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女神的出处,格雷福斯作品《白色女神》对赫拉克勒斯的论述——AI翻译

关注

# 综上,历史脉络可梳理如下: 大家看不懂只看红色字体就行了!然后看我之前发过赫拉克勒斯的帖子

13世纪晚期,有一位来自北威尔士的神职人员,人称“格维恩”(Gwion)——其真实姓名已不可考,但他始终支持民间吟游诗人,反对宫廷诗人。格维恩创作(或重写)了一部传奇,讲述一位“神奇孩童”的故事:这孩童掌握着无人能破解的秘密教义,而该教义被融入了一系列隶属于这部传奇的神秘诗歌中。

这部传奇改编自公元9世纪的一个更古老版本;在古版本中,泰吉德·沃尔(Tegid Voel)与卡里德文(Caridwen)的子女克里尔维(Creirwy)和阿法格杜(Afagddu),其戏份可能比格维恩版本中更重。(该古版本虽已失传,但奇妙的是,同一批角色竟出现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Prospero)如同泰吉德·沃尔,居住在一座魔法岛上;尖叫的黑人女巫西考拉克斯(Sycorax,意为“猪鸦”)是世上最丑陋的男人卡利班(Caliban)的母亲;普洛斯彼罗的女儿米兰达(Miranda)是世间最美的女人,曾遭卡利班企图强暴;而被西考拉克斯囚禁的“神奇孩童”阿里尔(Ariel),正是格维恩传奇中的核心形象。或许莎士比亚是从斯特拉特福镇的威尔士校长那里听来了这个故事——这位校长便是《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休·埃文斯爵士(Sir Hugh Evans)的原型。)

这位“神奇孩童”提出的谜语,其知识背景极为广博:不仅涵盖不列颠与爱尔兰神话,还包括希腊文《新约圣经》、《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Septuagint)、希伯来文《圣经》及伪经(Apocrypha),以及拉丁与希腊神话。谜语的答案是一份名称列表,与17世纪学者罗德里克·奥弗莱厄蒂(Roderick O'Flaherty)声称的“欧甘字母(Ogham alphabet)原始字母名列表”高度吻合——奥弗莱厄蒂曾是博学的爱尔兰古物学家杜阿尔德·麦克菲尔比斯(Duald Mac Firbis)的密友。

欧甘字母多见于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及马恩岛的铭文之中,部分铭文的年代甚至早于基督教传入时期。根据爱尔兰传统,欧甘字母的发明者是“日面神奥格玛”(Ogma Sun-Face)——这位戈伊德尔语族群的神明,在2世纪萨莫萨塔的卢奇安(Lucian of Samosata)的记载中,其在凯尔特艺术中的形象融合了克罗诺斯(Cronos)、赫拉克勒斯(Hercules)与阿波罗(Apollo)三位神明的特征。

已有证据表明,铭文中的欧甘字母与公元前5世纪伊特鲁里亚地区的“福尔梅洛-切尔韦特里字母表”(Formello-Cervetri,一种希腊字母变体)存在关联;但同时也有证据显示,在高卢德鲁伊接触福尔梅洛-切尔韦特里字母表之前,爱尔兰已流传着一种更早期的欧甘字母——其字母顺序与后期版本略有不同。这种早期欧甘字母或许也曾在不列颠流传:根据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的记载,高卢的德鲁伊会前往不列颠,在当地接受“秘密教义的高等教育”。

我最初怀疑格维恩的谜语中隐藏着一套字母表,是在尝试还原其《树木之战》中刻意打乱的文本时——这部作品提及不列颠的一个原始传统:通过猜中神明的名字,夺取一座神谕圣所。这场夺取事件的时间似乎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早期:当时崇拜白蜡树之神格维恩(Gwydion)的贝尔盖布立吞人(Belgic Brythons),在一个已定居不列颠的农耕部落协助下,从当时掌权的祭司群体手中夺取了国家圣所(或许便是埃夫伯里石圈)。该祭司群体信奉两位神明:阿拉温(Arawn)与布兰(Bran)。

“布兰”是凯尔特文化中古老“乌鸦神”的名字,这位神明在不同文化中有着诸多别称——阿波罗、萨图恩(Saturn)、克罗诺斯(Cronos)、阿斯克勒庇俄斯(Aesculapius),他同时也是掌管治愈的神明;其崇拜还与一位“雷神”的崇拜相融合——这位雷神常以公羊或公牛的形象出现,别称包括宙斯(Zeus)、坦塔罗斯(Tantalus)、朱庇特(Juppiter)、忒拉蒙(Telamon)与赫拉克勒斯。

格维恩字母表(即“博伊贝尔-洛斯字母表”)的字母名中,显然隐藏着一位“超越性神明”的名字——凯撒称这位神明为“迪斯”(Dis),是不列颠与高卢地区共同崇拜的至高神。由此可推断:贝尔盖人入侵前的早期字母表(承载着前贝尔盖时期的宗教秘密),其字母名与格维恩谜语中的字母名完全不同;早期字母表的顺序以“B.L.N.”(贝丝-路易斯-尼翁)开头,而非“B.L.F.”(博伊贝尔-洛斯);而在圣所被夺取后,这位至高神的名字也随之被篡改。

如今仍有待厘清的问题包括:

(1)格维恩字母表(博伊贝尔-洛斯)的字母名究竟有何含义?

(2)其中隐藏的至高神名字是什么?

(3)树木字母表(贝丝-路易斯-尼翁)的原始字母名是什么?

(4)这些原始字母名有何含义?

(5)其中隐藏的至高神名字又是什么?

在我们重新追寻“白狍”(象征秘密)的线索时,格维恩为我们提供了第一个突破口——他在传奇中引入了一首《赫拉克勒斯挽歌》(Elegy on Hercules),下文我将引用此诗;但“赫拉克勒斯”一词本身含义繁复。西塞罗(Cicero)曾指出,传说中有六位名为“赫拉克勒斯”的不同人物;而瓦罗(Varro)则认为这类人物多达四十四位。

“赫拉克勒斯”的希腊文“Heracles”意为“赫拉的荣耀”(Glory of Hera),而“赫拉”(Hera)是早期希腊神话中“死神”的名字——她掌管神圣国王的灵魂,并将他们化为神谕英雄。事实上,赫拉克勒斯是一位“复合神明”,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发展阶段中众多“神谕英雄”的形象:其中部分英雄最终升为真正的神明,另一部分则始终保持“英雄”身份。这使得他成为古典神话中最令人困惑的角色——特洛伊战争前一代、带有半历史色彩的珀罗普斯家族(Pelopid)王子,与其他所有名为“赫拉克勒斯”的英雄及神明混为一谈,彼此界限模糊。

在传说中,赫拉克勒斯最初是以“田园神圣国王”的形象出现;或许是因为牧羊人乐见双胞胎羔羊降生,他自身也是一对双胞胎之一。我们可从大量传说、民俗与巨石遗迹中,推导出他的特质与生平:他是族群的“造雨者”,宛如一场“人形雷暴”。传说将他与利比亚(Libya)及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联系在一起;其起源很可能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这一区域。埃及底比斯(Thebes)的祭司称他为“舒”(Shu),并将其起源年代定为“阿玛西斯王(King Amasis)统治前1.7万年”。

赫拉克勒斯手持一根“橡木权杖”——因为橡树能为他的牲畜与族人提供橡果饲料,且橡树比其他任何树木都更易吸引闪电。他的象征物包括:

- 橡果;

- 岩鸽(既在橡树中筑巢,也在岩石缝隙中栖息);

- 槲寄生(或桑寄生);

- 蛇。

这些象征物均带有性隐喻:鸽子是希腊与叙利亚“爱神”的圣物;蛇是最古老的阳具图腾动物;希腊与拉丁文化中,杯状橡果代表阴茎龟头;槲寄生是“万灵药”,其名称(拉丁语“viscus”、希腊语“ixias”)与“力量”(vis、ischus)一词相关——这或许是因为其浆果具有类似精液的黏稠度,而精液被视为“生命的载体”。

这位赫拉克勒斯是所有狂欢仪式(orgiastic rites)的男性领袖,身边有十二位弓箭手同伴,其中包括他那持矛的双胞胎兄弟——这位兄弟是他的“储君”(tanist,即副手)。他每年会与“森林女王”(类似“玛丽安少女”的形象)举行“绿林婚礼”。他是勇猛的猎手,如需降雨,便会在空心橡树中剧烈摇晃橡木权杖(模拟雷声),或用橡树枝搅动水池;后来,他也会通过在神圣的葫芦(colocinth-gourd)中摇晃鹅卵石,或在木箱中滚动黑色陨石,以“交感巫术”(sympathetic magic)召唤雷暴。

我们可从各类传说、民俗及其他宗教遗存中,还原出他的死亡方式:仲夏时节,在为期半年的统治即将结束时,赫拉克勒斯会被灌饮蜂蜜酒至酩酊大醉,随后被带至一圈十二块石头的中央——这圈石头环绕着一棵橡树,橡树前立着一块祭坛石;橡树已被修剪成“T”字形。人们用柳树枝将他以“五花大绑”的方式捆在橡树上(绳索连接手腕、脖子与脚踝),同伴们会殴打他直至其昏厥,随后对他施以剥皮、挖眼、阉割之刑,并用槲寄生木钉将他刺穿,最终在祭坛石上将他的尸体剁成碎块¹。他的血液会被收集在盆中,用于洒向整个族群,以祈求族人强健多产。

¹ 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yman)曾记载过XX(你懂的)的类似习俗:“当被判死刑的人被以这种方式捆绑,并承受固定次数的殴打后,即便还有微弱气息,其身体也会被交给他人吞食。”

尸块会在两堆橡木修剪枝燃起的火焰上炙烤——火种要么来自被闪电击中的橡树(视为“圣火”),要么是用赤杨木或榛木钻火棒在橡木块上钻出的火。随后,橡树树干会被连根拔起,劈成木柴投入火中。十二位“欢宴者”(merry-men)会绕着火焰跳疯狂的“8字形舞”,一边狂喜地歌唱,一边用牙齿撕扯烤肉。除生殖器与头颅外,其余尸骸均会被投入火中焚烧;生殖器与头颅会被放入一艘赤杨木船,顺流漂向一座小岛——不过有时头颅会被烟熏防腐,用于神谕仪式。他的储君会继承他的位置,统治下半年;待新的赫拉克勒斯出现后,这位储君也将以“献祭”的方式被杀死。

诸多形象各异的角色,本质上都属于这一类型的赫拉克勒斯:

俄塔山的赫拉克勒斯(Hercules of Oeta)、克里特的猎手俄里翁(Orion)、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Polyphemus)、

但支派的参孙(Samson)、爱尔兰太阳英雄穆尔瑟姆的库丘林(Cuchulain of Muirthemne)、被描绘成以“五花大绑”姿态缠绕太阳轮的拉庇泰人伊克西翁(Ixion)、亚玛力人亚甲(Agag)、

罗马的罗穆路斯(Romulus)、宙斯、雅努斯(Janus)、安喀塞斯(Anchises)、达格达(The Dagda,凯尔特神明)与赫尔墨斯(Hermes)。

这位赫拉克勒斯是族群的战争与狩猎领袖,十二位首领均宣誓服从他的权威;但他的名字实则彰显了他对“森林女王”(Goddess, the Queen of the Woods)的从属——女王的女祭司是部落的立法者,掌管生活中的一切福利。族人的健康与他紧密相连,而他也背负着诸多王室禁忌。

在为他的主权正名的古典神话中,他是“金雨降世”的神奇孩童;在摇篮(同时也是一艘船)中扼死了一条蛇;

传说中他还(与宙斯一样)促使乳汁喷溅,形成了银河(Milky Way);

青年时期,他是那个时代未尝败绩的“屠怪者”;他杀死并肢解了一头巨型野猪;

生下无数儿子,却无女儿——事实上,当时的头衔仍通过母系传承;

他自愿承担巨人阿特拉斯(Atlas)的“世界重负”;

用橡木权杖与箭矢立下无数奇功;驯服野马阿里翁(Arion),并从冥界带回升冥犬刻耳柏洛斯(Cerberus);

遭美丽的新娘背叛;因毒衬衫灼烧而撕扯皮肤;

在剧痛中爬上俄塔山顶;砍倒并劈裂一棵橡树,为自己搭建火葬堆;在火焰中化为灰烬;最终以鹰的形态,乘着火葬堆的浓烟飞升至天堂,由智慧女神(Goddess of Wisdom)引荐,加入不朽者的行列。

“布兰”“萨图恩”“克罗诺斯”等神明的名字,同样隶属于这一原始宗教体系。这些名字指代的,是赫拉克勒斯在仲夏献祭后,乘赤杨木船漂走的“鬼魂”。他的储君(或“另一个自我”)——在希腊传说中以“波厄阿斯(Poeas)”的形象出现,此人点燃了赫拉克勒斯的火葬堆,并继承了他的箭矢——会在下半年继承他的位置;储君需通过与“白女神”(White Goddess)的代表(即女王)成婚,并食用死者的“王室部位”(心脏、肩膀或大腿肉),才能获得“王室神性”。随后,这位储君又会被“新年赫拉克勒斯”取代——后者是被谋杀者的转世,会砍下储君的头颅,且显然会吃掉这颗头颅。

这种交替进行的“圣餐献祭”(eucharistic sacrifice)确保了王权的延续:每位国王轮流成为当朝月神(Moon-goddess)所爱的太阳神(Sun-god)。但当这种食人之礼被废弃,宗教体系逐渐演变,最终形成“单一国王统治数年”的制度后,“萨图恩-克罗诺斯-布兰”便沦为了单纯的“旧年鬼魂”,被“朱庇特-宙斯-贝里努斯(Belin)”永久推翻;唯有在农神节(Saturnalia)或冬至宴(Yule feast)时,人们才会每年召唤他,以祈求安抚。

至此,我们终于能猜到阿马松(Amathaon)在“树木之战”中,为帮助友人格维恩而泄露表亲布兰名字的政治动机:崇拜“不朽者贝利(Bell)”、以巨石阵为圣殿的青铜时代阿马松族群,是否发现自己与“崇拜白女神的领主”之间的共同点,远少于与“入侵的铁器时代贝尔盖部落”的共同点?毕竟贝尔盖部落信奉的奥丁神(Odin,即格维恩)已摆脱了白女神弗蕾亚(Freya)的掌控。一旦布兰的祭司群体被逐出索尔兹伯里平原、驱逐至北部,阿马松族群便能在贝里努斯的庇护下,自由地在整个南不列颠建立永久王权——而这似乎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与奥丁祭司群体达成友好协议后(作为对奥丁阵营参战相助的回报,阿马松族群将国家神谕的控制权交给了他们),他们如愿建立了王权。

另一类型的赫拉克勒斯,既是“田园国王”,也是“农耕国王”,尤其擅长种植大麦;因此,他有时会与厄琉息斯的特里普托勒摩斯(Eleusinian Triptolemus)、叙利亚的坦木兹(Tammuz)或埃及的马内罗斯(Maneros)混淆。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中,人们发现了他早期的肖像:身披狮皮,手持权杖,肩头长出谷穗。

在地中海东部地区,他与双胞胎兄弟轮流执政——这种“双王制”在阿尔戈斯(Argos)、斯巴达(Lacedaemon)、科林斯(Corinth)、阿尔巴隆加(Alba Longa)与罗马均有体现。属于这一类型的“双王”包括:提林斯的赫拉克勒斯(Tirynthian Hercules)的双胞胎兄弟伊菲克勒斯(Iphiclus)、卡斯托尔(Castor)的双胞胎兄弟波鲁克斯(Pollux)、伊达斯(Idas)的双胞胎兄弟林叩斯(Lynceus)、泽忒斯(Zetes)的双胞胎兄弟卡莱斯(Calais)、罗穆路斯的双胞胎兄弟瑞摩斯(Remus)、特里普托勒摩斯的双胞胎兄弟德摩丰(Demophoon)、以东人撒拉(Zarah)的双胞胎兄弟法勒斯(Perez)、该隐(Cain)的双胞胎兄弟亚伯(Abel),等等。

此时的赫拉克勒斯,是山岳女神(Mountain-goddess)麾下五十位水之女祭司的恋人——为向女神致敬,他身披狮皮。这对双胞胎的联合统治期固定为八年,原因显然是:每一百个太阴月(lunar month),太阴时与太阳时会形成一次粗略的重合。在《玛索恩维之子玛斯传奇》(Romance of Math the Son of Mathonwy)中,“手稳如磐的雄狮”卢埃·利亚乌·吉菲斯(Llew Liaw Gyffes)正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他以格维恩为双胞胎兄弟,一同前去拜访母亲阿里安罗德(Arianrhod)。

这位“农耕赫拉克勒斯”的统治每延长一年,便需献上一名孩童作为“替身祭品”。这也解释了为何希腊传说中,赫拉克勒斯会“意外或暴怒之下杀死孩童”;同时也解释了为何诸多不幸的年轻王子,在短暂被立为王后便遭火焚

——其中包括布兰的外甥格温(Gwern)、

赫利俄斯(Helios)之子法厄同(Phaethon)、

代达罗斯(Daedalus)之子伊卡洛斯(Icarus,因飞得太靠近太阳而坠落)、

厄琉息斯的刻勒俄斯(Celeus)之子德摩丰(得墨忒耳曾试图将他变为不朽者),

以及克里特宙斯(Cretan Zeus)之子狄俄尼索斯(Dionysus)。

这一习俗还解释了腓尼基人的“献童祭”——包括在“欣嫩谷(Hinnom Valley,即‘地狱’Gehenna)”向“耶和华-梅尔卡特(Jehovah Melkarth)”献上的祭品。欣嫩谷是“不死之蛇”的居所,那里的献祭之火永不熄灭。

“每年焚烧一名孩童,作为神圣国王的替身”这一习俗,在“忒提斯(Thetis)、珀琉斯(Peleus)与阿喀琉斯(Achilles)”的神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珀琉斯是来自埃伊纳岛(Aegina)的流亡者,曾犯下杀兄之罪,后来与阿卡斯特斯(Acastus)共同成为伊奥尔科斯(Iolcus)的国王,继承了此前佩利阿斯(Pelias)与涅琉斯(Neleus)的“双王”统治。

忒提斯是色萨利的海女神(Thessalian Sea goddess),神话编纂者对其身份的记载有两种:一说是半人马喀戎(Cheiron)的女儿,二说是五十位海仙女(Nereids)之一——宙斯曾选中她作为自己的妻子,却因一则神谕改变主意,将她许配给了珀琉斯。忒提斯为珀琉斯生下七个孩子,其中六个被她烧死;第七个孩子阿喀琉斯,在最后一刻被珀琉斯救下——一如婴儿时期的阿斯克勒庇俄斯(Aesculapius)获救的经历。前六个孩子通过焚烧获得了“不朽之身”;而阿喀琉斯的“不朽仪式”未能完成——他的脚跟仍留有致命弱点。

忒提斯随后逃离,珀琉斯将阿喀琉斯交给喀戎抚养;后来,阿喀琉斯成为普提奥提斯(Pthiotis)的密耳弥多涅人(Myrmidons)的国王,并率领一支密耳弥多涅军队参与特洛伊战争。当他面临“短暂却荣耀的一生”与“漫长却平庸的一生”的选择时,他选择了前者。

尽管后世编纂者无法理解“母系继承制”的体系,这则神话的核心框架仍被较好地保留下来。在色萨利南部的主要港口伊奥尔科斯,曾有一座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的圣所——阿尔忒弥斯也被称为“海仙女(Nereis)”或“忒提斯”,圣所附属着一所由五十位女祭司组成的学院。这位阿尔忒弥斯是渔民与水手的庇护神。

每五十个太阴月,便会从女祭司中选出一位“女神代表”(或许是通过赛跑决出胜者)。她会挑选一位“年度配偶”,这位配偶将成为该地区的“橡树王”(Oak-king)或“宙斯”,并在任期结束时被献祭。当阿开亚人(Achaeans)在色萨利确立奥林匹斯宗教时(记载称所有神明均出席了珀琉斯与忒提斯的婚礼),国王的任期已延长至八年(或七年);在任期结束前,每年冬至都需献祭一名孩童。(“七年”而非“八年大周期”,似乎是神话编纂者的失误;但从苏格兰女巫歌谣《真正的托马斯》中可知,“七年”是“艾尔法姆女王(Queen of Elphame)配偶”的常规任期——而苏格兰女巫教派与原始色萨利宗教有着密切关联。)

阿喀琉斯是“幸运的第七个(或第八个)孩子”,他之所以能获救,是因为珀琉斯本人必须赴死。显然,阿喀琉斯属于附近佩利翁山(Pelion)的半人马族群——伊奥尔科斯的海仙女与该族群有着古老的外婚制联姻关系,珀琉斯自然会从半人马中挑选“孩童祭品”(这些孩子并非他与忒提斯的亲生儿子)。

阿喀琉斯成年后,成为普提奥提斯的密耳弥多涅人的国王——想必是通过与“女神的部落代表”成婚才获得这一地位,而非从珀琉斯那里继承(“密耳弥多涅”意为“蚂蚁”,因此当地的图腾鸟很可能是“蚁䴕”——这种鸟以蚂蚁为食,在柳树上筑巢,而柳树是女神的圣树;喀戎的母亲菲利拉,传统上便与蚁䴕有关联)。

已有证据表明,特洛伊战争爆发前,希腊便已存在“阿喀琉斯崇拜”。因此,他“短暂却荣耀的一生”,很可能是指一位“固守本土的国王”:他有着“神圣的脚跟”,死后通过成为“神谕英雄”获得不朽。传说中忒提斯拥有“变形能力”,事实上,侍奉她的是多所女祭司学院,每所学院都有不同的图腾动物或鸟类——母马、母熊、鹤、鱼、蚁䴕等。

同一则神话还被以多种方式篡改。在部分版本中,重点被放在“模拟婚礼”上——这是加冕仪式的核心环节。阿尔戈斯的“五十位达那伊得斯(Danaids)”神话(她们嫁给埃古普托斯的五十个儿子,新婚夜除一人外,其余四十九人都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与“托比书(Tobit)与拉格尔(Raguel)之女”的神话(波斯-埃及-希腊混合神话,这位女子的前七任丈夫均在新婚夜被恶魔阿斯摩代厄斯杀死),本质上源自同一原型。

“达那伊得斯神话”的诸多矛盾版本,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起源的仪式。品达(Pindar)在《第四皮提亚颂歌》(Fourth Pythian Ode)中称,这些新娘最终获得赦免,由赫尔墨斯与雅典娜为她们净化,并被作为奖品赠予公共竞技的获胜者。奥维德(Ovid)、贺拉斯(Horace)等后世学者则认为,她们并未得到赦免,而是被判“永远向漏底的容器中倒水”。希罗多德(Herodotus)称,她们将得墨忒耳的秘仪(mysteries)传入阿尔戈斯,并传授给佩拉斯吉女性(Pelasgian women)。另有记载称,其中四位新娘在阿尔戈斯被崇拜,因为她们为城市带来了水源。

神话的真相似乎是:达那伊得斯是阿尔戈斯的“五十位大麦女神达娜厄(Danae)女祭司”——达娜厄掌管为庄稼降雨,人们以四种不同的神圣头衔崇拜她;“向漏底容器中倒水(模拟降雨)”是她们常用的“求雨巫术”。每四年(即第五十个太阴月),人们会举办一场竞赛,选出未来四年的“赫拉克勒斯”或“宙斯”——此人将成为这五十位女祭司的恋人。后来,这一任期延长至八年,期间仍保留“每年献祭一名孩童”的习俗。

正如前文所述,来自叙利亚的“埃古普托斯之子”(Sons of Aegyptus)入侵伯罗奔尼撒半岛,攻占了达那伊得斯所在的阿尔戈斯;许多反抗他们的达那伊人被驱逐出希腊,向北迁徙。

# 译文

| 博伊贝尔-洛斯字母(BOIBEL LOTH) | 对应希腊语/释义 | 象征(赫拉克勒斯传说片段)

| BOIBEL(B) | BOIBALION | 我,狍崽(或羚羊牛犊)

| LOTH(L) | LOTO | 立于莲花之上

| FORANN(F) | FOR.AMENON | 乘船渡航

| SALIA(S) | SALOOMA.I | 来回摇晃

| NEIAGADON(N) | NE-AGATON | 新生

| UIRIA(H) | URIOS | 我,疆界守护者(或仁慈者)

| DAIBHAITH(D) | DAVIZO | 劈砍木材

| TEILMON(T) | TEL.AMON(或TL.AMON) | 我,受难者

| CAOI(C) | CAIOMAI | 被火焰吞噬

| CAILEP(C) | CALYPTOMAI | 消失

| MOIRIA(M) | MOIR.AO | 我,分配者

| GATH(G) | GATHEO | 我,喜乐者

| NGOIMAR(NG) | GNORIMOS | 我,声名显赫者

| IDRA(Y) | IDRYOMAI | 确立(秩序)

| RHEA(R) | RHEO | 我,流逝而去¹

¹ 若将此字母咒语改编为英文押韵诗,可将“Ng”写作“Kn”、“Y”写作“J”,如下:

Bull-calf in(牛犊立于)

Lotus-cup(莲花杯中)

Ferried, or(渡航,或)

Swaying(摇晃)

New-dressed,(新装)

Helpful(相助)

Divider, in(分割者,于)

Torment,(折磨中)

Consumed beyond(被吞噬,超越)

Quest,(追寻)

Mete us out(赐予我们)

Gaiety,(欢乐)

Knightliest(最英勇的)

Judge,(审判者)

Running west.(向西奔去)

元音字母并未拼出完整故事,却勾勒出赫拉克勒斯“穿越一年五阶段”的历程——这五个阶段以“莲花杯的五片花瓣”为象征,分别是:出生(Birth)、启蒙(Initiation)、婚姻(Marriage)、劳作休憩(Rest from Labour)与死亡(Death)。各元音对应的含义如下:

| ACHAIVA      | The Spinner(编织者) | 白女神得墨忒耳(Demeter)的称号。(另可对比罗马赫拉克勒斯神话中的“Acea”,及希腊传说中吞食新生儿的妖怪“Acco”。) |

| OSSA         | Fame(名望) | 同时是马格尼西亚(Magnesia)的圣山之名,及奥林匹亚(Olympia)的圣丘之名。    

| URANIA       | The Queen of Heaven(天后)  | 该词可能源自“ouros”(山脉)与“ana”(女王),但“Ura(oura)”意为“狮子尾巴”——狮子是“天后、山岳女神阿娜莎(Anatha)”的圣物,且狮子会以尾巴表达愤怒,因此该词或意为“狮尾女王”。可佐证的是,法老凭借母系权利佩戴的“埃及圣蛇头饰”,希腊语名为“Uraeus”(意为“狮尾之属”),而圣蛇亦是这位女神的圣物。 |

| (H)ESUCHIA | Repose(休憩) | 该词可能为纪念凯尔特神明埃苏斯(Esus)而缩写。高卢浅浮雕中,埃苏斯以左手(本应是右手的位置)采摘节日树枝。   |

| IACHEMA      | Shrieking, or Hissing(尖叫,或嘶嘶声)    “霍伊哈利斯”(hoihalis,亦作houhalis或houhalus)指利比亚凶猛的白色羚羊牛(或称白角羚,leucoryx)。据希罗多德记载,腓尼基人用其角制作竖琴的弯曲琴身,并用这种竖琴庆祝赫拉克勒斯·梅尔卡特(Hercules Melkarth)的节日。

若奥弗莱厄蒂(O'Flaherty)版本中的“Riuben”对应“Rymhonao”(意为“我再度摇摆”,该词最早出现于公元2世纪),那么格维恩(Gwion)版本的字母表(以“Rhea”替代“Riuben”)比奥弗莱厄蒂的更古老;此外,格维恩版本中的“Salome”与奥弗莱厄蒂版本中的“Salia”存在差异,这也暗示格维恩掌握的是更早期的版本。

格维恩将“Telamon”(忒拉蒙)改为“Taliesin”(塔利辛),似乎是在提出“Talasinoos”(意为“敢于承受者”)作为“Telamon”的替代名称——二者含义相同。《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中,将“Nehushtan”(《列王纪下》第十八章第四节)音译为“Ne-estltan”,以对应“ne-iigaton”,这一点令人困惑。但“Nehushtan”本是带有轻蔑意味的名称,意为“一块黄铜”,据说是希西家王(King Hezekiah)给“治疗用蛇(或炽天使)”起的名字——当时他的臣民正以偶像崇拜的方式供奉这只蛇。

因此,格维恩或许将其原始圣名解读为希腊语“Neo-sthenios”或“Neo-sthenaros”(意为“拥有新力量”),而“Nehushtan”只是希伯来语的戏仿名称。这意味着,这个戏仿名称的发明者是希腊化时代的犹太人,而非希西家王——从历史角度看,这比《圣经》的记载更可信。因为希西家王反对偶像崇拜的说法令人难以置信:犹太人直到“巴比伦之囚”后(post-Exilic times),才尝试摒弃偶像。

尽管我们已知晓“年度之灵”(Spirit of the Year)的秘密故事,但“超越性神明”的名字仍未揭晓。最明显的线索应藏在元音字母中——元音与辅音字母所讲述的赫拉克勒斯传说相互独立;但“狗、凤头麦鸡与白狍”(象征秘密守护者)想必在“树木之战”后吸取了教训,将秘密隐藏得比以往更深。

格维恩显然知晓这个名字——正是这份知识,让他在梅尔格温王(Maelgwn)的宫廷中拥有权威。他在《对吟游诗人的斥责》(*Cyst Wy'r Beirdd*)中写道:

“除非你知晓那强大之名,

否则请沉默,海宁(Heinin)!

至于那崇高之名

与那强大之名……”

要猜中这个名字,最大的希望是先弄清两件事:一是格维恩在阿马松(Amathaon)的帮助下,成功发现的“旧神之名”究竟是什么;二是他在此发现的基础上,又做了怎样的改进与完善。

阅读 1154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闻得到的温迪楼主

· 北京

可以看我之前的帖子,关于米家游戏赫拉克勒斯的想法,米哈游确实是采用了《白色女神》这本书中的推论可惜的是这本书国内没有中文翻译版,相关的考据几乎没有

亮了(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微醺子

· 兵库

我有点没太理解论点,是“原初之人是赫拉克勒斯”么?原那边神话文本量太大,考据起来过于头疼,所以我倒是一直没做过。不过文中提到的森林女神与通过击杀前任以取代前任的祭司风俗倒是与《金枝》类似。但我个人觉得把赫拉克勒斯看作是“神”或许是偏离本意的——他是一个被极致神话的人,而并非是合理化巫术崇拜时衍生而来的神。女神与赫拉克勒斯的关系是母系社会的众神之母与她的“代行者”——一个真实存在的、建立了惊人功业的英雄。不过最像这个关系的就是昔涟(也或许是三月七)与开拓者,这倒没问题。但原这边,我倒不太认为赫拉克勒斯是某一位“神明”。或许从始自终都是主角自己——或许是从一个神到另一个神,又或许主角一直都是某位神明在提瓦特的“代行者/英雄”从未变过——就像派蒙与她的代行者旅行者一样。

亮了(0)
查看回复(3)
回复