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科、马龙、樊振东技术分析
技术有时代局限性。乒坛几次重大改革对于乒坛格局以及球员的影响堪称沧海桑田:
00年小改大极具里程碑意义,削弱了前三板和单板质量但利于相持,但是整体而言达到相对平衡,所以此次改革对于乒坛格局影响并不大,反而造就了乒坛百花齐发的时代!
02年11分制目的削弱上手增加偶然性(稍有针对日益强大国乒的嫌疑),对个别球员(例如可能是史上最慢热的王励勤,因此03年失手施拉格,中断了世乒赛四连冠的可能,并就此埋下04让球的结果)是极大的削弱!
08年有机改无机大幅降低球速和旋转,极大加速王励勤、马琳的衰退,并逼死柳承敏等直板选手,然而国乒王皓、张继科借此契机由波尔第六代打法基础上开创了第七代打法,韩国朱世赫则迎来第二春。
14年塑料球再次降速并且极大削弱旋转,给予腰伤严重的张继科重大打击,直接废了波尔,并让直板几乎退出乒坛。但利好马龙和樊振东,阿鲁纳也同样高兴!
有机40,纯木灌饱胶的狂飙、天极、大巴,让天下第一转的波尔,前三板天花板级别的马琳、单板质量超高的王励勤、柳承敏开始统治乒坛。然而他们在小球时代已经崛起并证明过自己(马琳99年进入世乒赛决赛、王励勤世界排名第一被乒坛公认硬实力第一),并非完全依靠改革!
无机时代,单板质量下降打不死人就被调动,拧拉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极强反手能力的王皓、张继科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者!
塑料球时代半机会球都不一定打死人,必须经过多拍回合博弈,马龙、樊振东则成了改革的受益人!
17年的改革利好力量型选手,但只是微调,对于球员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
回头看16马龙张继科和00孔令辉马琳的对决完全就是两项运动!因此评价球员的技术根本无法脱离时代,譬如:张继科的反手体系在有机赛璐璐时代高速的节奏下威力将大幅下滑!
乒坛重大改革对于不同球员的利弊不同,甚至差异巨大,即使对于同一个球员,同样的改革在不同年龄段的影响也有不小的差别:黄金年龄二十五六岁之前远比职业生涯后期更方便技改,也更容易适应!
……………………………………………
首先说明一点,几乎所有乒乓球运动员都是正手强于反手,所谓反手球员指的就是反手实力接近正手,且明显领先同行的统称!
以下分别介绍三人的技术特点,其中借鉴不少网友的观点,在此予以感谢。由于张继科曾经担任王皓的陪练,有鲜明且脱胎于王皓的技术脉络,而樊振东不仅与王皓同样出身八一,更师出同门于吴敬平,因此先介绍这两位:
张继科反手细腻动作小而快连续性极佳,旋转极强拉球弧线低,结合爆发力强的特点采用极具侵略性的近台贴放快速反拉。几乎所有柔和的过渡球都被他大都采用极具攻击性的反手拧拉,反手防守能力和起球的稳定性堪称历史顶级。
其发球非常棒,因为国乒在王皓之前大都以正手进攻为主体的,所以发球以正向旋转为主(即左侧旋,接发球方会觉得搓过去的球往发球方反手拐),所以在张继科之前很少有逆旋转发球的出现(除了郝帅)。因为这种球导致接发球方很难接出正手位角度很大的球(自己发的太高被对方劈长不算数),可以放心大胆的侧身不用担心正手位的空当;而张继科作为反手不输给任何一位欧洲球员的选手,自然可以用反手首先发起进攻,于是在他的战术体系中,会融入大量的逆旋转发球。张继科的逆旋转发球不论上旋还是下旋,都会带有强烈的侧旋,这导致这个球非常难以摆短,所以张继科对于这个球就可以衔接以高质量的两面弧圈。此外,他也会配合以高抛和低抛的正旋转发球作为变化。由于强大的手腕力量作为保证,张继科的发球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和马龙差不多,优于其他人)。相比实力派王皓和王励勤,张继科的发球要显著优于这两位。
反手也许是他最拉风的一项技术了(注意并没有说最好的)。张继科的全台反手拧拉是他最拿手的一项技术(第一个在接发球中广泛使用拧拉的是捷克的科贝尔,他的拧拉动作非常奇怪)。也许现在有些人会说,小胖的拧拉比张继科更有威力,单板质量的确难以和张继科分出伯仲,而且樊振东的拧拉几乎每一个都是速度极快的发力拧,会给人一种质量更高的感觉。但是大家不要忽略旋转,张继科的拧拉是以旋转为主,加上他接发球的摆短能力远强于小胖,所以不会每个球都孤注一掷的去拧拉。拧拉起来如果质量没有加上,就给了对方反拉上旋球的机会,但是在摆短和控制上,张继科也非常不错,最好的时候可以和马龙许昕斗短球不落下风,因为他的接发球和控制也是顶级的。但他毕竟是一个以实力为主的球员,接发球相比马龙还是略逊一筹,更不用提马琳这种老妖。
众所周知,张继科两面弧圈的反手惊世骇俗。鹿特丹能用连续六板高质量的反手弧圈拉穿防守顶级的王励勤,足以体现其反手弧圈球之强悍。他反手技术的鞭打效应能够激发出惊人的力量,兼具衔接和摆速,称其为这个时代最好的反手毫不为过。
回到正手,其超级的反手掩盖了实际上十分强大的正手功力。无论上旋还是不太稳定的下旋,张继科都不怎么转腰,而靠手臂在发力(受制于先天性骨裂),导致肩部承受很大的压力(导致严重的肩伤),但这不妨碍他拉出高质量的弧圈。鹿特丹击败波尔,直通东京3:1马龙,以及巴黎半决赛4:0许昕,能够反拉马龙的正手爆挑,压制正手见长的许昕,充分展示出其正手的恐怖实力。但是哪怕在无机时代张继科的正手依然不及王励勤,在鹿特丹,技术有两个代差优势的张继科依然不敢与王励勤放开正手!
论两面弧圈与击球质量,张继科毫无疑问的当世第一。至于马龙,刘国梁在直通巴黎张继科对王皓的解说中提到过,这两个人的质量是马龙所不能相比的。
速度与衔接是张继科优于王励勤、王皓这样实力型选手最重要的地方,能够在保证单板质量的基础上有顶级的衔接速度实在惊为天人。但其无谓失误比较多,过渡球相对差一点,技术的厚度稍显不足。李晓东在访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不上点就无谓失误”,也是张继科面对马龙最大的劣势,对历史级别球员而言实在不太应该。
得益于出道足球,张继科的跑动能力和步点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强,足以比肩王励勤(陈玘所言张继科可以将正手位的球用反手拧拉,而且一步就到位,这一点除了他谁都做不到)。但跑动能力和步法是两个概念,论步法张继科不及马龙,甚至不如王皓。张继科喜欢发力的特点,导致步法不到位击球便非常容易出现失误。
顺便说一句,许昕的步法在直拍中属于差的,就像吴敬平所说“许昕步法都是大步法,没有小碎步”,不如国乒历史更高的王励勤,也侧面验证为什么许昕在比赛中有那么多狼狈不堪的击球。
张继科的跑动能力可能是历史第一(灵活性明显高出王励勤一筹),但步法相比马龙稍逊一筹,更不用提马琳、柳承敏这样的直拍高手!
张继科的防守和攻防转换,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的第一人。不仅有无与伦比的防守,而且在对方质量稍有下降的时候立刻转进攻,相比之下另一位防守大师王励勤在攻防转换方面就稍逊一筹了(当然这其中有改革造成的时代原因以及王励勤反手的天然劣势)。
攻防转换和防守的重要性在马龙身上也有非常典型的体现。以前他一直输王皓,包括世界杯决赛输张继科,都在一个环节上明显吃亏:对方反手连续加质量之后反手扛不住被动侧身,拉不出质量还漏出正手位空当。但是从苏州世乒赛开始,马龙明显加强了反手位防守和攻防转换的能力,所以看起来站得很定,强行侧身减少了很多。
张继科的心理素质与刘国正、王励勤毫无疑问同属历史第一梯队,缠斗相持情况下张继科较优,但逆境下就不如刘国正和王励勤。
总体而言张继科确实不能算纯实力型,其前三版优于相持,有球迷形容“用王励勤的质量打马琳式的球”,而马龙恰恰相反“用马琳的技巧打王励勤式的球”,虽不贴切但至少说明一些问题。
张继科的攻防转换应该略逊马龙一筹,毕竟历史顶级的衔接是马龙最大的优势!马龙早期反手位的防守相当有问题,顶不住重板以至于难以依靠衔接扭转局势,得益于14改革和自身技改,马龙才最终在15年之后蜕变!
樊振东出道即跟随王皓,又同样师承吴敬平,因此继承了王皓的全台无死角进攻以及立体的反手体系。以王皓和樊振东作比较,来看看樊振东的反手技术特点:
先简单谈一下格林卡, 王励勤等一众相持好手在他手上都拿不到便宜。但为什么格林卡的职业生涯惨淡呢?就是球速限制他的技术。 吴敬平认为王皓开创了反手体系,将比赛直接拖入反手相持,07年的技改让王皓彻底扭转对王励勤的战绩就是明证。而08改革让拧拉成为大杀器,结合直板的优点以及天赋异禀的发力,让王皓成为无机赛璐璐时代的技术王者!
反手相持的能力,首先便是比较拧拉,然后才是反手起半出台和长下旋。王皓的拧拉,求稳拖入反手相持,然后结合他从有机时代总结的技术经验,在无机时代初期用反手压制对手。
单从拧拉来看,王皓的拧拉威胁小,旋转一般,更多是吃了初期对手不适应拧拉的技术红利。张继科横空出世后,王皓的反手很快就无法做到压制,11年对张继科一拧拉,就被反拉。同时也招架不住张继科的拧拉。所以,王皓的拧拉不同于张继科那么完善,而是过渡到反手相持的手段。
而樊振东的拧拉单板质量高,能压制住对手,为后续的反手连续进攻提供优势。可能有人会说,王皓的拧拉第一板也能压制住对手。但王皓时期的对手普遍正手利,反手以防御为主,反撕和反拉技术不够完善,王皓才能做到压制。在13-17年,樊振东的反手拧拉可以说就是无敌的得分利器。
王皓和樊振东的反手得益于技术大拿吴敬平的设计,全面立体化。从近台的反手拧,到中台的连续相持,再到压制后的正手结束比赛,两人的反手都是时代的顶流。主要的区别,便在于王皓与樊振东的站位。
王皓站位靠后,偏向以对手极难反拉的上旋压制。小胖则站位靠前,对手发力他更要发力,主打速度和质量的压迫。站位的前后,同样也受时代的限制。有机时代旋转强,反手想在近台连续发力,不用对手转攻,自己一定会失误。随着球的改大和胶水的限制,对于球员的速度和力量要求更高。以及旋转的削弱,使得退台两面轮打法逐渐式微(雨果不算在内),樊振东这种速度和质量压迫性更高的,一定是比退台拉弧圈加保险的打法先进。
反手的多样性方面,小胖的反手变化较少。缺少改变节奏的贴防和拉高吊。虽然球商有进步,但仍缺少灵气,类似王皓贴防后衔接弹击极少。小胖暴力有余,节奏转化不够。前期是发力,现在又变成退台周旋,这一点王皓还是占优的。
和正手的搭配环节:王皓其实可以较少的考虑正反手转换,因为要不然是他压制对手,要不然他就退台,以空间换时间。除了中路球烂的不行,转换对于他没有什么压力。更何况到生涯末期,王皓的正手就开始了贴防。
而小胖作为近台速度压制流派,正反手转换是必须要克服的一道坎。不然相持中随便推你一板正手位偏中间,转换不好的轻则丢主动权,重则直接丢分。小胖正反手转换,则受到时代的限制,由于没有张继科、马龙有机时代洗礼的经历,相比正手利选手欠缺传统的反手推拨,但至少是反手利选手中的佼佼者。例如张本,其反手快落点好。但拉胯的正反手转换就导致他在和除了中国队打以外,正手就只能被动贴防。小胖则可以在保证反手压制性的基础上,快速的利用正手快带和正手快拉来保证速度。不过,樊振东的中路任然是不小的缺点。马龙在东京奥运会上,便是抓住了这个漏洞,在反手相持中多次给中间位,迫使小胖强行用正手带斜线到马龙正手位,然后自己扑过去正手快带或者反拉。
正手技术,对于樊振东来说,更多是终结比赛的手段。近年来,随着小胖台内控制的增多,他的下旋球能力也更多的体现出来。抢冲半出台,反拉弧圈球,还有一些快带。美中不足的是挑打仍然较少。
总体来看,樊振东受制于时代,极少有机赛璐璐的经历,让其面对张继科、马龙在技术层面细腻先天性不足。
马龙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总体风格是相持球比前三板好,对付上旋球比对付下旋球的能力好,反手比正手好。他前三板的控制能力不错,但发动进攻的能力差一些,进攻和相持球的衔接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体系。他的反手感觉很好,对于旋转、速度、弧线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好,只是正手力量偏弱一点儿,攻击性差一些。速度是他的灵魂,力量是他的软肋!
马龙的特点是速度快,他的速度主要体现在衔接和转换上,左右的衔接,长短的衔接,上旋和下旋的衔接。马龙天生的一个特点就是他正反手交换时,握拍不用换握。而大部分人正反手转换的时候,握拍多少都需要换握,这个特点使马龙的衔接和转换比别人快一些。在战术套路的设计上也主要突出他的衔接和转换快的特点,比如在前三板的战术设计上,主要是先摆住对方的小三角,当对方把球吊起来时再伺机反拉。
从整体上来说,马龙的反手好于正手,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到现在也还是这样。他反手的调节能力好,近台、中远台,上升期、高点期、下降期,上旋、下旋,都能够调节,因为乒乓球不只是一个点击球。马龙反手的进攻和防御都比较好,借力的技术好于自己发力的技术,尤其是反手的台内球技术。
马龙反手台内有一手翻挑的技术很好,是他特有的东西,后来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他也在练台内拉。台内拉这项技术对于横板选手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拉和挑其实是有一定冲突的:一个主要靠摩擦,一个主要靠弹击,击球点不同,击球部位也不同。马龙14年的技改将翻挑和台内拉的技术更好地融在一起。
马龙正手的最大特长是反拉,他对旋转强弱的判断很好。通过前三板把球控制到对方发不上力的位置,然后通过反拉来转化成主动进攻的技术。但反拉毕竟是后手球,是一项被动技术。如果碰到超一流的选手,特别是大赛中,别人给你的压力很大的时候,相对来说反拉技术的稳定性要差一些。这也是马龙对王皓、张继科大赛表现欠佳最主要的原因!
马龙正手的台内球技术是最大的弱点,尤其是正手的挑打能力不强,所以经常上步用反手挑打。他正手的中远台对拉能力很好,包括较大范围的跑动,但绝对力量差。马龙身体素质不如王励勤和张继科能兼具速度力量,也不像陈玘那样拥有一板绝对的杀伤力。
横板直打是马龙的技术特点,仍然是传统的反手过渡、得势,正手得分的路径,只是经过了极致的优化,尽可能降低反手过渡动作的破绽,优化正反手转化的速度,强化正手的威力。合理是张继科对他恰如其分的评价。
之前我将马龙称为反手球员,引来龙粉嘲笑,然而事实就是如此。马龙虽然是正手球员,但相比马琳、柳承敏甚至王励勤,正反手更为均衡,但一直以来都更接近正手球员的站位。有机赛璐璐时代马龙反手相持能力有限,难以发挥其衔接的优点,往往需要像直板一样强行侧身,其单板质量又非一流,更容易出现横板球员中极为罕见的正手空档。公开赛、洲际赛等比赛由于对手投入度不够,尚能周旋,而大赛中一旦强度拉满就容易被针对,所以成绩堪忧!14年的改革和技改大幅提升了其反手能力,马龙更贴近反手利的站位并能站得住,这才成为完全体。
………………………………………………
综上所述,三剑客时代至今,马龙的技术最为全面均衡,张继科强于搏杀,樊振东优于力量!从技术角度来看张继科的确不够稳定,但是大赛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强悍的心理素质能极大提升他搏杀的成功率而掩盖其稳定性不足的缺陷;樊振东则受制于时代,其小球技术远不及张继科和马龙。
乒乓球是一项制约和反制的运动,并不是自身实力强大就能统治一切:马琳和王励勤从正反两面证明了这点。而改革客观上成为影响球员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根本不能简单衡量不同时代球员的水平。
譬如那些鼓吹马龙正手历史第一的言论就缺乏基本认知,稍有乒乓基础的球迷都知道,以单面对双面的直板选球员,如果正手实力都不如那些横板球员,还能站在乒坛的金字塔尖吗?
马琳、柳承敏等直板球员的正手实力明显高出马龙一筹。至于被国乒技术大拿尹霄、李晓东、吴敬平等,乒坛权威蔡振华、老瓦、王涛等,以及欧洲高手公认的天下第一正手王励勤,会不如马龙?连巅峰时期的张继科、首夺全运冠军的马龙都不敢与王励勤正手硬刚,还不能证明吗?
虎扑JR1430462589
· 山东你笨管他谁强,tzm眼中的传奇
eagleyin11楼主
· 上海由此可见论坛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