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聊《南京照相馆》的老金
金承宗,男,民前十七年(1895)五月十八日生人。
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籍贯南京。
毕业于金陵大学。
职业:拍照,冲印照片。
特长:疼老婆孩子,抡斧子,磨洋工。
民国廿六年(1937)十二月,老金已经43岁了。
老金的女儿金婉仪,目测11-12岁,演员12岁,倒推一下,老金和金嫂(赵宜芳)结婚的时候也是30多岁的人了。
老金用自己的手艺打拼出一家吉祥照相馆,很多台照相机,德国的冲印设备(莱卡)。
照相馆地窖被他挖出来一个很大的地下室,下面的生活设施和物资,一应俱全。
这间地下室怎么来的,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老金一个人干出来的,要么,接手这家照相馆的时候,老金就是看上了下面有个地下室。
金嫂给林毓秀展示自己藏起来的面饼的时候,大概能看出来,地下室的部分区域有些废墟感,老金接手二手地下室的可能性更大些。
不管是一手开掘,还是二手整改,设计、施工、把建筑垃圾一点点运出去,运出城,把桌椅橱柜床具一件件安置妥当……工程量浩大。
干成这个活,老金从高级知识分子进化成了文物双全,抡斧子那一下,绝对是干过力气活的。
金嫂看到杀人照片的时候,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在照相馆的这些天,外面都变成这个样子了……」这句话能品出两个隐藏信息:
①金嫂平时不住照相馆,他们有自己的温馨小家。照相馆没地方烙饼,甚至没有厕所(阿昌亲测)。
②金嫂用「住进照相馆」这个时间做锚点,而不是小本子进城、南京城沦陷、躲进地下室这类的表述,说明平时金嫂被老金保护得很好。
老金是知识分子家庭,有学历,有见识,有手艺。
1912年民国成立,老金17岁,17岁到30岁这个阶段,老金除了上大学,还干过什么呢?不会是留过洋吧?
几个小细节:
1、金嫂储备了很多面饼。照相馆里没有厨房,面饼应该是从家里带过来的。老金知道。
但直到阿昌拿到通行证的时候,老金还是这样说「要不是你,我们在这没吃没喝……」
2、金嫂和金婉仪减掉长发,老金拾起两缕,用手帕包着,放在了身上。
3、金嫂母女上路之前,老金准备了很多,比如把钞票卷起来塞进女儿的挂脖手套里。老金自己上路的时候,只带了一个装儿子的皮包,一个装相机的挎包(盒)。挎包里至少有两部相机,其中一部是专门给老二的传承和念想。
花样还真多
· 江苏好好的南京城被你们搞成这个吊样子
千里走单骑LA
· 浙江老子是拍照片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