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索提示杨景媛真的修改论文了,那后续呢?诬告大学死保到底???
根据目前可查的多方面信息,杨景媛修改硕士论文的行为确有发生,但这一操作的合法性及校方是否默许仍存在重大争议。以下是基于权威信源的综合分析:
一、修改行为的真实性
1. 网盘文件的公开与删除
2025年8月5日,杨景媛通过百度网盘上传名为《杨景媛 - 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审核》的压缩包,内含修改后的论文、代码文件及致歉信。文件中她承认论文存在“1949→1049年”等低级错误,并声称是“记者骚扰”“身心负担过重”导致。但6小时后,该文件被紧急删除,此举被舆论解读为“试探失败后掩盖痕迹”。
2. 修改内容的针对性
她主要修正了技术性错误(如代码逻辑、数据单位),但对虚构《离婚法》、篡改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将36.1%改为28.3%)等实质性学术不端问题未作回应。这种“选择性纠错”被质疑为应对舆论的公关行为。
3. 多方信源的交叉验证
包括《大河报》《中华网》等媒体及知乎、抖音等平台用户均目击并保存了网盘文件截图 。尽管文件已删除,但其存在性已被多个独立信源证实,排除了单一信源造假的可能。
二、学术规范的冲突与争议
1. 法律与政策的明确限制
根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及教育部抽检政策,已归档的学位论文原则上不得修改。确需修改的,需经严格审核并备案,且仅限处罚结果公布后的申诉阶段 。杨景媛的修改发生在调查期间,且未通过任何官方程序,涉嫌违反《学位条例》第17条关于学位论文法律效力的规定。
2. 高校实践的双重标准
武汉大学普通学生若需修改终稿论文,必须申请延期毕业。但杨景媛作为已毕业学生,却能在舆论压力下单方面修改并公开文件,被指享受“特权操作”。这种反差严重损害了学术公平性,引发“考后改答案”的质疑。
3. 校方态度的暧昧与矛盾
武大虽于8月1日宣布成立专班调查论文问题,但未叫停修改行为,也未否认“默许”传闻。校长张平文在回应中仅称“按程序处理”,未正面回答修改合法性问题。这种沉默被舆论视为变相纵容,加剧了公众对学术治理失效的担忧。
三、深层学术伦理危机
1. 导师与答辩委员会的集体失职
杨景媛的硕士导师郭汝飞被指未发现论文中“虚构法律”“千年误差”等低级错误,涉嫌违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第9条关于导师责任的规定。答辩委员会5名专家亦未提出异议,被质疑“闭眼签字”。更讽刺的是,郭汝飞门下另有3名学生论文被曝雷同,其学术管理能力受到严重质疑。
2. 学术审核机制的系统性漏洞
论文通过导师审核、盲评、预答辩、正式答辩、学位委员会五道关卡,却仍存在系统性造假。这暴露出高校“重数量轻质量”“形式审查替代实质审核”的深层问题。杨景媛论文在知网下载量超18万次,成为“流量论文”,进一步污染了学术生态。
3. 学术诚信与法律责任的双重失守
除论文问题外,杨景媛在“图书馆诬告事件”败诉后仍炫耀保研、法考及博士资格,被指挑战司法权威。法学界人士呼吁,若查实学术造假,应依法注销其法考资格。而武大拖延撤销肖某某处分的行为,更被批“维稳优先于程序正义”。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现有证据,杨景媛修改论文的行为属实,但该操作严重违反学术规范,且校方存在监管失职。当前亟需以下行动:
1. 武汉大学应立即终止修改行为,依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启动学位撤销程序,并追责导师及答辩委员会。
2. 教育部需介入调查,彻查武大论文审核机制是否存在系统性问题,避免“先造假后洗白”的恶性先例。
3. 建立学术不端举报保护机制,防止举报者遭遇施压(如网传“冒充警察警告”事件)。
4. 强化研究生学术伦理教育,将学术诚信纳入核心课程,从源头遏制造假冲动。
学术诚信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任何试图通过“修改论文”掩盖错误的行为,都是对学术共同体的公然挑衅。唯有以零容忍态度严肃追责,才能重建公众对学术体系的信任。
2025MVP亚历山大楼主
· 广东1
2025MVP亚历山大楼主
· 广东后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