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要求多” 乘客遇上 “报复心” 车主,顺风车成了 “修罗场”
某顺风车平台上,一位乘客预约了一点半去机场的车,明确告知司机自己赶七点的飞机,但要求三点出发。司机提出能否提前到出发,乘客觉得太早,不想在机场等太久,拒绝了。司机当时表示没问题。但第二天早上十一点,司机表示走不了,面对乘客质问,还直接表明自己就是故意的。
在顺风车的世界里,“分摊油费、互助出行”的理想正被现实摩擦。当部分车主遇上他们认为“要求多”或“不守规矩”的乘客时,一种带有报复意味的应对模式悄然滋生。
对于许多司机,尤其是将顺风车视为重要补贴来源的车主而言,乘客的某些行为会直接触动其敏感的“成本神经”。当乘客强制要求出发时间以及到达时间等,就被司机标注为“事多”乘客,而面对“事多乘客”,一些司机直接采取报复行为。
而司机的报复行为通常不限于临时取消订单。
“高速费”则是另一个火药桶。司机通常希望乘客分担这笔额外开销,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净收益。如果乘客在行程前明确拒绝或行程中强硬拒付,部分司机会产生强烈的“吃亏感”和被冒犯感。
这时,“绕行国道”成为一种常见的、带有惩罚意味的回应策略。明知国道耗时更长、路况更差、乘坐体验不佳,司机仍会选择此路,目的就是让乘客体验不便,作为对其“不合作”或“出尔反尔”的回应。
更有甚者,当司机认为乘客存在严重欺骗行为(如假意承诺加价换取接单,实际到点后反悔),可能在行程中途,甚至在服务区、郊区等不便打车的地点要求乘客下车,将其“晾”在那里。这种行为虽属极端,但反映出部分司机在极端情绪下,将乘客视为“麻烦制造者”而非服务对象,意图通过制造更大的麻烦让对方“付出代价”。
同时,司机群体内部的信息共享(如给低分乘客打标签)也加剧了这种对立,使得“要求多”的乘客更容易被识别和采取“防御性”甚至“进攻性”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全职或半全职依赖顺风车收入的司机,其心态更接近“营运者”而非“分摊者”。他们对时间、路线、成本的管控要求更高,对乘客的“不合规”行为容忍度更低。
当乘客的要求(如反复修改上车点、携带过多或特殊行李、要求改变既定路线)被视为对其“运营效率”的干扰时,其采取强硬手段(如直接拒载、中途赶人)的意愿可能更强。在这些司机看来,这并非单纯的报复,而是维护自身“工作秩序”和“经济收益”的必要手段。
“接顺风车本是为了贴补点油钱,图个方便。但后来发现,有些乘客把你当免费专车使唤,还理直气壮。被‘坑’几次后,心就硬了,遇到觉得‘事儿多’的,要么不接,要么接了也得想办法别让自己吃亏,哪怕手段不那么光彩。久而久之,那份互助的心情也就磨没了。”
这段话或许道出了部分司机从委屈、警惕走向“以牙还牙”的心理轨迹。当平台未能有效界定权责、约束行为时,司机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便可能滑向对乘客的伤害。
坷垃好处都有啥
· 广东去车站机场还打顺风车的 只能说 你可以为了贪便宜愿意赌那1%的概率刚好有顺路的车主接你 反正99%都是专职的 谈不拢价格放你鸽子活该哦
虎扑JR1798675543
· 广东很多乘客都只有在占车主便宜的时候才知道这是顺风车,要求车主这那的时候就不提了,所以说啊,老想着花沙县小吃的钱,要大酒店的体验,那肯定会得到车主给他们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