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鲁伊夫的来信
译自VI国际足球
试想一下,如果明年孟菲斯·德派在《VI国际足球》上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就荷兰与西班牙的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发表见解。然而在1965年,当约翰·克鲁伊夫用同样的方式评论阿贾克斯与皇家马德里的一场欧战对决时,人们却对此见怪不怪。在本期《VI国际足球》时光机栏目中,我们将一同回溯那个荷兰足球开启欧洲称霸之路、蓝图初显的特殊年代。
这真是一个时机恰到好处的巧合。在《VI国际足球》创刊之初,荷甲的俱乐部们便下定决心,要向欧洲足坛之巅发起冲击。时值1965年,也正是《VI国际足球》问世的年份,彼时的荷兰国家队在欧洲最多算是一支准一流强队。
荷兰队上一次亮相世界杯决赛圈还要追溯到1938年,而在欧洲各大杯赛中,荷兰球队的征程通常在第一轮或第二轮便戛然而止。尽管费耶诺德(当时队名中还用“ij”)在1962/63赛季闯入欧洲冠军杯的半决赛,看似迎来了突破,但在1963年秋天,荷兰国家队却在欧洲杯预选赛中爆冷被卢森堡淘汰出局。
尽管如此,到了1965年前后,一批天赋异禀的年轻球员正崭露头角,其中的旗帜性人物便是约翰·克鲁伊夫(1947年生)、Willy van der Kuijlen(1946年生)和Willy Dullens(1945年生)。在费耶诺德,Wim Jansen(1946年生)开始挑起大梁,而DWS俱乐部的Rob Rensenbrink(1947年生)同样被寄予厚望。
1966年,克鲁伊夫与阿贾克斯共同创造了一项惊天之举:在著名的“大雾之战”中,他们将不可一世的利物浦彻底击溃。而比在阿姆斯特丹5-1的狂胜更难能可贵的,或许是在利物浦取得的2-2平局,这场比赛宣告了阿姆斯特丹人正迈向欧洲之巅。彼时的红军自然再无半点轻敌之意,然而,正是在安菲尔德球场,来自那个足球小国的冠军球队掌控了比赛的节奏。
“克鲁伊夫的表现再次堪称完美。这位19岁少年的成就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的跑位飘忽不定,覆盖全场,积极拼抢每一个球,并再次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冷静终结者的本色”,《VI国际足球》的报道中充满了赞美之词。“阿姆斯特丹人技高一筹,尤其是在战术层面。”
报道特别赞扬了少帅米歇尔斯部署的区域防守战术。这位前职业球员执掌阿贾克斯帅印尚不足两年,要知道在1964/65赛季,球队还在降级区边缘挣扎,但到了1966年底,他们竟一跃成为接替皇家马德里捧起欧洲冠军杯的黑马。然而在1967年春天,由Josef Masopust率领的布拉格杜克拉队却给了阿贾克斯一记沉重的打击。Frits Soetekouw在比赛末段的一记乌龙球,断送了阿姆斯特丹人的前程。这位不幸的后卫也因此被米歇尔斯弃用,并在夏天被Velibor Vasovic取而代之。
阿贾克斯带着强烈的渴望和极高的期望,盼望着在欧洲赛场卷土重来。米歇尔斯打造的这台高效运转的足球机器,在1967年以创纪录的122粒进球加冕联赛冠军,似乎已具备挑战欧洲豪强的实力。球队近期的欧战表现(以及更早前费耶诺德的战绩)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欧战狂热,这股热潮从抽签仪式开始便已然升温。在1967年,欧战没有漫长的资格赛和供球队慢热的小组赛:从一开始就是一战定生死的淘汰赛。
抽签的运气至关重要。而1967年的夏天,好运并未眷顾阿贾克斯,他们抽到了欧冠霸主皇家马德里。相比之下,其他的对阵则像是瓦鲁尔对阵青年埃施这样的弱旅之争。也正因为这类悬殊的抽签结果,多年以后,各家俱乐部才决定推行小组赛制,以确保球队至少能有几场欧战可打。
抽签结束后不久,《VI国际足球》便用一个跨页版面,浓墨重彩地介绍了皇家马德里。“皇马阵中巨星云集!!”——文章的标题赫然在目。报道不仅回顾了这支足坛豪门的历史,还展示了其全体队员的阵容。一个罗列了皇马至今所有欧冠比赛记录的图表,更是让介绍尽善尽美。“皇家马德里正为对阵阿贾克斯的比赛进行周密备战。八月底,主教练Muñoz的队伍将远赴美国,参加在纽约举办的一项大型国际邀请赛”,报道中如此写道。
9月20日,在奥林匹克体育场进行的首回合较量中,两队势均力敌。开场十九分钟,克鲁伊夫便为主队首开纪录,但半个多小时后,José Pirri便将比分扳平。下半场的猛攻无功而返:皇马最终艰难守住了1-1的平局,这在当时的客场比赛中是一个极为宝贵的结果。要知道,那个年代的顶级强队,极少会在自己的主场失手。
克鲁伊夫对此自然是耿耿于怀,他在给《VI国际足球》的信中写道:“我们的运气实在太差了。……我绝不认为皇马是更强的一方,但他们确实比赛经验更为老道。”这位未来巨星的观点,是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出的,这也是《VI国际足球》在当时颇为常用的一种报道体裁。克鲁伊夫依然斗志昂扬:“等着瞧吧,我们绝非毫无胜算,因为我们不会被任何场面吓倒,哪怕是面对十万名西班牙球迷。”
在次回合比赛前夕,《VI国际足球》自豪地宣布了一项创举:在马德里的荷兰大使馆旁,部署了一辆球迷服务广播车。“无论您有家书需要传递,还是国内的亲友想为远征马德里的球迷捎去问候,我们的广播车都能为您效劳”,杂志封面上写道。“这项服务堪称世界首创,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任何一支远征军在客场之旅中得到过如此贴心的支援。”
10月11日,阿贾克斯一度触摸到了那个本可能成为荷兰俱乐部史上最伟大的欧战奇迹。当比赛进入加时赛,比分仍为1-1时,克鲁伊夫在一次快速反击中获得了单刀面对门将Andrés Junquera的机会。然而,这位前锋的射门失之毫厘,被门将神勇化解。片刻之后,José Veloso用一记精彩的劲射,终结了阿姆斯特丹人的命运。
这场失利是残酷的,因为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阿贾克斯都压制着皇家马德里。“远征的球迷军团没有失败,阿贾克斯全队和教练同样没有。尤其应该赞扬的是米歇尔斯,他那精心策划的战术博弈,在赛前曾饱受质疑,几乎被完全否定。”《VI国际足球》的记者Joop Niezen写道。
米歇尔斯排出了双前锋阵型:凯泽尔和克鲁伊夫。Ton Pronk担任纯粹的清道夫,而斯瓦特则扮演了一位理念超前的右翼卫。在这场大开大合的比赛中,Francisco Gento在第58分钟为皇家马德里打破僵局。阿贾克斯沉着应战,继续寻找扳平机会,终于在第69分钟,由Henk Groot头球破网。此后双方再无建树,直到加时赛,Veloso的进球为这支荷兰冠军的欧战征程画上了过早的句号。
那个年代,人们也已经开始关注比赛的经济影响。晋级第二轮本可为阿贾克斯带来六十万荷兰盾的收入。“诚然,这场失利让我们蒙受了经济损失,但请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小伙子们的感受,”俱乐部主席雅普·普拉赫自豪地说。“他们在马德里,面对声名显赫的皇家马德里,踢出了自己的风格,胜利曾一度触手可及。在我看来,阿贾克斯奉献了一场非凡的比赛。”
一年前刚刚退役的皇马传奇人物Ferenc Puskás的赞誉,极具说服力。与先前克鲁伊夫的文章一样,这位匈牙利巨星的评论也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贵国的冠军球队踢出了高水准的足球,尤其是在下半场和第一个加时赛阶段。如果能把握住机会,阿贾克斯本可以轻松取胜,”这位标志性的匈牙利人评价道。“你们的球队在西班牙留下了极为出色的印象。尽管西班牙观众为皇马的胜利而欢呼,但他们无疑也对阿贾克斯报以欣赏。阿贾克斯是一支潜力无限的球队,但球员们必须积累更多的大赛经验。在我看来,国际比赛经验的匮乏,最终还是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VI国际足球》的广播车效果如何呢?它大受欢迎。“当我们的广播车停在马德里中央邮局前时,数十名球迷前来拜访,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去球场该坐哪路公交?’‘别坐公交了,这里的出租车便宜得跟白送一样。’‘我的球票丢了,还能补办吗?’‘去皇马的办公室问问吧,球场远没坐满,部分原因也是电视台会全程直播比赛。’‘你知道城边上哪有露营地吗?’‘寄张明信片要贴多少钱的邮票?’‘还有酒店房间吗?’总之,各种咨询络绎不绝。”
一个赛季之后,阿贾克斯再度折戟伯纳乌,但那已是与AC米兰的决赛(4-1)。又过了一年,费耶诺德终于加冕欧洲之王。随后,鹿特丹人将权杖交给了阿贾克斯,后者在1971至1973年间,以铁腕手段统治了欧洲足坛。1974年,荷兰国家队与世界杯冠军擦肩而过,而费耶诺德则赢得了欧洲联盟杯。再一个赛季后,特温特闯入欧洲联盟杯决赛,实现了国际赛场的突破,同时PSV埃因霍温以联赛冠军的身份,终结了由西部“兰斯台德地区”俱乐部独霸的局面。荷兰足坛的顶级力量格局由此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荷兰足球的那些辉煌岁月里,《VI国际足球》始终在现场第一线见证。杂志的发行量迅速突破十万大关。到那时,一本杂志的零售价已涨至1.30荷兰盾,比创刊初期贵了75分。
到了1974年,杂志越来越注重时效新闻和深度访谈,甚至会派记者到现场,比如去国外采访荷兰球员。不过,那个时代的一种特色却已然消失,那就是世界级球星的读者来信。克鲁伊夫当时显然是写上了瘾,无论是在《电讯报》还是在《VI国际足球》,这位标志性的14号此后都定期撰文发表观点。可惜的是,那辆广播车,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