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命如浮萍戏如磐,献给站着演戏的人
陈佩斯自导自演的《戏台》,终于在大银幕上亮相了,许多人奔赴影院的理由竟纯粹得动人——只为买一张陈老的电影票。当年春晚舞台上那个令人捧腹的“陈小二”,如今已年逾古稀,身影却依旧活跃在大众视野的艺术舞台之上,仿佛岁月未曾侵蚀他骨子里的精气神。
从《吃面条》的诙谐到《二子开店》的烟火,从《瞧这一家子》的温情到《太后吉祥》的机锋……陈氏作品早已不只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年代里的精神图景。陈佩斯一家人,从小品、戏剧到电影,以罕见的艺术坚守,在喧嚣的喜剧江湖里构筑起一座令人仰望的“世家”丰碑。
然而,当《戏台》从2015年的话剧舞台移步银幕,尘嚣般的质疑亦随之而至——“老了”、“俗套”、“何必与年轻人争锋”……这些轻飘飘的评语,仿佛全然无视陈佩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领悟。
他曾在访谈中坦言:“喜剧是当下的艺术,只要你追求今天的观众的笑点,就不会错。”面对创作,他更清醒地指出:“戏剧也好,电影也好,观众都不等你;人家要看的是作品,不是你这个人。”这并非暮年自嘲,而是艺术生命力的真实告白——创作者的价值,终究要托付于作品本身。
陈佩斯对艺术的执守,正应和了《戏台》中那句掷地有声的格言:“戏比天大”。一个“比天大”的“戏”字,岂止是舞台规矩?那分明是灵魂的圭臬。他选择在喧嚣中沉潜,在“慢”中精进,在时代潮流更迭中始终专注于艺术本体。这份专注,使他的作品如磐石般抵抗时间冲刷,即便离开春晚的聚光灯,其艺术生命依然在舞台深处默默生长、越发坚韧。
《戏台》的故事,正是一个映照生命姿态的绝妙隐喻:送包子的伙计黄粱梦醒,依旧奔走于市井;大帅府中权力更迭如走马灯;而戏班众人,任凭外界枪炮轰鸣,依然在舞台方寸之间一招一式,排练不休。人生如戏,戏亦如人生——这舞台之上,有人如浮萍般随波逐流,有人却如磐石般守住自己的“戏份”。
“命如浮萍戏如磐”的警句,恰如一道强光,映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浮萍者逐流,磐石者立定。陈佩斯的一生,正是以磐石之姿立于自己的艺术领地,任凭外界惊涛拍岸,内心始终澄明如镜。当他说出——“我前头也接上了,后面一帮小孩子们都起来了,我还有什么遗憾”,那份恬然与通透,早已超越了年龄的刻度,成为生命智慧的标高。
曲终人散之际,影院灯光亮起,观众各自回归尘世。此刻或许更应自问:浮生碌碌,你我身处的纷繁“戏台”,可曾寻得自己真正愿用一生去站立的那个位置?陈老用七十载光阴雕刻的答案清晰可见:唯有守持内心那方比天还大的“戏台”,才能于浮世喧嚣中活出“真我”的重量。
当时代舞台灯光流转不定,唯有真正站定在自己的戏台之上,才能于喧哗中听见灵魂深处的声音——那声音不仅属于陈佩斯,亦在叩问每一位看客:浮世纷纭,你选择浮萍般漂荡,还是磐石般立定?
石头一直在旅行楼主
· 四川凭心而论,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陈老去的,观后皆是心生崇敬,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艺术人生
ztamazon
· 北京结构严谨,内核挺沉重的艺术品,挂了个喜剧的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