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我才明白,为什么改稻为桑在大明王朝里是步死棋
大明王朝里,官场贪墨已经是常态化了。
朝廷的任何项目,织造局、船舶司、工部,都是借着皇帝的名目,想办法在里面捞钱。甚至兵部为了足够的军饷,也得虚报人数,吃空饷。
底下承包项目的商人(沈一石)要捞,官员(郑必昌、何茂才)要捞,宫里的太监(杨金水)也要捞,官员上头的领导(严世蕃、严嵩)也要孝敬。
也就是说在高翰文视角里,简单的买田产丝,实际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这里面上级官员和宫里的太监,都是得罪不起的,只能压低老百姓的田价,才能让沈一石勉强收支平衡。
清流眼看着严嵩一派在浙江低价买田搜刮百姓,自己肥的流油。便在浙江安插了两颗钉子,抵制低价买田。
可以说,大明到了剧里的这种情形,无论上面的政策多好,到了具体实行的时候,都已经走样了。
月台给你买橘子
· 上海这个问题又不是大明才有,雍正王朝里孙嘉淦对于雍正通宝改铜铅比例早就指出无论改多还是改少新币都会给官商集团留下巨大的套利空间,这个我相信学过现代金融学的人都明白,古代造币熔币远没现在困难,只要铜钱兑白银价格和实际用铜和铅的市价存在出入就会形成套利,铜多了就用白银换铜钱回来熔炼了卖铜,铜少了就铜钱换白银买铜铸更多币,无论哪条都是老百姓手里的通货实际贬值,官商腰包盆满钵满
正义执法大清豫亲王
· 湖南清朝控制力那么强的朝代都要多次南巡,嘉靖一辈子都躲宫里修道,执行力怎么可能到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