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和成绩能否衡量球员的水平及地位
各奖项的影响力悬殊让荣誉对球员实力的衡量标准失真。奥运会影响力巨大,更因在举国体制国乒背后的诸多利益,让这一荣誉在国内的评价远超世乒赛。然而世界乒坛却一直将世乒赛作为衡量国家整体和球员个体实力最重要的标杆,其竞技含金量稳压奥运会。
亚运会和全运会也牵涉各种利益,重要度高过世界杯无疑;而韩国球员因为亚运会有免服兵役的福利,重视程度也很高。世界杯虽位列三大赛,但含金量类似公开赛,于近期状态的衡量,甚至不及总决赛!
综上所述,就世界乒坛而言,衡量球员实力最重要的是世乒赛,其次奥运会,至于世界杯分量很轻。有球迷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中国统治乒坛,评价球员的地位就应该按中国的标准执行。
此言谬矣!竞技层面世锦赛对比奥运会是压制性的。即使有四年一次的加成,奥运会距世锦赛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都不在世界顶尖水平,能完全代表世界乒坛吗?
奥运会为大的国乒,都会排出国内最强选手,但是会兼顾外战、大赛经验等因素。而在国乒统治乒坛的巅峰时期,国内顶尖高手都具有夺冠的实力,因此刘国梁才有“是国家让你有争取世界冠军的机会”的名言!故此业内甚至有全运会较奥运会更有含金量的戏称。
创立伊始仅三个单打名额的限制,让奥运会根本无法代表世界最高水平。而世乒赛五个名额,基本囊括了国内顶尖高手,以及世界各种流派的高手,更不用说七个和九个名额的世乒赛时代。这也是国际乒联将荣誉严重偏科仅有三次世锦赛冠军的王励勤列为总统山之列最主要的原因。
而焦志敏、王励勤、刘伟乔云萍女双等一系列让球事件,极大降低了奥运的含金量。不可否认,世乒赛同样有容国团、曹燕华以及何智丽等诸多让球风波。但世乒赛的让球大多在年代久远的特殊时期,而且即使荣誉降级,但因远不及奥运会荣誉的巨大加成,让球受害者受到的评价缩水不多,远非奥运会以成败论英雄可比。
…………………………………………………
球员受制于规则、器材等因素,取得的成就天壤之别,仅仅依靠荣誉和战绩根本无法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而时代、赛制和赛程等因素也极大影响球员的荣誉和战绩。
时代是制约荣誉的关键因素,八十年代由于比赛少竞争异常残酷,头牌稍有不慎就会失去机会,亚运会、全运会等比赛的含金量远超当今;九十年代比赛逐渐增加,然而由于传统、奖金等因素,一些公开赛(瑞典、卡塔尔等)的含金量甚至高于三大赛之一的世界杯!
赛制决定了一些比赛无法真实展现球员的实力,例如:97世乒赛职业生涯末期的老瓦未失一局难道体现出其实力远超巅峰?无非得益于签运以及老萨一路排除国乒地雷!
赛程又让一些比赛(大赛年的全锦赛、亚锦赛、亚洲杯、公开赛甚至世界杯)失去衡量球员实力的意义。
而乒坛不同时期的竞争格局极大影响球员的战绩和荣誉。上世纪九十年代世乒赛八强没有一个单打世界冠军、奥运八强职业生涯全部拥有世界冠军的盛况,这是新世纪10年以来根本无法比拟的!10年后那些对外协胜率等数据根本不具备可比性!当时世界排名的含金量远超当今!
而国乒独有的让球传统,进一步影响球员的荣誉和战绩。举国体制的国乒历来是政治斗争的重灾区,派系林立、错综复杂,女乒的宫斗史堪比奥斯卡,男乒也不遑多让!自蔡振华接手男乒以来,国乒从南方派过渡到八一直至京圈。施之皓、刘国梁、孔令辉、秦志戬等人上位,伴随着尹霄、陆元盛、李晓东等技术人才淡出完全可以证明一切。而太子的传承从王皓到马龙直至王楚钦,所以根本无法用荣誉衡量球员!
最后乒坛几次翻天覆地的改革,让球员失去比较的基础,99年刘国梁Vs马琳和16年张继科Vs马龙,这两场比赛几乎是完全不同的运动。
………………………………………………
以下逐一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
赛事创立时间的限制,让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诸多大神,无法获得全满贯,进而失去角逐历史最佳的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女乒曹燕华,其天赋(和郭跃并列)和时代统治力堪称女乒历史第一,却从未进入最佳球员的讨论行列!而世界杯也让邓亚萍的全满贯征途大大延长。
先谈国乒政策(让球):国乒年代久远的让球给朝鲜、不包揽前四等政治行为不谈,也不论庄则栋三连冠以及曹燕华无缘三连冠。
天津世乒赛雨露均沾以及之后让球风波让何智丽和焦志敏与奥运绝缘,迫使这些当打之年的顶尖高手或过早的退役或出走海外,引起各方争议让女乒中生代团灭,并造就最具威胁和轰动事件的海外兵团;更不用提为了申奥讨好萨马兰奇的让球这些对于球员荣誉的巨大影响,间接造就了邓亚萍的成功(何智丽和陈静多年后的表现侧面证实这点)!
就提千禧年后的两件公案:
01世乒赛女单半决赛张怡宁脆败于王楠,凭心而论,彼时王楠还处于上风,真打胜面依然在张怡宁之上。但是先于下半区外战的赛程,张怡宁全场极为反常的行为,之后全运会上破罐破摔的举动,以及之后禁赛三个月的处罚基本坐实了让球的猜测。
另一件就是众所周知的04雅典男单半决赛。07年前王励勤对王皓的战绩12:1,唯一的败绩就是雅典奥运会半决赛输球,直到王皓技改之后才彻底扭转对战成绩。
赛前王励勤对柳承敏5:2,对老瓦千禧年后不败,但刚结束的新加坡公开赛4:3险胜。王皓6:1柳承敏,1:0老瓦;比赛中王励勤极为反常竞技状态和行为(没有暂停等战术,没有任何自我打气的动作);赛后王励勤“完成任务,没有输外协”的言论;同王皓没有表情迅速退场的行为;以及赛后吴敬平没有处罚的背锅、05世乒赛后蔡振华的发言、05全运会近乎耻辱不到半小时的决赛。完全可以证实这点。
这两战将极有可能的金牌变成铜牌,让当事人的荣誉发生巨大的改变,其中尤以王励勤为甚!
………………………………………………
然后就是另一大因素-赛制赛程:01年及之前的团体单项同时举行的世乒赛,00年及之前单双打并存的奥运会,主力不仅全部兼项,而且还是极为消耗体能的21分制(04雅典11分制)。让当时的国乒主力兼顾多项荣誉的难度几何级数的增长,而三剑客及之后的时代完全没有这些问题(二王一马后期同样获利)。
而奥运双打-团体的项目更改,让三剑客时代及之后球员的竞技环境比04年之前的球员宽松许多,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荣誉。至于奥运单打名额的限制,让12奥运及之后的国乒球员参赛机会减少,但同时也让比赛难度降低,很难判定对球员是否有利!至于五人名单时期世乒赛的含金量明显不及七人名单的时代,遑论九人名单的时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越靠近当代对体能占优的球员越是削弱!
至于世界杯,首先赛制和规模就极大降低了含金量。加上世界杯大多安排在年底,在诸多比赛征战后的世界杯赛场,不同球员经过数量悬殊的征战,体能、竞技状态天差地别,明显不如世乒赛和奥运会公平。
以05世界杯为例:波尔一串三二王一马夺冠被球迷津津乐道,但国乒世乒赛之后,全力征战全运会,二王一马全部兼项(可能有误),其中王励勤单项两金一银,团体四强。比赛结束立即从无锡(记不清了)赶往北京,经过转机到达赛地列日马上比赛,舟车劳顿精疲力尽的状态可想而知。波尔一串三的含金量并不高,但是我并不否认开创第六代技术的波尔的实力,但是其真实实力被高估,大赛(世乒赛和奥运)的成绩完全可以证明这点!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乒坛历经堪称颠覆这项运动的三次重大改革(00、08和14),彻底改变乒坛的格局,更让让球员失去比较的基础!
乒坛改革大致分为规则和器材:诸多规则改革如项目更改、名额限制、签表规定等大多是限制垄断,作为长期统治乒坛的国乒受到的影响的确很大。极少规则如无遮挡针对个人,如刘国梁(不过已经没有实际意义)、老瓦;而器材改革大多是持续降低球速、旋转以增加回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广乒乓球运动。
每一次改革都会产生一些受害者,这里面不只有中国选手,比如改无机,除了马琳,直板包括韩国整个单面弧的传承都药丸了。
国乒强大的人才储备以及超强的团队,背后的技术人员研究世界高手的技术特点,再请陪练去模仿,可以在改革后立刻产出超一流选手。而其他国家难得出现个别天才,却被改革影响不得不转型,还是要硬着头皮和中国的已经适应了改变的新人打。自然就……
以铁打的爱酱为例,反手生胶以借力为主的打法还是邓亚萍时代的打法,然而爱酱从小练的就是这种打法,缺少国乒资源难以技改,结果自然是被流水的大魔王吊打了。
总体来看,08和14的改革虽然严重削弱了王励勤和马琳,但同样造成外协迅速衰退,导致14年后根本无力匹敌国乒,这也是刘国梁名言“派谁去都是冠军”的由来!让88梯队及之后的国乒球员对比前辈在起跑线上就远远的领先外协。
08、14改革削弱了几个国乒顶尖高手,但最多一两年,这个坑就能被新生代填上。而对于外协这个坑他们要用十多年来填,外协相当于断代。相比之下17改革的影响就小的多,并没有根本上影响到球员。因此外协再次成长起来的节点就是14年改革对应年龄段即00后(国乒98和03梯队),因为起码和国乒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也是如今外协又开始崛起造成威胁的重要因素。
可以明确的说,三剑客时代红利冠绝乒坛历史,犹如足坛“绝代双娇”时期的“萨其马”!
…………………………………………………
现在详细谈谈乒坛几次重大改革:
00年小改大极具里程碑意义,削弱了前三板和单板质量但利于相持,整体而言达到相对平衡,对于乒坛格局影响并不是很大。
国乒新生代有王励勤、马琳,外协有施拉格、萨姆索诺夫、柳承敏、波尔等,加上虽年迈但全面的孔令辉和老瓦!这次改革反而造就了乒坛百花齐发的时代!
02年11分制目的削弱上手增加偶然性(因国乒日益强大,稍有针对嫌疑),但对个别球员(例如可能是史上最慢热的王励勤,因此03年失手施拉格中断了四连冠的可能,并埋下04让球的结果)是极大的削弱!
08年有机改无机大幅度降低球速和旋转,极大加速王励勤、马琳的衰退,并逼死柳承敏等直板选手,国乒王皓、张继科开创了第七代打法,韩国朱世赫则迎来第二春。
14年塑料球再次降速并且极大削弱旋转,给予腰伤严重的张继科重大打击,直接废了波尔,并让直板几乎退出乒坛。但利好马龙和樊振东,阿鲁纳也同样高兴!
有机40,纯木灌饱胶的狂飙、天极、大巴,让天下第一转的波尔,前三板天花板级别的马琳,单板质量超高的王励勤、柳承敏统治乒坛。然而他们在小球时代已经崛起并证明过自己(马琳99年进入世乒赛决赛、王励勤世界排名第一被乒坛公认硬实力第一),并非完全依靠改革!
无机时代,单板质量下降打不死人就被调动,拧拉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极强反手能力的王皓、张继科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者!
14年开启的塑料球时代,半机会球都不一定打死人,必须经过多拍回合博弈,马龙、樊振东则成了改革的受益人!
17年的改革利好力量型球员,但是力度不如之前的三次重大改革,对于球员没有根本性的影响。
回头看16马龙张继科和00孔令辉马琳的对决完全就是两项运动!另外还有两个典型的案例:女乒天才郭跃虽然有着诸多主客观的问题,但在上升期突然滑落;而张怡宁延续辉煌,节点就在于08奥运之后的改革!
而改革短期内对球员的影响可谓天差地别:00世界杯得益于比乒坛众多高手提前半年适应大球,马琳首夺世界杯;张继科、马龙改革初期同样受益于提前适应无机胶水,接连一串三二王一马,但是这些成绩的含金量远低于有机时代。
大王马历经所有重大改革,每次改革都需要重新适应,其艰辛远非三剑客及之后的球员可比。而且由于年龄的关系,08无机胶水极大加速他们的衰退,让他们几乎终结职业生涯!
………………………………………………
因此用荣誉和战绩根本无法评价球员的水平!
雾锁流风
· 福建所以郝帅虽然最好成绩是总决赛亚军,亚洲杯亚军,亚锦赛4强,世锦赛八强,九大赛至今挂零。但荣誉和战绩根本无法评价队友的水平,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白月光,最强选手,郝帅!
落笔画忧伤
· 安徽你这个不全面,我给你补充一下,每一次改革,乒乓球都变成截然不同的运动,为了区分,分别用ABCDE区分!按照轨迹,千禧年以前A运动-老瓦王者;01-07是B运动,大力+郝帅王者,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郝帅,他只是被剥夺了机会!08-14是C运动,科科王者!15是D运动,尚坤王者!16-24是E运动,小胖王者![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