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足球战术演进
从列位式足球到转换式压迫冲击足球,英超第三轮曼城对阵布莱顿和阿森纳利物浦的对战非常好的说明了不同主教练对战术的理解和不同风格之间的对抗所产生的火花。
毫无疑问瓜迪奥拉是列位式足球的领军者,但布莱顿不讲理的乱拳打的瓜迪奥拉毫无还手之力,所谓列位式足球,我们从一个角度去观察就是瓜迪奥拉的球队更喜欢落入阵地把对手压迫到己方半场,不是说瓜迪奥拉不踢反击,而是它相对更谨慎,没有明显的机会是不会冒险踢反击,落入阵地战拿下控球权的倾向非常明显。而所谓列位式就是球员被划分好各自的责任区域,球员被要求尽可能在自己的区域运作皮球,然后利用不断地传球,消磨对手耐心和体能,要么寻找突然地直塞寻找前锋,要么倒脚到边路利用个人能力突破和套边踢出肋部配合,只有在最后进攻的时刻球员的跑位突然变化致命一击踢出节奏的变化,亦或者对手选择穆式大巴防守,不断地倒三角远射威胁球门。
那为什么会被布莱顿逆转呢,一方面是球员个人能力相对不足以在主教练规定的列位式区域形成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新球员配合相对生疏,但最关键的是布莱顿的压迫冲击战术,高强度的突然地局部压迫,正如进攻时球队追求瞬间局部多打少一样,布莱顿在高位压迫和阵地战防守都选择瞬间的突然的节奏变化式的多人围抢,来应对曼城的倒脚,时而两个时而三个突然地对向边路传导的皮球进行压迫,抢下来迅速组织反击,即使没抢下来也没关系,回到标准阵型站位,准备再次突然变化节奏压迫接球球员,而在转换进攻和阵地进攻阶段和面对高位压迫时布莱顿进攻战术也非常有针对性,在这三种进攻场景下布莱顿选择更多的长传和直塞直接找两个边锋和中锋的冲击式打法,没有过多的过渡和传导,拿下球权后也不会整体压上来压制曼城,而是尽可能快的形成射门,减少被曼城快反的可能,因此可以看到比赛中布莱顿后卫中场门将不断地长传直塞直接找前锋的场景。
这种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转换冲击压迫足球正在被英超球队广泛使用,阿森纳和利物浦的比赛两支球队都有能力在比赛的特定阶段更多的压上踢出列位式足球,但是两支球队都选择了布莱顿一样的保守的偷鸡踢法,拿下球权后不断地长传找两侧边锋,门将直接找前插的中锋,后卫直塞找前锋寻求快速形成射门的踢法,非常的功利。因为即使丢失求权大部分的球员还在防守位置,不至于反被偷鸡。比赛中格拉芬贝赫持球推进和阿森纳选择传切配合化解高位逼抢是为数不多的亮点,然而在拉亚一次后场出球被断后也直接放弃这一手段,瓜迪奥拉四连英超时的门将短传后卫层层推进的控球战术荡然无存。。只有在双方有一定实力差距的时候或者一方落后时才会看到大举压上的攻势足球,阿尔特塔面对强敌完全放弃了恩师瓜迪奥拉的足球理念和阿森纳美丽足球的传统,斯洛特则是在继承了克洛普冲击式足球衣钵后,更加强调对持球人的压迫,上赛季斯洛特经典的多人反击冲入禁区的场景这场只出现了一次,三分大于一切。
分析宏观战术后,具体到微观层面观察球员表现,毕竟所有战术建立在球员执行的基础上,会发现欧洲足球球员培养的公式化,标准化和工业化,前锋和边锋缺乏足够的过人能力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中场也没有眼前一亮的摆脱和致命的直塞,当然这不绝对,但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更多的肉搏而不是技术发挥也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微观层面由于球员大量的跑动带来的压迫和转换使得所谓阵型变得不那么重要,除了一字排开的最后一道防线占据各自防区对位防守和造越位之外,剩下的球员更像是随机组合成三人和四人小组进行逼抢和反逼抢,这导致球员位置模糊化了,更多是相对的活动热区,锋线球员参与到逼抢和边后卫压上使得除了中卫大部分球员都在满场飞奔。进一步的这种战术革新对球员的要求则变成了球员能力的攻防一体化,要足够能跑,要能夺回球权,要能拿下球权后快速转移,要能完成射门。这种对球员的要求反映在数据中就是,对抗成功率,丢失球权次数,和传球成功率,变成了核心指标,更高阶的数据球员正负值则包含了每九十分钟帮助球队赢得球权次数,和每九十分钟帮助球队形成射门次数。阿莫林被问到梅努为何没有机会时,他列出了梅努的对抗成功率和传球成功率,在英超没法适应对抗是不配出场的。
最后,为什么足球会有这样的战术变革,核心就在于球员的培养,当你无法培养出极强一对一能力的球员时,那种可以创造空间的球员时,想要赢就要想办法追求更多的攻防转换次数,追求每一次攻防转换中总是多一个防守人和多一个接应点,在不断的攻防转换中依靠冲击形成射门的概率和射门命中率来赢得比赛。当然战术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且这两种战术在一场比赛也会杂糅在一起,让我们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强的球员诞生。
kevin曲楼主
· 北京这种踢法球员肌肉伤病 拉伤和肌腱损伤会非常夸张 阿森纳利物浦都拉了好几个
九江贤凯
所以小贝最被低估的一点就是他踢右前卫的时候,不需要像边锋一样下底,而是在中圈之后就可以45度把球直接传进禁区找中锋的脑袋,所以他可以就地转入防守,并且他还是个体力怪,弥补了他没速度这个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