7月上海乐华队想去英国访问比赛,英国足总还坚持业余原则,拒绝曹桂成、陈光耀入境,理由竟然是怀疑他们收了钱踢比赛,就变成职业球员了(即“陈曹受薪案”,当然他们二人当时并未接受薪水,这是香港足总的污蔑之词。)这说明当时全世界足球的职业化程度都比较低,连英足总都还在顽固地坚持业余原则。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业余球员,即使不能代表他们洋人的最高水平,起码也是能代表他们的平均水平的吧?世界足球广泛的职业化,已经是二战结束之后的事情了。
RGBCMYK
· 上海是的,二战之前职业化是受鄙视的,踢球拿钱在当时被认为不道德
中国爱小虎
· 重庆来华外国人基数太少,显然不能体现他们真正的业余水平.但根据你描述差距应该没现在大.比如现在大学里随便一个留学生联队,就能虐大学校队,业余水平来看中国全世界垫底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