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决赛G1复盘:王博研究了五年辽宁卷却碰上了地狱难度的北京卷,急需推翻重来

avatar
关注

hello大家好,我是吴雷人,总决赛到来,我也要开启全力模式了。在前几篇文章底下,有人建议我拆成几段分开发,毕竟合在一起太长了,我也采纳一下大家的建议,总决赛每一场比赛之后都会写一篇解析总结(其实半决赛我就准备场场写的,但是双方实力差距实在悬殊,很多点写不出来,总决赛我相信会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可写)。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内容:1.总决赛G1全程回顾:双方都用了哪些技战术和策略?2.双方的X因素发挥如何?X因素如何影响了比赛?3.总决赛后续走势展望,广厦机会几成?

1.总决赛G1全程回顾:双方都用了哪些技战术和策略?

第一场比赛一般还是试探性的比赛,我们从12人大名单开始看:广厦用续峻玮替代了王欣瑞,这二人都是球队的第12人,几乎没有出场的可能性。但总决赛就是每个环节都需考虑到位:北京队的身高较高,尤其是锋线和内线。所以万一当广厦锋线受犯规困扰时,续峻玮可以当一个破产版赵嘉仁用(有空间型四号位属性,身高能对上,而王欣瑞更大的是领防属性)。北京的12人大名单相比没有变化。再看两队的首发阵容,不多说了,也是保持稳定,似乎都准备以不变应万变。

但是,当比赛正式开打了之后,说没有变化都是假的。先说广厦这边,防守端看起来广厦仍然在守经典的“四件套”:高位夹击延误后卫、低位夹击中锋、中路垫防下顺与篮下单塔护筐相结合、外线侧翼盯防重点射手”。首先在第一关的夹击持球人,广厦加了点小变化:夹击力度并没有像辽宁那么强,而是更多守了“ice”(也称blue)的防守策略:把持球人往边线赶。广厦对阵辽宁的半决赛,大家应该有印象:广厦靠着激进的夹击,多次在第一关奈特就直接抢断,形成1打0的反击空篮。当持球人把球出给挡拆人时,第三名垫防的球员也常常能完成直接的抢断。但是打北京的夹击并没有那么激进,一次直接形成的抢断都没有,二次垫防持球人的抢断也没有。我个人猜测,广厦教练组采用ice的目的是逼迫持球人出球并消耗进攻时间,不采用更有侵略性的包夹造失误是因为接应人是周琦,出球难度更低,所以不能包夹太狠给大个留出回位的时间。

这三个镜头都是很明显的ice/blue,把持球人往边线逼

仔细看胡金秋的朝向,坚决把杰曼往边线赶

但是就第一场来看,这个不够激进的“中庸之道”夹击效果不太明显,既没能限制外线球员的发挥,又没防住内线球员的多打少。只能说这个四件套并不仅仅是针对辽宁的防守策略,而是已经贯彻了整个赛季的防守体系,不是轻易能做大改的。而这套体系对辽宁非常管用,但是对青岛、北京这种内外线都有强点,尤其是内线有传球有高度的时候就会很难受。

广厦在进攻端的策略在开场执行得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坚决点名周琦。开场第一攻、第三攻,第一节6:13,5:45这几个回合全是点名周琦,光第一节点名次数就不下五次(因次数较多我就不把每个回合截出来了),效果还不错,因为我们能看出周琦还是在保护自己,上得并不是很大,一是为了保护篮下,二是考验一下广厦的投射准度。但随着比赛的深入,广厦手感有所冷却,周琦的体能和犯规数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广厦球员越打越心急,处理球的合理性下降,因此进攻也陷入了停滞。

再来说说北京的策略,他们明显对广厦的防守策略有提前准备:当广厦守ice夹击的时候,后卫没有急于出球,而是远离边线改走中路,最大限度地避免直接失误。而且北京的接应点是周琦,周琦接球后并不是每个球都急于顺下,而是耐心观察最好的机会,成为了一个关键的中轴。我们能看出一个有传球有强攻的杨瀚森就已经让广厦喝一壶了,周琦毕竟比杨瀚森多打了十年球,在季后赛的舞台上作用比杨瀚森还打很多,不仅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而且还会无时无刻地指挥队友的跑位,每个回合就像精确布置过一样,完美打到广厦的痛点。

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镜头,再次放出来分析一下

如果这个时候杰曼直接传球失误的概率很大,所以他选择了拉回弧顶

北京第二个变化就是把设立挡拆的位置提高,刚过中线内线就提上挡拆,最大化发挥杰曼和陈盈俊的爆发力和速度优势。第三个变化是在防守端,优先保护内线,甚至换上双塔和高个阵容。外线试探广厦的投射准度。恰巧碰上了广厦投射手感没开的一天,这个防守策略也算是成功了。

注意看邱天设置掩护的位置

2.双方的X因素发挥如何?X因素如何影响了比赛?

根据前瞻文章再次深入探讨一下比赛X因素,第一个因素教练组:

许利民指导既然在常规赛有“计划内的输球”,也就有“计划内的赢球”,前两场尽力在广厦主场拼下至少一场就是计划内的,这个计划也达成了。许利明指导本场比赛的变化有很多,我这里列出来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变化:第一,彻底放弃了周琦在低位的接球起手,他的初始进攻站位永远是弧顶,这就破掉了广厦的低位夹击轮转策略。第二,许利民指导上半场和下半场分别只叫了一个暂停,留了4个暂停没有用,因为他也意识到了北京的容错率和场上自我调整能力是强于广厦的。其他战术阵容上的安排也有丰富变化,篇幅原因这里不具体列出。就这两点我就很佩服许指导了。

所以第一大X因素,教练组的对决,许指导的赛前布置和临场调整完胜。

奥莫特的防守选择明显根据广厦的进攻习惯布置过

很多人在讨论王博指导排兵布阵的问题,这里再深入展开探讨一下。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着重提到了广厦第四节对吴骁的使用,由于进攻水平不足,导致北京双塔在内线协防,使广厦整体进攻陷入停滞。经常关注广厦比赛的朋友们可能清楚,广厦第四节初一般会先让大外援上(卡尔顿居多),让孙铭徽先带一带稳住局面。在第四节剩6-8分钟的时候,把布朗吴骁换上,排出决胜阵容孙铭徽布朗朱俊龙吴骁胡金秋。而昨晚的比赛王博在第四节刚开始就直接换上了决胜阵容,这就是我最担心的事:过于保守,没做多种思路的尝试。而我之前也说了,现在的广厦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了,固定五人组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是在总决赛面对北京这样强大的对手。我能理解王博的布置思路:孙铭徽本场状态差,在没有布朗单核带的时候,靠自己的进攻能力可能带不起来进攻。而且北京内线高度高,需要胡金秋和吴骁一起上保护篮板。后面发现布朗体能也下降,于是换上农纳利试试手感,可惜也没能打开。在比赛最后时刻王博也做出了尝试:换上赵岩昊拼进攻,但换上的时间点晚了一些,遗憾输掉了比赛。

我看大家提出了很多自己心目中应该排的阵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是理论上的,不输一场比赛很难放弃自己最信任的稳定阵容,去尝试有风险的改变。现在有一场失利作为样本了,倒逼着王博进行阵容搭配上的创新和改变,就静待结果吧。

再来说说北京这边,教练组在布置上几乎没有漏洞,除了第一节状态较为慢热之外。为什么北京敢于尝试这么灵活多变的阵容搭配?敢于在末节玩比较罕见的双塔?因为他们在常规赛就因伤员较多的缘故做了许多不同阵容尝试,所以样本足够,不同阵容队员之间磨合也够,不管是什么阵容都有搭档的经历,不需要临时适应。而广厦常规赛健康稳定的固定阵容此时成了一把双刃剑,这五个人确实足够默契可以自行解决许多问题,但是很难根据对手的阵容做出一些自己阵容的变化,王博要想在阵容上创新确实需要勇气和运气。但现在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就看教练组的智慧了。

第二大X因素:节奏把控和篮板控制,这是紧密相连的一环。本场比赛广厦由内而外地失守了:控制不住后场篮板,就推不起反击打不了转换,无法改变场上的节奏。在北京取得领先后他们进一步压节奏磨阵地,每个回合压到24秒出手,还能频频抢到进攻篮板,把一个回合消耗30多秒,这对于广厦来说是很绝望的。篮板和转换、节奏是密不可分的

广厦要破局就要从节奏上进行改变,要改变节奏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篮板问题。说实话我只能发现问题,但完全想不到如何解决这一点,通过改变防守阵型?改变阵容搭配?还是回到第一个X因素,留给教练组去解决吧。

第三大X因素:球队第8-10人的发挥。本场比赛广厦替补轮换的发挥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坑的,可能吴骁看起来拖空间效果不大,但这是他自身特点的问题,和发挥没太大关系。农纳利和朱俊龙命中率稍低,放在大部分比赛里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再看一下北京第8-10人的发挥对比一下,就不太够了。纳托尔、奥莫特和范子铭的超常发挥打破了平衡。这两个外援虽然上场时间不多,但是在总决赛的舞台上,他们的效率和价值都非常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广厦拉开分差的关键时刻站出来了,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

纳托尔和奥莫特是怎样的球员呢?他们的身体天赋都非常不错,但是战术素养略差一点,教练不能给他们布置太复杂的任务,他们打得越简单越坚决发挥越好。这场比赛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外援拿球要么坚决投射要么坚决杀筐,直接攻击到广厦最薄弱的护筐这一环,因此成功率较高。范子铭也是一个道理,不能让他当主力内线,辅助性内线更适合他。当身边站着周琦时,他不管是策应还是中投都能发挥出非常不错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说北京的几位替补今天顶住压力有所发挥,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许利明指导都把这些替补放在了最合适的位置,十分会用人。可以说,在球队第8-10人的这个X因素下,北京也占优了。

第四大X因素:球员的球商应变、转移球水平,以及对冠军的渴望。对总冠军的渴望和拼抢积极性,在比赛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两队都是做得很不错的,但是在广厦陷入被动比分落后的时候,广厦球员的心态有点急躁和低落,这是需要调整的。

球商应变与转移球水平,到了总决赛这个舞台上,就体现出来巨大的差距了,甚至说这是北京与广厦差距最大的地方。北京队进攻端打的是体系,与球员个人状态和对手的防守策略关系不大,而且这套传导球流畅的体系也充满着变化,可以根据对手的防守变化不断切换。这也是北京常规赛一个赛季练出的体系,其中也包括了许多的“计划内输球”作为代价。这让我想到了2014年的马刺队,真正靠体系打球的球队,不管人员如何轮换都不会差太多。

说完了这四大X因素,我还想针对G1再加两大X因素:一是孙铭徽和陈盈俊的差距,二是大家讨论激烈的裁判因素。

先说第一点,从数据上来看孙铭徽是被陈盈俊完爆了,这点没话说,其最核心的是三分球和中距离跳投的手感差距,以及球队对他们的定位。但我之前说比较两个人表现如何不能光看对位的表现,更要看两个人对球队进攻的整体影响。我之前的文章里写了比阵容更重要的是节奏之争,但今天的节奏也是北京赢了,比赛被拖入到了北京喜欢的节奏里。孙铭徽确实是有“变速器”的作用,但是北京也严防广厦的转换,因此就显得孙铭徽的组织策动进攻作用无法施展。

本场比赛类似这样的半转换机会太少了,整场比赛我看下来合理的提速只有这两个,实在不够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两队的组织核心不一样。广厦这边非常依赖孙铭徽和布朗两位持球大核的进攻发动,其余球员不太具备组织中轴的能力(朱俊龙也有这个能力,但本场比赛持球戏份不多)。再看北京这边,杰曼和陈盈俊是攻击型后卫,如果让他们来持球发动进攻效果会比布朗和孙铭徽差很多,但好就好在北京有着全联盟最优秀的内线中轴之一周琦(本场比赛周琦的作用可以去掉之一)。后卫将球运过半场传给周琦后,北京的战术发动才刚刚开始。周琦也几乎完成了每一个正确的选择。除周琦外北京的多名球员也具备二次发动的能力:雷蒙、范子铭、翟晓川等,包括几个后卫在接球后也可以从容地完成二次处理,让北京的进攻更加流畅。

所以,当我们仅以攻击型后卫的身份要求两队后卫时,那陈盈俊就远大于孙铭徽了,孙铭徽最大的优势组织变速在本场比赛完全发挥不出来,但陈盈俊最大的优势专心进攻则发挥得淋漓尽致。两支球队对后卫的要求不同,后卫展现出来的状态和实力也会大相径庭。当然,两人的差距也没有本场比赛显示得这么大,孙铭徽的投射手感也不会场场这么离谱,但投射本就不是他的强项,教练组如何让孙铭徽在场上扬长避短,这又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期待教练组的解决。

再说第二点裁判因素。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不太喜欢聊裁判,更喜欢把重心放到篮球上,但今天裁判的风格(注意,是风格,不是发挥)影响了比赛的走势。两队在一整个常规赛打的都是三名中国裁判吹罚的比赛,到了总决赛第一场三名外籍裁判吹罚,肯定是不适应的。那么哪队先适应新尺度的吹罚,哪队就能占得先机。不管是在篮球场还是在社会上,都是更适应规则的人混得更好,本场比赛北京明显是更适合新裁判风格的一方。

那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怎样的球队更适合三名外籍裁判的吹罚风格呢?我个人观点是打法越像欧洲篮球风格的球队越容易适应。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文提到的北京队风格:进攻端强调转移球分享机会,防守端强调位置感,这个位置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知道联防的重点是守区域,单兵防守的重点强调的也是队员的合法防守位置,而不是失去防守位置之后的手部动作。我们复习一下篮球规则里身体接触的一般原则:圆柱体原则、垂直原则、合法的防守位置等严抓超出圆柱体的手部等动作。昨天北京队有四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两个镜头是纳托尔和奥莫特分别造了两个带球撞人的进攻犯规,注意犯规类型是charging with the ball(charge),这在CBA比赛中是比较少见的,而北京队的两名外援却能很快地适应尺度并重视合法防守位置的建立,这或许也能说明为什么奥莫特是FIBA比赛的大神了吧。另外两个镜头是杰曼的两次干净的切球。切球这项技能在CBA也比较少见,杰曼靠着速度优势紧贴防守人不轻易下手,即使下手也非常讲究时机,就在起球的那一下精确切球,运气好还能从球手一体原则中受益,这也是对规则的一种适应。

当广厦和辽宁打的时候,广厦是更适应规则的那一方,辽宁队球员一些不好的掩护习惯、下手习惯比广厦多很多。但是当广厦和北京打时,广厦却成了不良习惯更多的那一方,包括孙铭徽布朗的下手被吹,吴骁的掩护犯规,这些都是不适应判罚的体现。

当然,在我看来吹得略毛的哨也有,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在我看来三名外籍裁判执裁后,几乎就不存在主场优势一说了,而且在一方领先后也有平衡哨的趋势。昨天的比赛跟广厦之前所有主场比赛相比,主场优势都弱了很多,但大体还算公平,所以会有一种吃亏的感觉。球迷有这种感受是正常的,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尽快适应才是王道。

其他的两个因素就不过分展开了,一个是朱俊龙第二节的意外受伤离场,也打乱了比赛的平衡。还有就是赵嘉仁的伤缺,在这场比赛体现了出来,广厦实在是少一个能进行二次持球处理的点,让广厦本就较薄的阵容更加脆弱。上一篇文章分析过,这里不多展开。

3.总决赛后续走势展望,广厦机会几成?

最后,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总决赛后续比赛前瞻:我依旧相信系列赛会继续焦灼,不管是NBA还是CBA都流行以下克上客场取胜,但排名高的球队在输一场球放下包袱看清现实之后,一定会做出改变争取反弹。我们都说输球一方要率先做出改变,在我看来北京各方面几乎做到了完美,弱点需要输一场球才能充分暴露,所以我这里更多会站在广厦的角度上分析。

北京和广厦都要做好丢掉主场的准备,现在广厦已经丢了,就看广厦能不能再偷北京的一个主场了

第一,广厦需要进行多样防守策略的尝试。如果是夹击持球人,到底是彻底夹死还是放弃夹击,这是个问题。目前已经证明了守ice强延误和不上不下的半夹击效果很差,第四节开始用联防后被杰曼投进两个神仙三分打击了士气,那第二场是继续用还是继续优化联防站位,这也是个取舍

像这种没看出任何效果的防守策略不能再用了,没形成包夹也没回位

上图是常规赛对阵北京的联防,下图是总决赛G1对阵北京的联防,没有任何变化,该漏还是漏

第二,进攻端继续打回熟悉的团队篮球,强调分享球,追求合理的出手。广厦本身的投射命中率就呈正态分布,第一场比赛广厦三分命中率低看似是偶然,实则是不合理出手和进攻简化的必然。第二场必须要进行更加丰富的传导和更合理的出手,虽然广厦要在一夜之间学会北京练了一个赛季的流畅传导球有些困难,但是超越上一场的自己也是一种进步。

第三,阵容方面继续做大胆尝试,不是说要放弃自己最舒服磨合最久的稳定组合,但某些轮换搭配在某些时段,当对手派上某套阵容时,已经证明了效果不好。我们的轮换要更加精细化,把比赛拆得更碎一些。毕竟总决赛比的是细节!

在24年稠州上海的总决赛G1之后,刘鹏通过改变策略破掉了佩里对王哲林的冲击优势;在24年辽粤G1之后,杜锋通过启用贝尔雪藏沃特斯扳回了一场;在24年辽粤G3之后,杨鸣通过重用刘雁宇和付豪把自己从悬崖边又拉了回来......类似的系列赛改变还有很多,广厦阵容里的牌绝对够,就看王博怎么打了,预判总决赛走势不能只看两队阵容的对比,更要看教练组的智慧,甚至说教练组的变化比球员的发挥更能决定比赛走向。总之,这轮系列赛才刚刚开始,让我们继续期待双方高水平的战术变化!

CBA专区北京男篮队史在总决赛取得首胜后均夺冠
阅读 51672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大长山球迷5616

· 辽宁

好帖,用心了。新版本的总决赛,会有更多的变数,北京抢占了先手,上风球,但还没有形成胜势,希望打到第七场,让CBA更精彩些

亮了(515)
查看回复(6)
回复
discusser-avatar

ABCD12358

· 陕西

高考北京卷最简单,基本上就是学渣找自信的🏀北京卷真是最难的

GIF
亮了(317)
查看回复(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