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谈 | 林葳“特殊的夏天”:中国篮球未来,藏在少年们的雄心壮志里
发布于北京腾讯新闻体育《体谈》栏目官方账号
撰文 | 于睿寅
编辑 | 季民杰
林葳CBA生涯的第一次季后赛之旅,也是南京同曦队史的第一次季后赛之旅,在南京主场一场先赢后输的12进8比赛后戛然而止。最年轻的CBA本土得分王,不仅无缘新一届国家队大名单,甚至跟本赛季官方所有奖项全部无缘,还没满22岁的林葳,面对这成长路上所有的不如意,选择做点“大事”让自己这个夏天忙起来。
林葳参加2025年NBA选秀大会的消息,先是欧洲记者曝出的,继而林葳和他的团队也通过社媒进行了“自己宣”。参选的逻辑也很简单——根据现有的NBA劳资协议,国际球员会在年满22岁的那个自然年自动获得参选资格,而出生于2003年12月的林葳正好符合资格。按照过去几年里中国球员参加选秀的行事历,林葳在选秀前这2个多月里将前往美国参加特训,继而参加选秀前的联合试训、体测等;如果有球队对他表达出明确兴趣,还有可能邀请参加单独试训。总之,在美国时间6月26日、27日这两天选秀日之前,都是林葳向NBA展示、推销自己的窗口期。
伴随着近几年曾凡博、崔永熙等年轻球员参加选秀的经历,大家的心理预期都更趋实际。在那仅有的60个顺位中被念到名字,当然是球员生涯的高光时刻;但即便落选,在那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决不会白费。夏季联赛、G联赛的历练,或是以落选秀身份获得Exhibit10合同的可能,都比CBA的舒适区里更值得年轻人淌一淌水。无论结果如何,迈出国门的这一步就配得上掌声。
诚然,相比起大概率也要在今年参选,且之前已经引发NBA关注的杨瀚森,林葳被选中的前景用“渺茫”形容并不为过。在各大美国媒体的2025模拟选秀名单中,杨瀚森还偶有露面,可林葳的名字从未被提及。平心而论,这的确反映了较为客观的现实和预期,但因此就唱衰林葳大可不必。属于他的选秀,从做出这一勇敢决定那一刻,经历远比结果来得重要。
用小林自己社媒上的那句话说——“祝我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夏天”。
“选秀大年”的陪衬,更大舞台,更小的容错率
根据现有的各版本模拟选秀,杨瀚森倘能在第二轮被选中已是超出预期的结果。ESPN在今年3月更新的选秀Top100榜单中,杨瀚森排在第80位,而之前一版他排在第77位。什么概念?他要在选秀前的这2个多月中提升至少20个身位,才有可能在次轮末被摘牌。正当各路选秀热门趁着“疯狂三月”狂刷存在感时,在CBA季后赛都被犯规麻烦搞哭的杨瀚森,要实现“弯道超车”实在不容易。
况且对于二轮末的新秀,被选中和有合同之间还横着一道鸿沟呢。距离王哲林在2016年第57顺位被灰熊队摘牌,已经过去了整整9年;而王哲林的这个位次对于今年的杨瀚森,算是要烧高香才能达到的高度了。相比起来,前景和期望值都远在杨瀚森之下的林葳,今年夏天真的是去做陪衬的吗?
从结果看,可能的确如此。但从过程来说,“选秀大年”的陪衬不仅意味着更大的曝光,也意味林葳的对手多数都在他的水平之上。某位NBA球队的球探就明确表示:“今年是选秀大年,竞争尤其激烈,很多同位置的美国球员都很可能无法被选中。”虽然看似是唱衰林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林葳平时轻易碰不到的竞争强度,对他而言正是参选的意义所在。
在此之前的成绩,并不足以让人看到林葳的上限。刚刚结束的CBA赛季,他以场均21.0分、5.0助攻、3.3篮板的数据荣膺常规赛得分王,仅用三个赛季就达此成就,也成为CBA历史上最年轻的本土得分王。同曦队与新疆队的两回合较量,林葳虽然两场也斩获了超“30+10”的数据,但一切短板也暴露得更加清晰。
林葳结束季后赛之旅的那一场,最后21秒,新疆队三分出手不进,林葳在争夺篮板时没有卡位,被劳森轻松冲进内线,同曦队也丢掉了全场最为重要的一个篮板。当然,并不应该为这一球苛责carry了全队一个赛季的林葳。但须明白的一点是,未来两个月在美试训、比赛的每个细节,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失误,也会比这个球放大百倍千倍地被球探记住。
在国内赛场,仅就个人表现而言,林葳几乎已经摸到了同年龄段的天花板。在普通球迷眼里,林葳树立的是一个励志的人设。作为双能卫,他官方身高1.9米(非裸足身高),臂展1.89米,站立摸高2.44米,原地起跳3.13米,助跑弹跳3.33米,静态天赋并没有太多值得夸耀之处。可一方面同曦队历经十年磨砺终于跻身季后赛,一方面小林年纪轻轻就成为“国货之光”,再加上账面数据的确不赖,上述buff加成让他这次的出征获得了更多喝彩。
可到了大洋彼岸,在正式选秀前的那一场场战役中,没有球探和球队会对你在CBA了不起的成就抱有丝毫耐心。对手过于强大,优质的选择过剩,这意味着零星的闪光点不足以让林葳脱颖而出,但再微不足道的失误都足以让他淡出所有人的视野。更大舞台,更小的容错率,对于实力尚不足以跻身NBA的林葳和许多同龄人来说,这就是NBA带给他们的第一课。
落选不可避免,但落选后“抢饭碗”的竞争也更激烈
在预测林葳此行的前景时,虽然国内的声音以支持和鼓励为主,但也维持了客观和理性。有知名篮球评论员表示:“即便林葳没能留在NBA,下赛季他都会留在更高水平的海外联赛历练自己。”
综合各方面情况,的确有这个可能。今年是林葳A1类合同的最后一年,不仅如此,同曦男篮9名球员面临续约,而球队总经理自己的合同也已经到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林葳像去年的崔永熙那样,落选后继续留在美国“讨生活”,或是前往其他海外联赛历练并非没有可能。但需要做好心理预期的一点是,既然是选秀大年,那落选秀的质量势必也超过往年。崔永熙去年使尽浑身解数,也只是获得了一份双向合同;换做今年,林葳的个人预期恐怕还要调低。
更何况,小崔参选时虽然尚未在国家队打上铁板钉钉的主力,但已经作为主要轮换经历了世界杯、亚运会的历练,曾经当选CBA月度最佳防守球员也足见其攻防没有明显的短板。但即便如此,小崔一直打到去年12月初才贡献了自己的G联赛最佳单场表现——14分、4篮板、2助攻、3抢断、2盖帽。没几天后,被诊断出左膝前十字韧带撕裂,赛季报销。运气的确不佳,但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球员的身体尚经受不住如此的“上强度”。
再看林葳,上述所有条件看似都及不上比他大了半岁的崔永熙。他目前还没有在国家队的稳定位置,虽然这其中免不了掺杂人情世故,可也足见他在同位置、同类型的国内球员中不可替代性的确不够强。更致命的是,今年夏天在沙特举行的男篮亚洲杯,已经是男篮在近2年里能够用于实战的最高水平赛事。如果林葳最终无缘,那意味着他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获得在国际赛场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也倒逼着小林在今年下半年开始的新赛季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毕竟,选秀后争夺夏季联赛、G联赛、Exhibit10和双向合同的竞争者,很多都是选秀位次比杨瀚森都高得多,却无法获得NBA一席之地的同龄翘楚。林葳所面临的“讨生活”竞争,大概率比今年的杨瀚森、去年的崔永熙,乃至2022年的曾凡博更加艰巨。但即便如此,仍要穷尽所有可能,尽人事听天命。
当然,这也要取决于林葳所属经纪公司的运作水平。据报道,林葳将签约并负责后续选秀流程的美方经纪公司是LiftSports,由前NBA球员迈克·米勒创办,旗下球员有莫兰特、班凯罗、温德尔·卡特、克里斯蒂兄弟等。林葳国内的经纪方是精英传奇体育,和胡金秋、李弘权等CBA现役球员以及杨力维、杨舒予、韩旭等女篮核心是同一家。不过2021年,这家公司运作汤杰参加当年的NBA选秀,最后却以“因签证办理问题,未能赶上训练营”为理由草草作罢。
“汤神,永远的杰”早已泯然众人,希望今年林葳的参选不是走过场。
“00后”的星星之火,需要迈出勇敢的一步步
距离上一次有中国球员在NBA选秀中被念到名字,已经过去了整整9年。这漫长的空窗期,也许还要持续更久,也许在今年由杨瀚森、林葳打破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但即使暂且只能做NBA的“边缘人”,甚至“局外人”,但如果迈出那一步的勇气都没了,中国篮球在世界最高舞台“星星之火”的合力,只能是空想。
去年参加选秀前,崔永熙就抱着这样的信念:“我这次出来可能是一个人,但可能今年出来是几个人,下一年出来就是一群人。无论有没有被NBA选中,对中国篮球都是一份奉献。”虽然这一年崔永熙经历的一切,远比他待在CBA的舒适区要艰难、痛苦得多,甚至付出了赛季报销的代价,但小崔明白自己肩挑的绝非个人的得失和荣辱。
在前不久的中国篮球名人堂的入堂仪式上,巩晓彬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篮球是事业,要有更高的追求和荣誉感。只有走出去,才能代表中国。”
更高的追求和荣誉感,绝不是在自己已经游刃有余、毫无压力的赛场上取得的。哪怕迈出那一步意味着吃更多的苦,丢更多的脸,甚至牺牲更多肉眼可见的利益,
现在,轮到林葳了。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属于自己的夏天”可能未必完美,但不留悔恨。
林葳参选NBA的意义大于结果:尽管林葳在2025年NBA选秀中被选中的概率极低(模拟选秀名单中未出现其名),但参选本身被视为一种突破性尝试。他的选择不仅是为了挑战自我,更是中国篮球新一代球员“走出去”的象征,勇气和经历比结果更重要。
CBA成就与局限性:林葳以场均21分成为CBA最年轻本土得分王,并在季后赛中交出“30+10”的亮眼数据,但短板(如防守细节、关键篮板卡位失误)也在高强度比赛中暴露,凸显其与国际顶级联赛的差距。
选秀大年的竞争压力:2025年被视为“选秀大年”,国际球员和本土新秀竞争激烈。林葳需在试训和联合体测中与水平更高的对手竞争,容错率极低,任何失误都可能被放大。
落选后的现实路径:即便落选,林葳仍需通过夏季联赛、G联赛或欧洲联赛争取机会,但今年落选秀质量更高,竞争更残酷。崔永熙此前的伤病案例也警示了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风险。
静态天赋与技术短板
身体条件劣势:身高1.90米(裸足可能更低)、臂展1.89米的体型在NBA后卫中处于劣势,尤其是防守端易被针对。
防守与对抗问题:横移速度不足,防无球专注度低;高强度对抗下三分命中率下滑(季后赛跌至26%)。
角色转型挑战:在CBA是战术核心(常规赛使用率28.5%,季后赛36%),但NBA需要即战力角色球员,需适应低球权定位和团队防守要求。
选秀大年的激烈竞争
国际球员与美国新秀的双重压力:需竞争次轮名额,且亚洲后卫在NBA的成功案例极少(仅渡边雄太等)。
国际赛场经验与曝光不足
缺乏国家队履历:未入选国家队,国际大赛经验缺失,难以通过国际比赛提升球探评价。
CBA联赛局限性:联赛强度(回合数、三分线距离)与NBA差异大,数据可能被质疑为“弱队刷分”。
经纪运作与伤病风险
经纪公司策略:签约Lift Sports虽提供资源,但此前运作汤杰参选失败的前例警示潜在风险。
高强度特训风险:赴美特训和试训可能增加伤病概率(参考崔永熙十字韧带撕裂案例)。
舆论与心理落差
国内期待与质疑并存:部分球迷和媒体对其“数据泡沫”持怀疑态度,需承受从CBA核心到NBA边缘人的心理落差
虎扑JR1009159495
· 安徽有一说一 文章写的太长
GALLLLLL
·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