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写杨翰森的,还是有一点道理,希望杨翰森能加油
凭什么给杨瀚森首发?NBA的路是打出来的 商业联赛不吃撒娇这一套
话题团
2025-06-30 00:35体育领域创作
开拓者用首轮第16顺位选中杨瀚森那一刻,球迷圈瞬间炸开了锅。他们仿佛手握联盟官方尚方宝剑,迫不及待地要替开拓者“清理门户”,交易艾顿、送走克林根,理由简单粗暴,他们挡了杨瀚森直接打上首发的路。
这画面似曾相识,像极了明清年间那些刚中进士的读书郎,金榜题名后第一件事不是想着精进学问,而是琢磨如何把翰林院里的同僚挤兑走。仿佛天地间的位置,生来就该等着他们去坐。
NBA的丛林里没有预留的王座
NBA那是什么地方?那是篮球世界最赤裸、最残酷的丛林战场。在这里,首发位置、核心地位、真金白银的合同,从来不是靠球迷的“应援”或者谁的“潜力”能乞讨来的。那是要在比赛里真刀真枪、在训练场上滚爬,在比赛里拼杀,从队内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身上硬生生踩过去,你才能夺下的战利品。
NBA的生存法则冰冷刺骨,上场时间、比赛数据、赛场表现,这些就是硬通货,直接兑换成合同金额与未来前途,那些5年3亿美金的超级顶薪合同,就是靠这些筹码拿到的。艾顿和克林根凭什么要给杨瀚森让路?开拓者管理层又为何要平白无故把核心位置送给一个一场NBA未打的新人?
即便总经理乔-克罗宁在选秀大会上制造了一个大新闻,也没有理由为了杨瀚森随便送走球队资产艾顿或克林根。
一场职业比赛都还没打,就琢磨着让管理层为“潜力”扫清道路?这份奢望,未免太幼稚。
饭圈逻辑放在职业竞技场上,苍白得可笑。若杨瀚森真有撼动约基奇王座的潜力,第一步就该是凭实力碾过队内的艾顿与克林根。训练馆里的汗水、夏季联赛的对抗、季前赛的每一分钟,这才是通往首发的正途。
“让”出来的位置,终究坐不稳。
上场时间、比赛数据、赛场表现,直接兑换成超级顶薪合同、金钱与未来。队内竞争的队友、场上遭遇的对手、精于算计的管理层,凭什么对杨瀚森网开一面?凭什么将宝贵的首发位置和核心资源拱手相让?
丛林法则只认实力,不认宠溺。
约基奇初入掘金时,何尝不是从替补席末端挣扎起步?掘金管理层有远见,肯花时间等待一块璞玉的打磨,但这份等待并非无条件的恩赐,而是比他在季前赛就证明了自己值得等待,常规赛第一场面对火箭4分钟拿到2分,回头第二场就森林狼头上砍下10分9篮板,用时仅18分钟。
新秀赛季场均10分出头,7篮板2.4次助攻,约基奇作为第二轮总第41顺位选秀球员,交出来的成绩单完全超出预期。约基奇用每个休赛期归来时肉眼可见的进步,用场上无可替代的策应和终结,一寸寸挣得了属于他的时间与地位。
2025-26赛季,杨瀚森能打出类似的表现,克罗宁就算对球队来办有交代,也才有底气考虑交易走多余的内线就要。约基奇的成功路径,是用实力步步为营的注脚,他从未幻想跳过竞争环节,直接空降核心。杨瀚森,更需要磨砺自己的耐心,每一步都走稳当。
杨瀚森同样需要这样的过程:从替补席开始,一步步适应NBA的强度、节奏与文化。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犯错、成长。在力量房里挥汗如雨,在录像室里钻研战术。这绝非一个球员孤军奋战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杨瀚森自身极致的努力与奋斗,同样需要开拓者管理层与教练组基于长远目光的合理规划与悉心培养——这是多方合力的结果。约基奇如此,东契奇如此,即便是天纵奇才如文班亚马,其成长路径也无一不是遵循着“逐步兑现天赋+证明当下价值”的铁律,而非依靠舆论喧嚣“应该被重用”的幼稚幻想。
NBA是商业丛林联赛法则,是最精明的商业机器,老板的钱袋子与球队的战绩紧密捆绑。潜力再诱人,若无法在有限的机会里转化为即战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胜利、不断赢球和票房,管理层凭什么押上宝贵的薪资空间和战绩去豪赌?
球员的合同价值、球队的薪资空间、球员的市场吸引力,环环相扣,精打细算。管理层不可能仅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潜力”标签就无限期投入资源、牺牲战绩、容忍失败。
若年轻球员在获得的机会窗口期内,无法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独特价值或不可替代性,球队管理层会毫不犹豫地转向那些即插即用、能立刻为球队带来胜利或稳定性的老将,艾顿的经验,克林根的即战力,在商业决策的天平上,分量远比尚需雕琢的“璞玉”要实在得多。
这种“结果导向”的冰冷商业逻辑,才是NBA运转的底层代码。它冷酷地宣告: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是球员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通途。温情脉脉的“培养计划”,永远臣服于赢球和盈利的现实需求。
开拓者看中杨瀚森的是未来可期,是杨瀚森身上所蕴含的、有别于克林根的独特潜力和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而非立竿见影的即战力。杨瀚森需要时间适应NBA级别的对抗强度、快节奏攻防转换、甚至语言沟通和文化融入,这远比在CBA复杂得多。
杨瀚森需要时间,很可能是一到两个赛季,去适应NBA那远超CBA强度的密集赛程、对抗等级、战术体系和文化环境。
但时间,恰恰是NBA最奢侈的消耗品,对杨瀚森来说更是宝贵。
开拓者老板乔迪-艾伦证实球队正在挂牌出售。新老板入主后,建队思路、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培养杨瀚森这类国际新秀的耐心程度,都将成为巨大的问号。现任管理层或许有培养蓝图,但新老板的意志,才是决定球队最终航向的舵盘。
新老板接手后,是继续耐心培育杨瀚森这块“潜力股”,还是急于用短期战绩证明自己,迅速调整方向?一切都是未知数。当资本按下加速键,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巅峰期的东契奇都可以被交易,杜兰特不断倒手去了火箭,何况,一个刚进联盟的菜鸟杨瀚森呢。
杨瀚森的新秀赛季注定坎坷。全世界打篮球最顶级的400多名球员竞争,混迹于这个联盟的球员哪怕是板凳末端的饮水机球员——他们谁不是自己生命里的迈克尔-乔丹?NBA球员的职业生涯平均4.5年,换句话说,哪怕是首轮新秀,很多人四年新秀合同结束后可能就没办法拿到续约合同,这就是摆在杨瀚森面前的残酷现实。
再加上,语言壁垒、篮球文化的巨大差异、远超CBA强度的密集赛程和训练节奏,这对年轻球员的体能和精神都是严峻考验,都可能成为杨瀚森更上一层楼的“新秀墙”。球迷们幻想杨瀚森在NBA立刻大杀四方,只会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
可以预见,杨瀚森新秀赛季数据、比赛表现,有可能远低于那些被饭圈文化冲昏头脑的球迷们的狂热预期。
杨瀚森撞破这堵墙的唯一武器,是日复一日的埋头苦练,是训练场上主动融入的交流,是团结队友展现出的职业态度,是比赛里拳拳到肉的竞争,是时时刻刻准备着上场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而不是像某些球员,当主教练叫到他的名字时告诉人们“我没准备好”。
饭圈思维最大的悲哀,在于幻想用舆论的声浪在NBA的丛林中强行开出一条路。殊不知,NBA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汗水、竞争和赤裸裸的实力法则。
杨瀚森的路,只能靠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在波特兰的训练馆里,在夏季联赛的赛场上,在有限甚至零星的常规赛出场时间里,用每一个扎实的掩护、每一次精准的传球、每一个拼抢下来的篮板去证明价值。
开拓者给的机会不是礼物,而是考卷。
真正的强者之路,无需粉丝拆掉他人的阶梯,他们自带破墙开路的决心与力量。
锤子已在杨瀚森手中,是让它在角落里生锈,还是握紧它敲碎眼前的壁垒?答案不在球迷的争论键盘上,而在波特兰黎明前的训练馆里,在杨瀚森自己手里。
水友0000001
· 北京谁说得给首发了?跟这虚空索敌,强蹭热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