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克制且不煽情,很有诚意的一部作品
其实看完《南京照相馆》以后心情比较沉重,本来不是很想动笔,但是电影拍的着实很不错,思来想去还是稍微写一点。
相比于其他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拍的很克制,它没有太多直给的镜头,没有用那些更加血腥的画面去调动观众的情绪。它更像一个记录者,跟随阿昌、广海和伊藤的视角,去记录日军惨绝人寰的行为,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日军兽行的镜头都是一扫而过,就如同一个旁观者,看了一眼就不忍心再看下去。
整部电影基本都是如此,隐忍克制,没有刻意去煽情。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很不错,它没有把观众的情绪塞的很满,反而给了很多的留白,留白之外,可以让观众去思考,去回味,去感受电影的后劲。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日本摄影师伊藤这条故事线,我认为他的转变是整部电影中最值得琢磨的一个部分。
在我看来,伊藤刚登场时并不是伪装,我相信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刚进入南京的他,不敢动手杀人,甚至连拿枪对准人都显得犹豫。但随着日军屠杀行为的进行,他在耳濡目染下,逐渐被军国主义思想腐蚀。于是,后来的他能拿起手枪瞄准阿昌,再后来的他能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杀死广海,他人性中的善被一点点磨灭,人性中的恶被激发出来,也最终从人变成了鬼。
我不否认,当时的日本民众中有一部分人是善良的,是反战的,但是大多数人呢?在军国主义思想盛行的社会中,在一个沦为战争机器的国家中,又有多少人像伊藤的父母一样,为了所谓的家族荣耀,鼓励自己的儿子走上战场,最终变成了刽子手。他们虽然没有亲自上战场,没有杀过人,但他们同样也要为那场战争负责。
这里推荐大家去B站看一下饼叔在23年9月18日发的视频《东瀛大宝鉴》的第一集,可以看一下,时至今日,他们中又有多少人真正反思过那场战争,他们只是反战败,而不是反战。
扯远了,我们回到电影,稍微给《南京照相馆》挑点问题。
首先,以前期的宣发以及电影名字来看,电影的主线应该是把胶卷带出南京城的过程。但是在整部电影里,更多的笔墨是在展现小人物们的求生与日军的暴行,而对于把胶卷带出去这一“主线任务”,只是在中间和结尾简单提了一下,让我的期待有些落空。
其次是电影的结尾,节奏有些太拖沓了。其实整部电影的节奏都很不错,在紧张又压抑的氛围中,转折和意外接踵而至,几乎让人全程屏住呼吸。但是临结尾的时候,却不太干脆,与电影的整体节奏有些脱节。如果能在某个情绪的高点戛然而止的话,给人的观感会好很多。
总体而言,《南京照相馆》是一部非常有诚意的作品,不管是从抗日的纬度,还是从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纬度,它都可以算得上十年间最好的同类型电影之一。我真心希望,多出几部类似题材的高质量电影,我们需要用这样的文化作品去占领一些舆论高地。
犹太人用《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等等这样的作品,让犹太人在二战中遭受迫害的事情人尽皆知,也营造出了反犹就是反人类这样的舆论腔调。我们的同胞和先辈在二战中同样遭受了严重的迫害,我们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去让世人知道这些事,也需要让让他们知道,反日本军国主义,反日本右翼势力就是反纳粹。
另外,我很喜欢的一点,《南京照相馆》没有替先辈原谅任何人,我们也该如此,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才是最朴素的价值观。
粉色嫩娇
· 江苏“我们从来就不是朋友”,这句台词是整个电影的核心,也应该是国人的诉求吧
果子卢
· 浙江摄影师,一样是畜生。。。分享一个真实故事小时候县城里只有一家照相馆,拍照几乎只会去那,馆里有个沉默又和蔼的老爷子,也有幸让他给我拍过,直到有一天,这个老爷爷被发现是当年大屠杀照片留存者。之后县里的中学请他去演讲,还是小学生的我也跟着长辈一起去听。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小日本去他们那洗照片,量很大,日本人当时的语态和神气,完全是当做一个日常娱乐,而当他洗出来以后人都要崩溃了,那时候才十多岁,完全受不了这样的冲击,然而胆子小,只敢偷偷留了一部分。还有很多残忍的,涉及妇女儿童的没有留下来,比如你见过乳房被割掉一个,然后用刺刀往下体里塞的女人吗?有时候想想,当年日本的这些摄影师,拍这些灭绝人性的东西时根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也许拍的时候就和现在的他们拍A片时想的东西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