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讨论,赤壁之战,曹操这次出兵输了吗?

avatar
关注

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军,这是一个共识。但曹操此次出兵真的输了吗?

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当然了,这个逻辑可能因为形成了数百年,让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式。

但站在讨论的角度上,我们不能拿结论去验证过程。

赤壁之战其实只是一场战斗,是曹操南下征讨荆州战役里的一场战斗而已。

在一场战斗里,哪一方都有可能赢或者输,但不代表整场战役的走向。

国民党不能因为打赢了喜峰口就说自己战胜了日本人。日本人也不能因为珍珠港就说自己战胜了美国人。再彻底的胜利,在局部战斗中也是有失利的。

赤壁之战跟南下荆州也是这种关系。曹操南下荆州打赢了,但是在赤壁之战栽了跟头,仅此而已。这不妨碍曹操整体是赢得,也不能证明曹操的军事水平因此而不行。

我们知道,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军神。但因为一贯的社会印象。很多人会拿他的局部负面去否定他的全部。所以很多人觉得曹操赤壁输了就是能力不行,就是领先了浪。其实并不如此。

那么,事实真相如何呢?我们不妨浅做分析。

赤壁之战的大背景,曹操彻底整合了袁绍的领土和资源以后,准备向南发展,对荆州动兵。

这次动兵时机也选的特别好,是刘表病重,荆州内部不稳。对此,荀彧也是极为赞成的。

出兵以后,因为荆州的问题(刘表病死,荆州北部守将刘备不战而逃),曹操基本上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初上位的刘琮不得已投曹。

但是,刘琮对荆州并没有正式接手,也不能完全代表荆州各地区的意见。所以曹操还得一路接收或者征讨不服的地区。

(这在历史上是极为正常的事情,比如之前曹操得到徐州,但徐州内部还有很多山头如臧霸只是表面臣服。昌豨后来多次反叛等等。)

这不代表此次出兵没胜,也不代表此次的成绩不够大。因为三国那个时期,想要完整收复一个州,通常都需要数年时间。比如,曹操花了七年才彻底整合好河北,刘备进攻益州用了三年,东吴用了几十年才打下两州之地。

可以说,曹操此次出兵是一个相当大的胜利。

但这个结论跟人们正常的印象却又完全不同了,我们也分析一下。

首先,曹操是来打荆州的,但面对的敌人不只是刘表。刘表遗留的两股势力,刘琮投降,刘琦(部将刘备)远遁。还有同样对荆州虎视眈眈的孙权。

这场战役里,刘表输得彻彻底底,刘琮投降曹操,刘琦“投降”孙权。曹操和孙权都是赢家,但是曹操占据了更为富饶的江北,孙权占据了略显贫瘠的江南。虽然整体上曹操占优,但场面上孙权更好看。

这是战果的大体划分。鉴于之前郭嘉遗计定辽东的出色谋略,曹操因为自己内部的问题加上短时间内无法全部拿下荆州,选择退守江北也是正常。

为什么给人的印象却不是如此呢?因为一本三国演义在里面颠倒是非。

三国演义不但褒刘贬曹,同样也褒刘贬孙。怎么会如实描述曹孙的成绩不菲呢?

所以它采取了几个步骤来颠倒黑白。

第一,扩大曹操的胜利预期。曹操此时只是正常的南下用兵,能取胜就行,远没到能一举拿下荆州的程度,何况还有江东,益州,西凉等地,离一统天下还差的远呢。

但演义非要塑造成曹操此一战即可定乾坤,硬是把一场寻常的季后赛塑造成总决赛天王山。导致曹操虽然赢了,但看起来输了的结果。

第二,丑化孙权的形象。孙权年少继位,野心勃勃,积极拓土。曹操在盯着荆州,他同样也在盯着荆州。早早的派鲁肃来打探敌情,发现有机可趁以后更是趁机收服刘琦(部将刘备),同曹操在荆州会猎。(孙权一点也不保守,一直在拓土,面对曹操也是采取攻势。)结果被演义黑成孙权胆小怯战,为了自保不得已而战,自保跑荆州自保去?

第三,择清刘备的责任。刘备来荆州是为了说服刘表支援袁绍来的。来了以后不能完成所托,好歹可以在新野抵抗曹操也算尽职尽责。结果刘备不战而逃,完全无视刘表托孤的同宗之情。演义诋毁完刘琮投曹以后,刘备马上就代表刘琦投孙。一个是归附大汉,一个是勾结世仇。真不知道怎么会让人觉得刘备高尚?刘琮刘琦的不同下场,也说明了刘琮比刘琦高明一条街。

至于刘备投靠孙权以后又反噬孙权,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反正刘备投靠谁也不是投靠,反噬谁也是大义凛然。

单就荆州之战来看,曹孙都是赢家。二刘(刘表刘备或者刘琮刘琦)都是输家。

历史区《三国演义》中你喜欢哪位人物
发布于河北阅读 1767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孟德新楼主

· 河北

而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在面对自己的合伙人时从来没有过任何仁义的表现。不管是对公孙瓒,袁绍,刘表,孙权,刘璋。这次战役里,也基本看不到刘备照顾刘表(刘琦)的任何行动,从头至尾都是个机会主义者的表现。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逆袭约修亚

看来明朝之前赤壁之战主流评价是曹操获胜,都怪三国演义瞎黑,影响了我家哥哥的评价。曹操又不是只输了这一场,这场无论输赢曹操的评价都不会变,刘备也不会变,反正他一直输,会变得只有周瑜。

亮了(2)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