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表现平平,为何施罗德在FIBA成为了德国杀神?
施罗德在男篮欧洲杯再次爆发杀伤力,率领德国队挺进了欧洲杯决赛,在本次赛事中,场均20.9分(排第8)+3.3板+6.6助攻(排第4)+0.8抢断,命中率为46.3%+32.8%,再次成了FIBA大杀器。
德国队一路对手有黑山、瑞典、立陶宛、英国、芬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芬兰,其中不乏武切维奇、瓦兰、马尔卡宁、东契奇等NBA好手。而领袖施罗德率领德国一路过关斩将。
施罗德近年来率领德国队成绩斐然,已经取得了22年欧洲杯季军、23年世界杯冠军、24年奥运会第四名,25年欧洲杯决赛等辉煌成就了。
这位在NBA看似平平的劲爆小子,怎么到了FIBA这么强?
其实不止施罗德,像澳大利亚的米尔斯,塞尔维亚的博格丹在 NBA 都很平凡,但在 FIBA 赛场风生水起。
施罗德开启暴走模式,原因大概如下:
一、FIBA“防守三秒”规则利于施罗德发挥。
FIBA赛场不像NBA,FIBA防守端没有“防守三秒”的规则,这使得各队倾向于囤积传统大中锋,这必然使得FIBA比赛整体偏慢。
施罗德是疾如闪电的突击手,可以尽情提速,使得对手难以匹配他的节奏;
另外,FIBA球队大中锋倾向于采用沉退收缩或者联防,这反而使得施罗德有机会在篮框附近造杀伤,或者抛投、骑马射箭,或者借挡拆,用各种方式点名传统大中锋。
NBA有防守三秒规则,球队更倾向于囤积机动护筐型中锋,这样NBA各队防守落位快,换防协防频繁且灵活,施罗德砍分更为艰难,终结效率不高了。
施罗德对抗不足,身高只有1.85m,在防守端存在缺陷,他擅长追防库里这类跑位型控卫,擅长干扰传球线路、抢断和快速回防,但防不住体型大、力量足的后卫、锋线;在NBA这里他不免被这类球员坐着错位单打往里面碾,防守三秒则束缚了队友中锋的保护。
而FIBA没有防守三秒规则,即便对手想要坐着打施罗德,可以让德国队以中锋、锋线沉退收缩减少这种危害。
二、FIBA速度偏慢,有利于施罗德突击。
如上所言,FIBA采用大中锋,不利于球队提速,球队多打阵地战,节奏平缓。
在FIBA这儿,施罗德可快可慢,松弛有度。
施罗德速度迅猛,冲击力强,能反击打得对方措手不及,以快攻或突破撕破对方防守,大中锋难以跟得上他。
他也可以降低速度,避免仓促出手,节省体能,从容理性决策,和队友打有章有法的挡拆进攻。
在NBA这儿,各队打得很快,施罗德的速度优势没那么明显了。
三、FIBA比赛时间短,利于施罗德保持体能。
FIBA比赛一场只有40分钟,而NBA一场48分钟。
FIBA回合数少,有更充分的进攻决策时间,更适合施罗德掌控节奏,观察防守,寻找突分实力,保持体能,打一场稳扎稳打的控卫篮球。
四、在德国国家队施罗德球权更加集中。
在NBA多数球队中,施罗德一般作替补持球手,当首发时候也不是头号持球手。
此外,他辗转多队,频繁更换球队使其战术适应成本高;无论是挡拆体系,还是传切体系都未其设计充分的战术。
而在德国队,他是当之无愧的球队核心,拥有无限持球权和无限开火权,主导进攻节奏,中锋为他挡拆,射手为他拉开空间,有利于其找手感找状态,即便手感不佳也有足够的机会。
战术地位不同,影响了表现。
五、球场三分线的变化有利发挥:
FIBA 三分线 6.75 m,比 NBA 顶弧近了 49 cm,FIBA的三分相当于NBA的长两分,这使得施罗德在空间上更有优势,投篮时候更加轻松省力。
施罗德生涯三分命中率约34.2%,在NBA比较普通,而FIBA赛场确实缩小了他的弱点。
六、德国队配置攻防两端能帮助施罗德
德国队除了施罗德这位头号持球手,还有小瓦格纳这位副攻持球手,还有泰斯等内线,有邦加这类3D球员,有奥伯斯特这类射手。可以说配置齐全,应有尽有。这是字母哥的希腊、东契奇的斯洛文尼亚缺乏的。
25赛季的德国队高度相对于之前有所降低,更强调机动性、速度、防守轮转和投射。
这支德国队进攻效率133.8(各队第一),防守效率99.5(各队排第三,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攻端由施罗德稳定输出,当施罗德表现受阻时,瓦格纳等队友能站出来。
防守端采用机动灵活性防守,重视协防护防,通过提前换防、提前延误、ice沉退防守、内线补位协防等保护隐藏施罗德,减少点名。
总之,德国队可以在攻防两端发挥施罗德的优势。
七、荣誉感激励施罗德
施罗德在接受采访时候曾经说过:“德国黑人成长过程有时挺难的。”这与德国社会存在种族歧视有关。
施罗德作为非洲血统的球员,却能成为德国篮球领军人物,奥运会旗手,却成为了国家英雄,这种荣誉感同样感染着他的场上表现,使他更加敢于出手。
楚夜无风
· 重庆没有这么多理由,就一个,施罗德需要以他为核心的打法才能发挥,在德国队,篮网队发挥都好,在湖人勇士就不行,但在湖人詹眉受伤时他又行
风雨同舟1214
· 田纳西你这是战略描述,楼主是战术描述;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